首先需要指出,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一·二八」淞沪抗战,面对近在咫尺的日军,航母先驱陈绍宽为何没开一枪一炮。当时驻扎在上海高昌庙的中国海军属于第一舰队,舰队司令陈季良。至于为什么没开一枪一炮,我认为主要三个原因。

第一,实力相差过于悬殊。第一舰队总共不过十几艘舰艇,总吨位不足2万吨。几艘较大的军舰还是清末建造的「老掉牙」。参与进攻上海的日本海军共有三十余艘大小舰艇,仅两艘航空母舰「加贺」号、「凤翔」号的吨位加起来就接近2万吨。由此可见,中日双方海军的实力差距何等悬殊。

第二,中央政府抗战决心不够坚决,导致海军高层裹足不前。「一·二八」淞沪抗战,南京政府的方针是「一面交涉,一面抵抗」,并不希望战事扩大,或者上升到全面抗战。陈季良与海军总务司司长、代理常务次长李世甲商议,决定静观事态变化。2月中旬,十九路军要取用海军仓库内储存的舰炮、弹药和钢板,陈季良借口需要请示上级部门,婉言拒绝。这一做法后来引起上海各方人士不满。海军部长陈绍宽解释说:「海军购置军械军火历经呈报有案,有无高射炮暨钢板可以拨借,早在政府鉴察之中。即使有之,亦不得私相授受。」

第三,轻型巡洋舰「宁海」号正在日本建造,海军部不免投鼠忌器。海军和陆军不一样,技术性强,对物质的依赖性很大,中央政府当时财政困难,拿不出多少经费打造海军新式军舰。1931年2月,好不容易在日本播磨造船所订造一艘轻型巡洋舰,造价432万元,以东北大豆拆价分期支付。是年10月,「宁海」号完成下水,预计1932年夏天可以竣工(后来实际竣工日期为1932年9月1日)。

因此,陈绍宽的选择是痛苦的,「目下国难方殷,江海防务弥形吃紧,外间颇有不察真相,以海军无抵抗之能力或加责备,不知海军实力之强弱与国家经济状况实有连带关系」。仔细想想,「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海军何尝不是苦难中国的缩影,蒋介石为了推迟中日全面战争爆发费尽心机,又有多少人理解个中酸楚呢?


1932年的淞沪抗战发生了怪异的一幕,同为军人,十九路军与日寇浴血奋战,而陈绍宽的海军却没开一枪一炮,而且玩起了躲猫猫了,这令人匪夷所思的背后却隐藏著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令陈绍宽的海军将士背锅。

国民政府的一道「不准还击」的命令,致使陈绍宽的海军没开一枪一炮,还背负了骂名。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开始。面对日军的进攻,国民政府命令驻上海的中国军队不准还击,面对这个荒诞的命令,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进攻。而在淞沪抗战期间,陈绍宽的海军就在黄浦江,却没开一枪一炮,玩起了躲猫猫,难道真的是陈绍宽的海军贪生怕死吗?不是陈绍宽的海军贪生怕死,而是国民政府的「不准还击」的命令,让陈绍宽的海军有心无力。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后,陈绍宽的海军虽然愤火难消,但是又不得不执行这个命令,你可能会说十九路军都可以违抗命令,为什么陈绍宽的海军就不可以吗?

不得以的苦衷,令陈绍宽的海军不得不执行这个荒诞的命令。海军与陆军大不相同,海军如果没有充足的粮、煤、油及弹药的有力保障,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就谈不上有较强的战斗力,这就决定了海军对当局的依赖性较之陆军要大得多,不可能单独地进行作战。就淞沪抗战而言,海军舰艇的速率和淞沪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军的作战方式,只能是海上决战或坚守港口,不可能与日寇进行海上对抗。在得不到当局物质支持的情况下,中日海军的实力就决定了海上决战或坚守港口的结果必然是我海军第一舰队的全军覆没。没有国民政府的支持,实力悬殊的陈绍宽的海军第一舰队,根本无法与日军一战,这个可能就是不开一枪一炮的主要原因了。

江阴海战,一雪前耻,为海军正名。淞沪抗战后,作为海军老大的陈绍宽难忍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命令的怒火,他提出了辞呈,蒋介石没有批准。全面抗战爆发后,陈绍宽积极备战,陈绍宽频领的中国海军重创日本海军旗舰「出云」号,并且在江阴海战中与日本的海军、空军浴血奋战,有利地配合了淞沪会战。此战一雪陈绍宽频领的中国海军不抵抗的骂名,为海军正名。

陈绍宽的海军没开一枪一炮,既有上面的「不准还击」的命令,也有自身实力的不济的无奈之举。尊重历史,全面了解,设身处地,切莫断章取义,站著说话不腰疼,向所有为抵抗日军侵略做出贡献的英雄们致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