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残游记之日本7.鉴真大和尚与唐招提寺》

 金堂 ( 唐招提寺的金堂,里面没黄金,却有股宁静与木头的香味)

 日本的佛教与唐朝的鉴真和上有相当关系。他后来在奈良西之京的唐招提寺内坐化,我历尽千难万苦──我坐了一个小时电车加走路,终于来到这座非常含蓄的寺庙,没见到他本人,但也不忘在他的小屋前行礼。我这么说的:

 「大和尚,像你这么世界大同且守信用的人,这年头已没有了。」

 小时候,有个和尚经过我家门前,对老妈说,你这个儿子见到我就笑力很有引缘,要跟我走吗?老妈就我这宝贝儿子,吓死了,恨不能拿扫帚赶和尚走,不过事后,据说她盯著我看了一整晚,第二天早上起,我的小名就叫小和尚了。

 不入门的小和尚,拜会慈光普照的大和尚,那是冬天的中午,阳光晒在地面上的残雪,我站在招提寺内浑身暖和,一旁的户长也恭敬的行礼,然后她说:

 「暖哟,那可以去吃冰了。」

DSC09096  (这天不开放,只能在门外对著鉴真老和尚行礼)

 佛教是全世界复杂也最简单的宗教,所谓的复杂是指佛经,能念得人头昏脑胀,几度思念牛排;又简单,因为只要念阿弥陀佛,心平气和自然不想牛排了。念过一本书,说人只要排除杂念,对外界的勾引都说不(弗),人就能立地成佛(人加上弗)。佛不远,就在身边;菩萨苦,要度人救世。

 从六世纪起,佛教正式进入日本,且由贵族扩展到平民,几乎把天皇的神道教都挤到角落去,可是没有戒律,有吃肉的和尚,有逃税而进寺削度的投机分子。扬州人的鉴真和当时来自日本的留学僧熟识,荣叡和普照就请鉴真去日本传授戒律。本来以为已经是名僧的鉴真怎可能答应,那时坐船去日本冒极大的风险,况且在中国人眼中,日本仍是未开化之地。没想到鉴真一口答应。接下来,从743年起到753年,花了十年功夫,失败五次才成功抵日。

 第一次是743年从扬州出海,可是有人密报,而唐朝政府不容许鉴真这种大师出国,当场便拦下。第二次是翌年的一月,不过遇到风浪,船被吹回浙江余姚。没多久他又试第三次,有个弟子不见师父如此辛劳,密报当地政府,鉴真被拦下,荣叡则被逮捕。几年后他改从福州出海以免引人注意,再被官员阻止。第五次最坎坷,荣叡出狱后又去请鉴真,大和尚不顾弟子反对,再次出海,又遇风浪被吹到海南岛,在当地的大云寺待了一年。751年他上船回扬州,没想到荣叡死在途中,而鉴真的双目也失明。753年日本遣唐使要回去,特别询问鉴真是否愿意同行,那时唐玄宗敬重鉴真,明令禁止,可是鉴真为了他对荣叡的承诺,仍上了船去日本。

 他在奈良东大寺设立戒坛,一次对四百僧尼授戒,包括天皇的父亲在内。那时日本弥漫著一股崇佛的平和气氛,并将一处亲王故居改建成大唐招提寺,由鉴真在此传道授业也解惑。

 日本小说家井上靖后来将整个过程写小说《天平之甍》(天平是圣武天皇的年号,甍则是屋脊),也拍成电影。

 鉴真的学问渊博,尤其懂药草,他将书法、中医也带到日本,对当时的日本影响极大。763年他以76岁的高龄病逝于招提寺,弟子忍基为他雕了木像。如今唐招提寺与鉴真的雕像都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唐招提式的建筑被称为唐样式,就是仿照唐朝的建筑而造的,后来日本将之改良,加进日本元素,成为和样式。再往后到了镰仓幕府与室町幕府的时期,有皇室与贵族营造的寝殿造,再有武家(将军)营造的书院式(代表是京都鹿苑寺的金阁),都不脱唐朝风格。再后来又有枯山水的庭园设计,这就更是禅宗影响下的产物了。

DSC09116  (阳光下的垂仁天皇陵)

 离唐招提寺不远,散步五分钟便是农田,走著走著,一座突兀的山林便杵在田当中,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垂仁天皇陵,也是前方后圆墓,周围的濠沟长三百三十公尺,不过还是老怀疑,真有垂仁天皇这个人吗?他活了139岁,当了99年天皇……..算了,别老计算人家活多久,先想自己活的时候快不快乐就好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