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二战苏联军队指挥官战术战略素养实际上一般,完全靠「人海战术」取胜。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正确,首先在二战,苏联是战役学最先进的国家,其次在苏德战场,苏军与德军及其仆从军只有最多一倍人数优势,根本玩不了人海战术。

苏联的大纵深战役理论,是二战和二战以后很长时间内最先进的战役理论。大纵深战役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集中重兵打击预定的突破口,这也就给了人们苏军人数多少倍于德军的感觉。

其实只是苏军善于集中兵力于一点而已,如果突破口的敌军数量是27个营,400门野战炮,200门反坦克炮和60辆坦克的规模,那么苏军就要投入一个有2700门火炮、1400辆坦克(1000辆用于纵深突破)。

700架战机组成的突击集团,首先进行前沿突破,打破其战术防御,随后苏军机械化集群开始从突破口向战役纵深发展,目标是60-100公里外敌军的司令部和后勤基地。

航空兵则对对方预备队进行打击,苏军认为为了快速突破对方的大纵深防御阵地,必须在主要突破口极可能多的积极绝对优势力量一举打垮对手的防御体系,因此苏军规定在突破区域,要达到1个师的攻击正面600-2000米。

每1000米正面,部署130-300门火炮,50-100辆坦克,并且航空兵轰炸密度是每平方公里投掷80-100枚炸弹。苏联只是集中兵力打开突破口,随后进行连续的大纵深突击,这和简单的人海战术完全是2个概念。


喜欢军事历史的朋友拜托点击红色字关注我

首先声明,二战苏军采用的不是人海战术,虽然每次战役的规模都是数百万人的厮杀。但是苏军一直没有使用所谓的人海战术,因为苏军明白,在没有装甲力量的前提下,对德军采用人海战术无异于送死。

苏德在二战将陆地战争发挥到了极致,什么装甲集群突击,什么步坦协同。都被苏德玩出了最高水平,这也是为什么苏军在后来的对关东军作战中轻易取得胜利的原因。

整个二战时期,苏联一共生产坦克达到10.8万辆,质量一点不比德国的豹式差。而且还出现经典坦克T34,到了苏联反攻阶段,基本上苏联就是用铁甲洪流突破德军了,而且背后还有强大的炮兵部队。

可以说如果人多就是人海战术了的话,简直是对苏军的一种侮辱。苏军当时在陆地上,应该说是可以横著走。毕竟英美等国对这种装甲集群的运用没有经验,而且装甲实力也不如苏联。

在冷战时期,苏联在东德地区部署了超过最精锐的装甲师,如果北约胆敢进攻任何一个地方。那么苏联就会动员东欧华约成员国,在短时期内以200万人,十万辆坦克,2万架飞机,一路把西欧给推平。铁甲洪流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苏联没展示,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西欧在这种打击下是无法抵抗的。

所以说苏联是打人海战术,简直是对苏军的侮辱,毕竟你和当时的德军打人海战术,聪明人都不会这样做。


这个问题十分沉重。

二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而苏德战争又是整个二战最惨烈的战争。

从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5月2日,欧洲第一强国德国和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进行了空前惨烈的厮杀,最终苏联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苏德战争中,德国阵亡人数达到595万人,法西斯统治基础彻底被摧毁,而作为对手的苏联,根据苏联自己公布的资料,阵亡总数为2700万人,而根据近年来解密的资料,整个苏德战争,苏联阵亡的人数超过了4000万。

在二战前,苏联已经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国民产值也达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但为什么苏联的伤亡还这么惨重?「静夜史」认为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这就是「人海战术」。

这是二战中苏联最常被人诟病的地方。很多人评论说,苏德战争的胜利,是「人海堆出来的胜利」!可见人海战术在苏军中的巨大市场!

那么,人海战术到底有多厉害呢?「静夜史」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苏联用人海战术最终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

多么可怕的胜利!

关于苏联的人海战术,「静夜史」有几点认识:

1、为什么苏联的人海战术这么流行呢?

首先,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所有的资源,投入到苏德战争中去。在整个苏德战争中,苏联动员的军队数量,最高时一度达到了4000多万人,要知道,当时的苏联总人口,也不过1.6亿人。

这种动员能力是可怕的,庞大的军队数量保证了苏联可以在武器装备不足的情况下,拿著士兵的生命去争取胜利;

其次,斯大林模式除了带来高度集中的效果外,还衍生出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苏联人民心中,听从领袖的号召,参军作战是光荣、勇敢和爱国的行动,所以无数苏联青年投身到苏德战场,苏联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兵员。

再次,二战前,苏联内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大清洗,这一席卷全国的运动是斯大林为打击异己而进行的,大量的军事将领被处决,军队精英被席卷一空。这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苏联军事干部的大量缺乏。开战前,苏联的基层,还有超过一半的连排级干部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水平,这样的军事主官,对于新知识根本就缺乏接受和学习能力,导致苏联各部队的协调作战能力大大下降,战斗力大打折扣,苏芬战争的惨重伤亡就是证明。

很多人说,即使德国不实施「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联,苏联的「大雷雨计划」也会主动加进攻德国。说实在的,苏联这样的战斗力水平,主动进攻必败无疑。

最后,除了以上的因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苏联的军事思想长期僵化,不懂得变通。在波兰拍摄的影片《华沙之战》中,对苏俄的进攻方式有较为精确的刻画,俄国人的冲锋方式,就是让士兵保持密集的队形,向敌人的重火力阵地发起冲锋。苏联的大清洗只是加重了这一趋势,因为在大清洗中活下来的将领能力普遍平庸,根本就不可能有更新鲜的战法。

所以,除了用士兵的生命,苏联没有其他的战法。

苏德战争前4个月,苏联军队损失将近300万,在斯大林「不允许后退一步」的僵化战法下,基辅战役苏联军队超过60万人被俘,创造了战争史上被俘人数的新纪录!

所以可以说,苏联有人海战术的传统,再加上苏联的体制,导致苏德战争前期苏联的人海战术登峰造极。

2、人海战术有多厉害?

之前「静夜史」说过了,依靠人海战术,苏联取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

某种意义上说,德国是被这样的战术耗死的。因为大量的精锐被人海战术杀伤,到1944年,德国精锐部队已经损失殆尽。

相比而言,苏联的军队损失更大。但是,依靠苏联的体制,大量的新兵被充实进来。在1941年,苏德双方的战损比为10:1,而到了1945年,这一战损比降为1:1。

但是要记住:不是因为苏联战法革新了或者战斗力提升了,而是因为对手德国已经无兵可用了!

在苏德战争中,最可怕的,不是斯大林的固执,也不是苏联军队后面拿枪指著自己战友的督战队,而是在于苏联上下,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什么意思呢?就是以超过4000万士兵的生命,来悟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即:如何学会打一场现代化战争。

而很明显,苏联军队学习的还不够深刻,尤其是苏联二战的主帅朱可夫。作为苏军的最高统帅,朱可夫打仗的特点是必须集中数倍于德军的人员和装备,才有可能打赢一场战役,而且付出的伤亡是德军的数倍。而一旦德军占据上风,苏军的伤亡将更加惨重。

这些不靠谱的指挥水平,才让很多战例成为经典,比如库尔斯克会战。按照《亮剑》中李云龙的说法:「130万对90万,人数比对方多40万,这叫大致相等?」

所以,指挥官水平的平庸,直接导致了苏联军队在战场上的巨大伤亡,很多对阵的德国将领甚至被眼前堆积的苏军士兵吓得精神失常。

这,也许就是人海战术的最大作用!

人海战术,被苏联军队反复使用,所幸最后取得了胜利。

而在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面对日军疯狂的人海冲锋,美军强大的火力彻底将这些鬼子送入了地狱!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二战中苏军震慑力之大毋庸置疑,但很多朋友诟病,苏军的强大是建立在巨大的人数基础上的。话句话说,苏联军队指挥官战术战略素养实际上一般,完全靠「人海战术」。

虽然开战前苏联的军队实力对比很悬殊,即便如此,赢得战争的是苏联,那么苏军的「人海战术」到底有多大威力呢?

最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机枪手在面对苏军的人海冲锋战术时,苏军士兵尸体在火力点外堆得像山一样。德军士兵目睹此景,直接被刺激得精神崩溃了。

苏联二战时的乌拉冲锋。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300人编制的队伍,前方有280人负责冲锋,后方有19名督战官和1名政委。在武器匮乏的状态下,战士们每两人一条枪,前面的人倒下,由后面的人把枪捡起来继续进攻。如果敢掉头后撤,就会立刻被督战官击毙。也就是说,前进可能生还,后退必死无疑。所以在乌拉冲锋的阵容里,后退一步比前进一步需要更大的勇气。

这也是苏联虽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会最后伤亡惨重的原因了!今天的文章就是这样啦,谢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来看小编的文章,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下宝贵评论,不当之处还望雅涵,小编一定努力改进,写出更好的文章。


我们一直在说质量,实际上,质和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明显,二战中期的时候德军在质的上面是远远超过苏军的。他的虎式坦克,他的豹式坦克以及他的战机和一系列的后勤保障系统,这一切都是凌驾于苏军之上的。那么苏联方面究竟是凭借著什么,能够跟这样一支德军作战呢。

说起冷战,为什么不打起来,大家恐怕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因为核武器的巨大的破坏力,由于大家都丧失了玩战争这个游戏的本钱,所以大家就不玩战争了。但是再冷战开始之前一段时间里,苏联是没有原子弹的,而美国拥有,为什么这个时候美国不依靠著二战时未受任何创伤这一条去进攻苏联呢?

答案就是前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他所信奉的模式,正是斯大林模式。有这两条理由在秦素林就可以在战时的,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器整个国家的力量为战争服务。同样,人海战术,也是因为这一特定的国情,才使得苏联能够成为二战之中,使用人海战术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你想想当一个德军士兵拿著毛瑟98k。蹲在战壕里面看著如同蚂蚁般扑过来的苏军士兵,即使知道他们武器低劣,即使知道他们只有两个人才只有一条枪。即使知道他们的炮火支援力度不如德军本身。但是看见这么庞大的声势,你不由得心里就会产生惧怕。一个德军士兵可以干掉三个,苏军士兵,但是1000德军往往抵挡不住3000苏军的冲锋。这就是在某些时候量压倒质的结果,因为在战争的时候,谁也不想被第一颗子弹撂倒,也不想被最后一颗子弹撂倒。

而苏联方面人海战术有恰好印证了苏联的战争理念,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战胜对手,将对手赶出自己的国土执行领导的意志,将对手打疼,打怕甚至打趴下,你想想看就连最基本的作战单位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度起来,那么更为庞大的战争资源来说,钢铁,石油,橡胶,前苏联政府想要召集起这些东西,岂不手到擒来。况且前苏联具有作战经验的部队在德军的第一轮打击之中,早已损失殆尽。此后无数次的作战。说白了就是练兵,在炼狱般的战场上能够活下来的都是精锐儿后期苏军的精锐,由于其处于战略进攻状态,能够更多的回收那些战略精锐部队。而对于德军遗留在战场上的那些今日不对,也就是那些最富有作战经验的士兵可以实施毁灭性的打击。这就导致了后期德军越打越弱,而苏军越打越强。以战代练,大浪淘沙过后的苏联军队,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陆军部队。

不单单是苏联陆军冲锋的时候会用人海战术,包括苏联的空军,包括苏联的坦克部队也是使用人海战术。这就导致了你得军的装备,无论多么先进,无论另一些苏军有几个代次的装备。都会在体滚滚人流和滚滚铁流之中被敌人念成废墟。

当然,这一切的执行都要归功于整个前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之下所创造起的殷实的工业家底。正是有了这份底气在苏联可以毫无畏惧的武装自己的部队。可以毫不忌惮地将自己的部队拉出去历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目前为止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造成人员伤亡人数过亿,被卷入这场战争的国家高达60多个,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损失有十几万亿美元之多。

  这次战争主要分:东西两个战场,东方战场主要是由日本在亚洲地区发动的史无前例的一场大灾难、西方战场主要是由德国发动的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

  今天,主要给大家讲讲,在西方战场上苏联之所以能够取胜是不是依靠了人海战术?

  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共投入3460万兵力、德国投入了1420万兵力。双方的伤亡情况为:苏联伤亡2960万人、德国伤亡1180万人。

  就这些数据而言,大家不难看出在这次战争中,苏联的伤亡情况远远的超过了德国。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战争中苏联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参加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而且每个家庭都有伤亡,这场战争对苏联造成最大的伤害就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以至于战后苏联要用几十的时间来恢复男女比例平衡。

由此可见,这场战争是多么的残酷。虽然,二战是20世纪人类史上的第一场现代武器装备的战争。从这些伤亡数据来看,如果没有苏联军队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没有苏联人民做强大的后盾,为这些军队提供后勤保障,那么苏联还会战胜吗?

综上所述,在德国不使用核武器或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没有苏联人民作为战争强大的后盾,那么这场战争失败方必将是苏联。所以,在一场战争中不管有多么先进的武器装备,最后取胜的还是要靠人。

一些二战史学家,在二战苏联之所以可打败德国,离不开人海战术。如果,没有人海战术失败方将会是苏联。


苏联的人海战术传承于俄罗斯帝国,为什么这么落后的战术却还为苏联应用,这是因为苏联职业军官团的缘故。

从两个时间段来看,

第一,从诺门坎战役到苏德战争前期(准确的说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期)。这一时期由于苏联军队大改革(准确的说是大清洗),经历过一战和国内革命战争及前期院校培养的职业军官团丧失了一多半的精英,最主要的是好多先进的作战理念没有得到科学化的传承。诺门坎战役和后期苏芬战争的苏军总指挥是老一辈苏军优秀指挥员中硕果仅存的朱可夫和铁木辛哥,前期的苏德战争苏军也是靠这两个人力挽狂澜。特别是朱可夫,在诺门坎战役期间就充分使用了步炮坦空诸军兵种的合同作战思路,一举全歼日军。以后的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数以百万计的苏军人海被德军的火海打得一溃千里,「救火队员」朱可夫的出现,充分利用诸军兵种的合同作战的战略战术,在本身兵力兵器并不占优的情况下让德军功亏一篑。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举围歼德军最精锐的集团军。这些可不仅仅只是人海战术……

第二、苏德战争中后期。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职业军官团开始逐渐成长,苏联军事学术开始进一步发展。大炮兵主义战术和大纵深战略成为苏联军事学术的鲜明特点。从莫斯科到柏林,苏军装甲部队纵横驰骋,横扫千军如卷席。

做个简单对比,1944年6月,苏军和英美盟军同时发起白俄罗斯战役和诺曼底战役,两支军队在数量和质量可谓旗鼓相当,而彼此面对的德军则是苏军方面的要强于盟军。到第二年德国投降,苏军千里跃进,解放包括本土到德国柏林之间所有东欧国家(含巴尔干半岛大部)领土,歼灭德军数以百万计,苏军伤亡则少于此很多。盟军从登陆法国最多打到距柏林300公里处,期间还遭遇两次险些功亏一篑的失败行动。两相比较,高下立现。


苏联的人海战术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在兵力上的人多势众

当苏联红军在前方和纳粹德军激烈厮杀之际后方的苏联公民正开足马力加班加点为前线提供著源源不断的粮食、衣物、药品和武器弹药。德军的虎式、豹式坦克的确比苏联坦克更先进,遗憾的是它们属于消耗品——每报废一辆就少一辆,而苏联每损失一辆坦克,后方就会立刻有至少十辆补充进来。在战争最激烈时苏联甚至将拖拉机简单改装就派上战场,所以苏联在武器装备的数量上完全碾压德军——德国无论如何开动马力加班加点生产也无法与苏联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抗衡。

当然由于技术上的落后,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苏联红军战士们往往是高呼著「乌拉」拿著机枪和燃烧瓶以血肉之躯迎著德军坦克冲锋,苏军士兵像被切割的麦子一样成片成片地倒下。德军士兵目睹此景,直接被刺激得精神崩溃了。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损失,当然苏军的损失也许更大,好在苏联的底子好,经得起消耗,德国可经不起如此巨大的损耗。


事实上,正宗"人海战术"只有一战才用了,局部集中优势兵力,这是任何一种战术学说的通用办法而已。

现在看电影学历史的人太多,美国投资法国导演拍的《兵临城下》误导了太多人,也不想想,辛辛苦苦十几天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拉来的兵员,照电影这样半个小时不到浪费光,照这打法打一仗2000万兵员都不够啊。。

227命令实际上是后退的军官政委枪毙,逃跑的士兵送进惩戒营用鲜血洗刷耻辱,打散的部队就近整编补充到周围其他部队而已。。

至于打到后期,那是德国自己的人力跟不上,像美军满编10万人打日军2万,这样算不算人海?后期苏联大纵深机械化浪潮才是闪电战完全体(除了少点突然袭击),一浪一浪打得德国死去活来

总之,战争就是尽最大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击败敌人的事情,老子筹码有2000万人,你的筹码只有500万人,凭什么要自我阉割只出500万和你打?老子生产力是你的十倍,资源比你多几倍,凭什么要自我阉割压生产力一样来和你打?(说战争要公平竞争的就是在搞笑)


二战中,苏军的所谓人海战术可以说是德军为了掩饰自身失败的原因所最常使用的理由。对于任何国家的军队来说,战术的最基本原则是在选定的时间,地点最大限度的集中战斗威力。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各个交战国的装备水平没有差到中日之间的差距,那么集中战斗威力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集中兵力和火力,在这一点上,苏军是干的最夸张,经常是在整个战线上总的兵力对比也就是一点几比一,但是在苏军进攻的地段兵力对比是六比一甚至有十比一,这样的兵力优势自然德军抵挡不住,也就有了苏军人海战术的说法。

当然,苏军进行所谓的人海战术也有过,主要是在战争初期,本身苏军在战争爆发时就是处于混乱状态,一个是大清洗中损失了太多的高级将领,还有一个是本身苏军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扩编,今天的一个营长,明天可能就提拔成了团长,师长,这样一来指挥员的水平很差,加强部队扩编什么东西都缺,尤其是无线电器材,这样子指挥部队就十分困难,所以战争初期的苏军战术呆板,只知道冲锋,也就是乌拉冲锋,但是这样的冲锋除了在德军阵地面前尸横遍野以外,没有任何用处,就是很多人说的惨烈。这样的冲锋都是以大败仗结束,比如曼施坦因在拿下塞瓦斯托波尔以前,首先在刻赤先解决的苏军就由被一个不懂打仗的政委指挥,他没事就是乌拉冲锋。

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随著苏军指挥员水平的提高,这种乌拉冲锋基本没有了,步兵的进攻也是要在炮兵坦克的支援下进行,当然集中兵力的原则还是坚持的。有资料说,那种大规模的步兵冲锋已经被明令禁止,一方面是苏军已经开始学会战争,还有一方面是苏联已经死不起人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