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由来

河西走廊是指过了乌鞘岭以西,夹在祁连山以北,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以南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的平原地带,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在人们的印象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帝国的疆域辽阔无比。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秦帝国的版图并不很大,比西汉王朝的辖域要小将近一半。秦国沿黄河筑起一串要塞,以防御北方的匈奴。

那时候出陇西郡地界,从皋兰(今兰州市)一带乘羊皮筏过黄河,翻过乌鞘岭,就进入了一片莽莽苍苍、人烟稀少的旷野。这片两山夹峙的狭长地带,到了西汉初,忽然变得热闹起来,西域的商队、汉朝使者穿梭来往,成为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也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

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连接新疆以及中亚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带,地理位置重要,称之为东亚陆上马六甲海峡一点不为过。

从兰州出发,过乌鞘岭,便正式进入河西走廊,再自东南往西北,依次经过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西端一直延伸到敦煌玉门关附近,长约1200公里。

古地位

1、维持中原稳定的重要屏藩。

明代名臣杨一清曾言:「兵粮有备,则河西安。河西安,则关陕安,而中原安矣」。

东汉末年,凉州羌患不断,威胁关中、益州数十年,东汉朝廷花费大量钱财兵力,勉强镇压羌人,却也埋下了王朝覆灭的种子。

安史乱后,河西为吐蕃所有,导致攻守易势,长安无所拱卫,吐蕃以此为根据地,甚至一度攻破长安。

2、咽喉所在

北宋时期,河西为西夏所有,使得宋朝失去军马的重要产地。因此在对抗拥有优势骑兵的辽、金、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时,往往处于劣势。

与此相对,少数民族政权如西夏在据有汉化程度较高的河西走廊后,文明程度迅速提升,成为与辽、宋三足鼎立的一方强国。

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清朝顾祖禹认为:「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同样,强盛王朝如汉、唐、清等如果想经略新疆,河西走廊是绕不开,也是必须重点经营的根据地。

两汉的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北庭都护府,清朝伊犁将军辖地等管理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无不以河西走廊为依托。

现如今

1、地位衰退?

北宋之后,受到西夏崛起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被割断,海洋丝绸之路兴起。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政治重心不断地东移南迁,西北地区城市日趋衰落,河西走廊的城市也不例外,在中国城市版图中的地位逐年下滑,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千年,至今仍未改观。

2、无可替代

河西走廊是国家交通网与经济发展中的大动脉,尽管衰落了一段时间,其重要性依旧无可替代。

河西走廊是环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和中亚、俄罗斯交通的大动脉;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内地连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则关系著国家的战略安全。这个安全涉及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国家领土安全、资源安全以及国家未来发展。

河西走廊风景点

乌鞘岭

坐在去武威的车上,当看到前方出现「乌鞘岭隧道」几个字时,我就知道,已经进入祁连山了。

乌鞘岭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志书对乌鞘岭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乌鞘岭东望陇东,西驱河西,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历史上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经过乌鞘岭。

丹霞地质公园

张掖境内的丹霞地貌分为两处,一处是冰沟丹霞,另一处是七彩丹霞,一般游人前去的就是后者。

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把祁连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岭横生,五彩斑斓,引得张艺谋都将《三枪》的外景地选在这里。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

山丹军马场

这里的养马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资志通鉴、汉记十一》记载:「(元狩二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山丹军马场军,过焉支山千余里」。驱逐匈奴后,汉朝即在汉阳大草滩(即今大马营草原)屯兵养马。

山丹军马场景色优美无比,是当地人重点向游客推荐的去处。这里不但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马场,更是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

马蹄寺

这里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如果你是秋天来到地处,绝对会被这里美如油画的景象震撼。

这里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在这里旅游还可以住裕固族帐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体验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石窟是这里最大的看点,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宏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飞天古朴稚雅,为国内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层二十一窟,宝塔形排列,内有佛殿,外有回廊,造型奇特。

莫高窟景区

不到莫高窟,就不能算来过敦煌。这个静坐于河西走廊西端的艺术宝库,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

看点:石窟壁画、敦煌藏经洞、三危山、九层楼、道士塔等。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

月牙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

玉门关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戴叔伦有诗云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登上古关,举目远眺,长城蜿蜒,烽燧兀立,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赋予了交通咽喉要地阳关凄怆的离愁感。

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是汉代对通西域的重要门户,如今的遗址只是一个小土台。在阳关博物馆里,兵器与农具的展示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将士驻守边疆的情景。

一直以来,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阳关和玉门关,被中原人视为中土王化到达的最西端,也是漂泊在新疆、中亚地区的中原人的精神故乡。

嘉峪关城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建在了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关城景区内包含的景点有:嘉峪关城楼、游击将军府、长城博物馆、天下雄关碑等。

黄河石林

据说这里是被一位画家发现的,后来逐渐走入世人眼中。

黄河石林不但是是旷世的独特地貌奇观,更是笼罩在浓郁梦幻色彩中超越时空的造物杰作。

牵人心魄的峡谷石林与迤逦绵延、荡气回肠的黄河曲流山水相依,动静结合,刚柔互济;古朴润泽的龙湾绿洲与疏放高亢的坝滩戈壁隔河而望,两种生态对比鲜明,反差强烈,直看得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影途社户外

从甘肃的兰州到玉门关,历时多日,和影途社户外一起,感触颇多。就是这样的大西北,让我肃然起敬。

兰州的黄河因在蒙古高源上游非常清澈,东西走向的祁连山长年不化的白雪,成为河西走廊水的源。顽强的骆驼草生长在荒漠中春风吹又生,浑黄的沙漠起伏绵绵,黑色的戈壁滩绵延百里寸草不生,但它从来没有阻挡住中华古代文明的脚步。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甘肃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张掖,酒泉、嘉峪关、金昌地区高新科技较为发达。河西走廊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历史底蕴丰富,为丝绸之路主要通道。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又因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百余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在整个走廊地区,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盛。走廊自古就是沟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陈运和诗《丝路化诗》称之为「连续,丝路是一个个苦的日子延伸,丝路像一程程甜的历史 吹起,丝路如一支支竖的箫 奏响,丝路似一段段横的笛 抒发中原对西域的情感交流 表达西域致中原的崇高敬意 途经数千年的变革 荒漠驿道至今萦绕仍不止 翻阅上万篇的故事 河西走廊驼铃余音传天际 古诗般的丝路 丝路般的古诗 」。甘肃省人均收入、人均GDP前四强分别为河西走廊的嘉峪关、酒泉、金昌,张掖。敦煌莫高窟和阳关均位于走廊西部,兰新铁路、兰新客运专线也由此通过。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市。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不仅是昔日的古战场,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过乌鞘岭,再过古浪峡到西凉(武威郡)那就是一马平川(地势平坦幅员辽阔的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河西走廊与金城兰州以南地区的本质区别。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其南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连山脉。其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西宽东窄,由柴达木盆地至酒泉之间为最宽,约300公里。祁连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团结1峰海拔为6,305米,这基本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多数山峰的高度。祁连山北侧和南侧分别以大起大落的明显断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与河西走廊的相对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与柴达木盆地间仅1,000多米。在祁连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著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复盖,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为这一地区大量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北侧则为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北山),绝大多数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间,个别高峰达到了3,600米。这里山地地形起伏,逐渐趋于平缓,可以算准平原。河西走廊介于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的狭长平地,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得名。

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汉武帝使者张骞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这里被匈奴截住,软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壮志未酬誓不休,终于逃离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归中原途中,又在这一带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后,才回到长安,可见,通西域必须经过河西走廊。

张骞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这次行走比较顺利。因为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河西走廊,将匈奴驱赶出去,咽喉之道得以畅通无阻。


因位于黄河之西,东临黄河,南依祁连,西接新疆,北枕合黎,系一狭长的盆地,在地理上自成一个区域,故通称「河西走廊」。

河西古时属雍州。两汉时期,「河西」常见于《史记》、《汉书》。汉初,河西为匈奴所占。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大破匈奴,河西走廊始为西汉王朝所管辖。同年,置武威、酒泉郡。公元前111年,从武威、酒泉郡中分置张掖、敦煌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西四郡」。

隋末,姑藏人李轨,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乘机占据河西,自称大凉王,后为李世民所灭。唐天宝年间,吐蕃乘「安史之乱」入据河西。后沙州人张义潮发动起义,赶走了吐蕃。至唐末,唐政权势力日衰,河西为吐蕃、回纥所分据。

宋初曾在河西地区设西凉府。公元1028年,党项李元昊击败回纥,占领甘、肃、瓜、沙诸州,河西遂属西夏。元灭西夏后,曾设甘肃路总管府于甘州,后又改设和增设了甘州、肃州、沙州、永昌等路。公元1281年,元分全国为十一行中书省,河西各路均属甘肃行中书省。

明代在河西设立了凉州卫、甘州五卫(前、后、左、右、中)和肃州卫。后又在嘉峪关外增设了沙州卫(敦煌)、罕东卫(安西)和赤斤卫(玉门)。清初,沿袭明制,后改卫为县,实行府州制。河西设凉州府、甘州府及肃州、直隶州,共辖六个县。

河西走廊,是中西陆路交通的枢纽,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之所以成为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两汉时期,我国东南海运未开,陆路是中西交流的唯一方式;二是从汉开始,历代政府重视河西走廊的发展,注重中西的交流。

远在秦汉以前,中国与西方各国就有一定的商业往来。但因当时河西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所据,交通多被阻塞。故中西的贸易往来,不仅规模小,而且不经常。直至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才正式开辟。张骞两次前往西域,促使西域及葱岭以西诸国与汉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河西走廊从此成为中西交通的大道。为确保中西交通和中外来往使者的安全,汉王朝从肃州(酒泉)、玉门直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淖尔)的沿途,均设有亭障。西汉末,王莽称帝,窦融占据河西,中西交通暂时中断。东汉初尚无力恢复与西域的联系,直到明帝时,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公元73年,窦固(窦融子)击败匈奴,恢复了中断数十年的中西交通。

总的说来,两汉时期,使臣和商人的往来,商品和货物的出入,无论是从西域域及西方国家来的,或是由中国输出的,都必须经过河西走廊。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先后为几个少数民族所占据,相互间的战争不断,因此中西交通又被阻塞。隋统一全国后,重振中西贸易,中西交通与商业往来获得了恢复和发展。

唐初,由于西突厥和吐谷浑的骚乱,中西交通一度受到影响。公元643年,李靖击败吐谷浑,并以「和亲」办法与吐蕃暂时保持友好关系,从而确保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公元640年,唐太宗发兵征服了高昌,重新控制了西域。公元651年,唐高宗遣苏定芳等率军击败了西突厥,在安西建立都护府,并广置州县,确立了唐在西域的管辖权。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又因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百余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走廊分为三个独立的内流盆地︰玉门、瓜州、敦煌平原,属疏勒河水系;张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属黑河水系,小部分属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属石羊河水系。走廊自古就是沟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

敦煌莫高窟和阳关均位于走廊西部,兰新铁路、兰新客运专线也由此通过。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主要城市有武威、张掖、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不仅是昔日的古战场,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其南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连山脉。其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西宽东窄,由柴达木盆地至酒泉之间为最宽,约300公里。祁连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团结1峰海拔为6,305米,这基本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多数山峰的高度。祁连山北侧和南侧分别以大起大落的明显断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与河西走廊的相对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与柴达木盆地间仅1,000多米。在祁连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著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为这一地区大量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北侧则为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北山),绝大多数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间,个别高峰达到了3,600米。这里山地地形起伏,逐渐趋于平缓,可以算准平原。河西走廊介于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的狭长平地,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得名。

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汉武帝使者张骞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这里被匈奴截住,软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壮志未酬誓不休,终于逃离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归中原途中,又在这一带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后,才回到长安,可见,通西域必须经过河西走廊。

张骞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这次行走比较顺利。因为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河西走廊,将匈奴驱赶出去,咽喉之道得以畅通无阻。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绸」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古代丝绸之路在这里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不绕路走,而非要经过当时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其中的「天山」即指祁连山。河西走廊就位于祁连山山脚下,它的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与祁连山的雪水。而祁连山正处在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之间,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张骞要绕路南行,岂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


河西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位于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南,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南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

河西走廊都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地质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地区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著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市。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不仅是昔日的古战场,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过乌鞘岭,再过古浪峡到西凉(武威郡)那就是一马平川(地势平坦幅员辽阔的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河西走廊与金城兰州以南地区的本质区别。


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是两个概念。古河西走廊,自乌鞘岭经武威郡,甘州郡,酒泉郡,西至甘肃新疆交界处猩猩峡。北有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与南面的祁连山对峙,中间形成了一条蜿蜒狭长的900多公里的通道,称之为河西走廊。汉明长城随著通道的山势起伏盘踞其中。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浇灌著这片狭长的沃土,形成了绿洲,戈壁,沙漠奇特的塞外风光。河西走廊北面是茫茫的戈壁沙漠,缺水荒凉,还有剽悍骁勇的匈奴等游牧部落,南面是高山峻岭天气严寒,还有争强好斗的吐蕃王朝,唯独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水草丰美,田广粮多,是一条难得的宜商宜居的重要通道。张骞凿通西域,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历经千辛开辟出了经额济纳旗,马鬃山,出新疆到欧亚各国的辉煌的丝绸之路北线。后经历代中原王朝帝国的奋力开拓,丝绸之路又有了出猩猩峡过新疆到欧亚各国的中线,沿祁连山出敦煌玉门关越昆仑山达印度等各国的南线,这些重要的线路统称为丝绸之路。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一条重要的商贸经济通道和中原王朝抗击西域,漠北,南蕃等各国侵略的军事要道。如今的河西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和能源,交通要道,河西走廊不论是从军事,经济,还是文化和交通,旅游等各方面在中国的历史上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中国的安定团结,河西走廊犹如一把楔子深深的打入了中国的西部,坚定的稳固著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河西走廊,被称为陆上"马六甲",是中国内地经甘肃通往西域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北介于祁连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它的崛起和兴衰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和历史,可看历史记录片《河西走廊》,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拍的最好的历史记录片! 格局宏大,画质优美,文案绝佳,内容引人入胜,震憾感人! 豆瓣评分9.5,中国记录片之最,有很多观众称为"神作」。满满的中华情怀,看完让你感慨万千。

B站弹幕观影地址: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229874/


河西走廊面积66万公顷,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 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 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曾经也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丝路西去的咽喉。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去西域行走比较顺利,因为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鏖战河西走廊将匈奴人驱赶出去,使得河西走廊这条咽喉之道畅通无阻,东进西域更加快捷。现在交通发达有兰新铁路,兰新客运专线,连霍高速公路,是我国东部通往西部的重要交通通道。


乌鞘岭一一焉支山一一山丹军马场。中国坐北向

南,河西走廊就是张开的右臂,甘州(张掖)得名。鄂尔多斯高原一一龙兴之地。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夏国,都城一一统万城(陕北横山白城子),赫连勃勃后来攻占长安,君临天下!成吉思汗陵墓一一伊金霍洛旗。史地教师提供资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