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当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继往开来。

近日,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早操期间,有网友发现该校汽车空幼部的学生竟然在做“跪拜礼”,不仅要下跪还要磕头,引发舆论热议。校方称,这样做的本意是弘扬传统文化,目前已经叫停。

又是一起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大肆推行封建糟粕的事件,这与以往的“女德班”等传统糟粕回潮的情况何其相似。这类事件屡屡发生,让“传统文化”的声誉遭到了严重的抹黑,也加剧了人们对传统文化“陈腐古板”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跪拜礼也好,“女德”也罢,都只是传统文化当中很小的一部分,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这些内容早已因为陈腐过时,而被扫入了文化糟粕的垃圾堆。然而,在“传统文化”一词的话语构建过程中,总有一些人片面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弃若敝履,却将其中的糟粕视若珍宝。这种情况,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上失语,却让糟粕成了传统文化在很多人心中的“代言者”。

的确,大多数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环境和现代社会完全不同,因此,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的观念之间存在一定隔阂,是正常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不加区分,或者照单全收,或者统统摒弃。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当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继往开来。

在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急速上升的当下,如果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比作一个“品牌”,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最独特的“品牌标志”。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创新,中国便能在软实力领域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人们越来越流行在服饰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音乐领域也吹起了“中国风”,而在更深层次的文化观念上亦是如此。

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个可喜的大趋势。然而,在这一趋势之中,也很容易有文化糟粕“浑水摸鱼”,趁机回潮。有些时候,一些人虽然抱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动机,但是却因为对传统文化缺乏真正的了解,做出了“买椟还珠”的蠢事。也有一些人,根本就是居心不良,妄图以传统文化对他人进行精神控制或是借机敛财。在这一局面下,如何甄别并且消灭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就显得异常重要。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能够通过改变其文化内容的外延来适应时代背景,在新时代发挥价值的。从过去到现在,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已经发生了转变,融入了现代化的社会结构,成为了与现代人思维相吻合的文化内容。比如过去,“孝”意味着“父父子子”的家庭关系,这明显不适用于现代家庭,但在现代家庭结构下,我们依然提倡“百善孝为先”,只是孝敬的方法已然不是将父母视为绝对权威,而是孩子能够通过与父母的有效沟通与对话,形成家庭间共识,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孝敬。在这种转变之中,文化的外延随着时代产生了进步,但其内涵却始终如一,相比之下,所谓的“跪拜礼”,只不过是早已过时的一种形式,早就该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

值得关注的是,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并不像跪拜礼、女德班这样“惹眼”,因此并不这么容易分辨。这些糟粕可能会粉饰自己,表面上与现代社会的规则形成和解,但实际上并未改变其本质,通过强有力的社会建构力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径当中,使得人们习焉不察,很难发现。

比如说,虽然现代提倡自由恋爱,但很多中国孩子的恋爱与婚姻还是存在着家长包办的情况,可能不像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具有极大的强制性,但却形成了具有现代特色的“中国式相亲”;古代的文化,对女性的主体地位缺乏充分的尊重,这一观念虽然早已遭到了社会主流观念的否定,但还是有很多女孩子被认为不应该读太多书,要早点嫁人,因而到了年岁父母就开始催婚,这些或多或少都带有过去那些不能融入现代社会的文化糟粕的痕迹。

人们可能会对哪些内容是传统文化中国的糟粕有所争议,也有些人会将接受糟粕也视作一种自由选择。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我们却必须严肃、认真地看待这一问题,不能轻视传统文化糟粕的负面影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说来容易做来难。传统文化外延极广,识别其中糟粕,需要大量的社会讨论,无法一蹴而就。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加快对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对反常识的传统糟粕进行有力打击,对没那么容易识别的传统糟粕保持警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傲立于世界之林。

撰文/林俊鹏

微信编辑/杨鑫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