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傳統文化,我們應當採取一種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此才能更好地傳承歷史、繼往開來。

近日,廈門工商旅遊學校早操期間,有網友發現該校汽車空幼部的學生竟然在做“跪拜禮”,不僅要下跪還要磕頭,引發輿論熱議。校方稱,這樣做的本意是弘揚傳統文化,目前已經叫停。

又是一起打着“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大肆推行封建糟粕的事件,這與以往的“女德班”等傳統糟粕回潮的情況何其相似。這類事件屢屢發生,讓“傳統文化”的聲譽遭到了嚴重的抹黑,也加劇了人們對傳統文化“陳腐古板”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跪拜禮也好,“女德”也罷,都只是傳統文化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這些內容早已因爲陳腐過時,而被掃入了文化糟粕的垃圾堆。然而,在“傳統文化”一詞的話語構建過程中,總有一些人片面理解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精華棄若敝履,卻將其中的糟粕視若珍寶。這種情況,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社會上失語,卻讓糟粕成了傳統文化在很多人心中的“代言者”。

的確,大多數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環境和現代社會完全不同,因此,傳統文化和現代人的觀念之間存在一定隔閡,是正常現象。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對傳統文化不加區分,或者照單全收,或者統統摒棄。面對傳統文化,我們應當採取一種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此才能更好地傳承歷史、繼往開來。

在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急速上升的當下,如果將中國在國際關係中比作一個“品牌”,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中國最獨特的“品牌標誌”。通過對傳統文化資源的發掘與創新,中國便能在軟實力領域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比如人們越來越流行在服飾中融入中國傳統元素,音樂領域也吹起了“中國風”,而在更深層次的文化觀念上亦是如此。

在這樣的環境下,傳統文化的復興是一個可喜的大趨勢。然而,在這一趨勢之中,也很容易有文化糟粕“渾水摸魚”,趁機回潮。有些時候,一些人雖然抱着弘揚傳統文化的積極動機,但是卻因爲對傳統文化缺乏真正的瞭解,做出了“買櫝還珠”的蠢事。也有一些人,根本就是居心不良,妄圖以傳統文化對他人進行精神控制或是藉機斂財。在這一局面下,如何甄別並且消滅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就顯得異常重要。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能夠通過改變其文化內容的外延來適應時代背景,在新時代發揮價值的。從過去到現在,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已經發生了轉變,融入了現代化的社會結構,成爲了與現代人思維相吻合的文化內容。比如過去,“孝”意味着“父父子子”的家庭關係,這明顯不適用於現代家庭,但在現代家庭結構下,我們依然提倡“百善孝爲先”,只是孝敬的方法已然不是將父母視爲絕對權威,而是孩子能夠通過與父母的有效溝通與對話,形成家庭間共識,這纔是現代意義上的孝敬。在這種轉變之中,文化的外延隨着時代產生了進步,但其內涵卻始終如一,相比之下,所謂的“跪拜禮”,只不過是早已過時的一種形式,早就該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

值得關注的是,很多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並不像跪拜禮、女德班這樣“惹眼”,因此並不這麼容易分辨。這些糟粕可能會粉飾自己,表面上與現代社會的規則形成和解,但實際上並未改變其本質,通過強有力的社會建構力量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行徑當中,使得人們習焉不察,很難發現。

比如說,雖然現代提倡自由戀愛,但很多中國孩子的戀愛與婚姻還是存在着家長包辦的情況,可能不像過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具有極大的強制性,但卻形成了具有現代特色的“中國式相親”;古代的文化,對女性的主體地位缺乏充分的尊重,這一觀念雖然早已遭到了社會主流觀唸的否定,但還是有很多女孩子被認爲不應該讀太多書,要早點嫁人,因而到了年歲父母就開始催婚,這些或多或少都帶有過去那些不能融入現代社會的文化糟粕的痕跡。

人們可能會對哪些內容是傳統文化中國的糟粕有所爭議,也有些人會將接受糟粕也視作一種自由選擇。但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上看,我們卻必須嚴肅、認真地看待這一問題,不能輕視傳統文化糟粕的負面影響。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句話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傳統文化外延極廣,識別其中糟粕,需要大量的社會討論,無法一蹴而就。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加快對優秀文化的現代化轉變,對反常識的傳統糟粕進行有力打擊,對沒那麼容易識別的傳統糟粕保持警惕,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傲立於世界之林。

撰文/林俊鵬

微信編輯/楊鑫宇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