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去了以后做什么。

如果只是连续出席场活动能累积的其实不多。

比较建议在看展前先搜集和查阅一些资料,适度了解主题和相关艺术家的信息,因为通常只会在正入口处社一个简介区,如果事先做好功课你就不用在这个区停留太久,其次,您搜集到的资料可以随时复习吗,但简介区的看板除非拍照(效果不一定好)不然过了就过了。

然后事先预习的好处是,除非小型展,不然我个人的感受是如果每一件展品都认真看很考验脚力(包括站和走),因此预习可以帮助你规划重点看哪些展品和哪些区块,详略穿插。像非常规展一般是不提供解说设备的,展品周围的简介文字真的很简略,所以事先做一些功课可以提高观展效率(不只是快主要是理解深度)。

很多展览期间都会有艺术家或策展人的讲座,强烈建议参与。

然后是每次观展完毕可以做观展总结,通常可以结合入场前拿到的brochure或flyer,当天做总结印象最深刻。建议可以时候和别人进行讨论,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网友,听取他人的意见,补充自己遗漏的层面。

预习和总结可以累积起来成为你的观展历程。可以有图,可以有文。定期回顾,再结合不断吸收相关领域知识,比价容易激发感悟的提升。


一个不懂音乐的人,经常去歌剧院会发生什么改变?

一个不懂锻炼身体的人,经常去健身房会发生什么改变?

一个不懂得读书的人,经常去图书馆会发生什么改变?

一个不懂玩游戏的人,经常去网吧会发生什么改变?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如果只是去一两次,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但是你用的是「经常」。

可能会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碰到有意思的志同道合的人;

于是孤独的你,有了新的朋友;

可能原来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你,有一天厌倦了走马观花,厌倦了旁观者的角色,渐渐开始琢磨,并对某种流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开始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有了想要创作的想法;

于是本来觉得没有兴趣爱好的你,忽然之间开始有了喜欢的领域,并开始体会到认真专注的乐趣,甚至有了投入该领域研究的想法;

也可能无论你去多少次,都没有打算更进一步了解,也没有打算认识更多的人,但这些艺术作品早就深深地,慢慢的流入你的血液,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影响到了你的审美。

就像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呢?

读书在当时看来确实没啥用,但它却会变成身体的钙,铁,钠等等很多很多看不见的成分,成长为现在的你,帮你走过更多更长不确定的眼下的,未来的路。


艺术没有贵贱,国外的艺术馆周末都只要1欧或者免费。面对各种大众。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没有固定受众群体,每个人在每个时期,每个状态下产生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同一幅画,你小时候看,青年时看,老了时再看,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个人认为艺术并不是个什么特别高大上不可及的话题,既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多去看看艺术展,主动接受艺术熏陶并没有错。但如果是漫无目的地乱逛其实没什么效果。归根到底还是说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可以是大众审美,也可以是小众的,学会如何去欣赏美,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你去看电影,你会觉得自己不懂电影制作吗?你看电视剧,你会想到自己不懂电视剧制作吗?所以,不要觉得艺术离自己很远,也不要觉得有界限。

其次,不存在懂不懂的问题,你喜欢听鸟叫,但不需要知道鸟说的是什么。看艺术展,找到与自己有眼缘的作品就行,每个人对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可以有不一样的自己独到的见解。艺术家表达的是自己的私人想法,而我们去看的人,得到的也是自己私人的收获。

第三,经常去看,时间一长,你就会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审美会发生改变。

最后,提醒你一下,看多了,你会发现以前第一眼觉得好的作品,比不过现在第二眼才觉得好的作品。

真的好的作品,是第二眼相中的。

就像美女一样,第一眼美女不耐看,真耐看的是第二眼美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