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来潮去了趟美术馆,不知不觉就被这展期已经接近尾声的展览深深吸引,三天内跑了二次。

IMG_2527  

在分享所闻之前,大家可以先自己想想几个问题: 你认为什么是艺术呢? 艺术的存在有没有特定的形式?

李明维与他的关系-参与的艺术 Lee Mingwei and His Relations- The Art of Participation】此展览是属于关系美学中的参与式艺术。参与艺术作品强调的重点并不是我们以往认知的「成品」,而是参与本身和过程。若仅以定义来看,这样无形的产物的确是有点难说服人不将它列为「活动心得」而是「艺术作品」(至少我一开始是这样觉得)。

但我深深被这展览给说服了。以下分享几件我最受感动的展品

织物的回忆】(回到家才很遗憾发现忘记拍下这件展览品了,我尽量叙述清楚点)

木制的平台上,摆著几个日式小坐垫以及数个以深蓝色布条精心绑好的大木盒。参观者们坐在平台上,脸上流露著圣诞节拆礼物般的期待,打开一个个木盒,看完内容物与说明,再细心地把盒子绑回原状。这些木盒里装载的,是一件件充满情感与故事的织物与相片,也许是抗战时来到台湾隐姓埋名的亡命老兵遇上了愿意接受他的家庭,得来的毛衣同时温暖了他的身与心;也许是妈妈为女儿量身打造的一件漂亮洋装。织物,除了最基本的蔽体,最重要的功能便是保暖,而展出的这些织物的功能已不仅仅是御寒,更成为李明维传播艺术的媒介,它们就像是一件件具象化的「关系艺术品」,让观众在视觉上接收的同时,也获得物品被寄予的感动与意义。

补裳计划】

补裳人把观众带来的喜爱衣物、布偶,用与原布料大不相同的鲜艳色线,进行缝补与装饰,过程中也与观众聊天交流,最后再将缝补物以「缝」的方式与墙上五颜六色的线卷连结,成为装置艺术。这些纤细而容易被忽略的千丝万缕,就好像我们与陌生人间的萍水相逢,尽管看似微不足道,却是美好缤纷、真实存在的。李明维以「丝、线、补」三个元素构成如此活泼奔放的作品,丝线如情如缘分,而「补」不但是在破损时的缝合,更有著增添美丽记号的用意,意即每次的相遇都是构成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IMG_2443  IMG_2475    

鱼雁计划】

是否,你我心中都有一句说不出口的、来不及说的抱歉?

是否,我们在抽屉深处都有偷偷藏著那么一封寄不出去的情书?

李明维打造了这样的小木亭,人们可以在这里写信,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封缄、是否由美术馆代为寄出,写完将信放在亭内,供他人欣赏、阅读。写信,在写(表达)与看(接收)之间,乘载著满满真诚情感的交流。三五人聚在这小小的亭子里,我们不但在物理上与陌生人的距离更加靠近,借由书写那些平时说不出口的真心话与阅读分享信件,在心灵上我们和陌生人的情感共鸣也被放大了。

IMG_2471

IMG_2467     

IMG_2479  

移动的花园

这是最后一项展品,移动的花园,顾名思义这些非洲菊不是被固定种植在这里,而是每位观众在离开展场前,都可以挑选其中一朵带走。但有个小条件是,在抵达你下个目的地之前,将花儿送给一位陌生人。这些花朵象征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美丽的善意,无论是与朋友、家人,甚至是陌生人。我在回家路上把我的花送给了两位来自欧洲的女孩,希望这朵花可以让他们更加感受到台湾本地的欢迎之情,看著她们的表情从一开始的错愕,到听完解释之后转变成喜悦,自己心里也是暖暖的,印度古谚所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大概就是这样的意境吧。

IMG_2441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只是物质上、行为上的交流,更重要而美好的,是在关照、对话、赠与、书写、饮食的过程中,心灵上无形的情感连结,这样的连结便是关系建立的开始。李明维的作品将「关系艺术」这样新兴的艺术浪潮诠释、发挥得恰到好处。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这个展览让我了解了新的艺术型态,这些看似像活动的展览计划,在我心中已不只是个活动,而是艺术。

因为我在其中感受到了美,人心的美。

展览资讯

李明维与他的关系-参与的艺术 Lee Mingwei and His Relations- The Art of Participation

 

展期: 2015/5/30~ 2015/9/6

地点: 台北市立美术馆


检视较大的地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