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家里多个人~浅谈发展性创伤 
//<<吴立健心理师>> 




我在近半年咨商时发现的一个巧合,这巧合可能跟案主带来的问题全然不相干,但不舒服的感觉却强烈烙印在案主身上。就是「家里突然多了个人住进来」,这人指的是父母的男女朋友(俗称:叔叔或阿姨)。这边与一般我们提到的继亲家庭不一样,继亲家庭指的是父母的再取或再嫁。然这个住进来的和父母亲没有婚姻关系,就只是男女朋友。男女朋友的意思更进一步指的就是,这个「人」可能随时会换。当爸爸或妈妈换了男女朋友后,这个住进家里的「人」就换了。家一直以来被我们视为安全的地方,一旦家里多了个人家就再也不安全。当父母亲因为有人身亡或离婚,这个家会变成只有一个大人随著时间过去,大人们有时会再找下一个伴侣,这很合理。然而因为伴侣与父母没有婚姻关系,他可能会「暂住」在家里,这对于家里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家的被入侵。就算案主已经二、三十岁,这种被忽略感还是深刻的埋在心里。 



多半这种时候身为孩子的,都会反对这个陌生叔叔/阿姨的进入家庭,他可能先对父母表示讨厌这个人,与父母亲沟无效后,就会开始对这人行为不友善或是把自己关在房间、甚至不回家孩子与父母亲尝试沟通过程,经历了一连串挫败,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就是不要让那人住进家里),或是受到父母亲责备(没有礼貌、不乖、不懂事)这种责难的氛围可能从那个「人」住进来,直到那个「人」离开才结束,然后有可能又有一个新的人又住进来,进入下一个循环。 
「我不会叫他叔叔,我讨厌他。每次我跟妈说他就只会骂我,我一定要叫他叔叔,后来只要有那个人在我就会躲房间。」 
「我七岁我爸就带新女友回来了,我总是只能看著这些事发生,什么也不能做,前前后后好几个女友,我讨厌这些人进到我家。很多事都是这样,你怎么反应都没用,事情就是这样………做什么都没有用。」 
如果父母亲带新伴侣回来的时间,孩子还特别小。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被冷落、失落的感受,他意识到自己除了少了一个父母外,还要再跟另一个人分享剩下四分之一的父母。这种被长期被冷落的感觉,就像是「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所称的发展性创伤,抑或是负向儿童经验中的ACEs评分。这个「人」进入家庭,让家庭原本孩子感受到长期的受忽略。进而产生后续不同的心理症状。 
单亲的父母并不是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在追求幸福的同时,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沟通。在可能会有一个新的人住进家里之前,要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而不是没告诉孩子,有一天突然有人搬进来。这已经不是大人的事,小孩不懂;小孩懂,也看在眼里。他们要的是在你有了男女朋友之后,还可以看见他、还是同样在乎他。 

参考资料: 
科学观点:负面的童年经验如何影响我们   
https://www.twreporter.org/a/adverse-childhood-experiences 

心灵的伤 身体会记住 大家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