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保险成内地人「避战」之所。

资料图片

中美贸易战升级后,人民币汇率一直受压,有分析更估计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破七」在即。在市场充斥避险情绪下,本港保险业最近再获内地人青睐,有保险公司在最近数星期,内地客生意突然增加逾两成,主要购入与储蓄相关、以美金计价的保单,估计因为港股近期波幅大,求「保本」的内地人只有购买保险一途。业界更知悉,有大型保险公司近月增加代理佣金,催谷储蓄保险生意。除了来港投资美元产品外,业界亦发现愈来愈多内地人到新加坡等国家投资物业,分散投资风险。 

资料图片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月突然宣布,将总值二千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由一成增至两成半,为沉寂一时的中美贸易战再掀波澜,市场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机会在短期内「破七」,加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表态,称「并不认为人民币的某个具体数字更重要」,被市场解读为放弃「保七」,令前日人民币在岸价日盘一度低见六点九三六六兑一美元。

人民币汇率下跌,加上中港股市波动,不少内地人再次投入本港储蓄保险市场。香港投资者学会主席谭绍兴表示,来港买保险的内地人由上月中起明显增加,比今年首季增加超过两成,有保险公司在周末更一度大排长龙,逼满准备缴付保费的内地人,「他们主要买储蓄保或投资相连产品,利用手上现金、多张信用卡及支付平台过数。」

谭绍兴解释,本港银行近年关注资金来源,内地人难以调入资金,加上港股不稳,保险成为最简单直接的选择,「有钱的内地人反正都要买保险,但在香港可以直接买美元保单,人民币如果再跌,就做到对冲的作用。」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秘书长姚锦辉亦知悉,有大型保险公司上月起着力宣传其储蓄保险产品,更增加代理佣金,鼓励保险代理积极拉客。

过去内地人来港购买的储蓄保单动辄过千万元,不少买家更可以一笔过缴交保费,但自从中央收紧内地人使用银联卡,于境外购买具资本投资性质保险产品的支付额后,业界收入一度大减。不过,香港保险专业人员总会会长张伟良指出,内地人对本港保险的需求一直高企,只是由过去的大额投资保单,转为金额较低的传统寿险。他相信中美贸易战的不稳因素,会令更多内地人在港寻找避险工具,有助业界向内地客推销保单。

根据保监局上月底公布的数字显示,内地人来港投保情况持续,今年首季内地人寿险新业务升百分之七点九,其中医疗及保障型产品增近两成。不过,首季数字未能反映上月中美谈判面临破裂的影响,业界预计最新数字的增幅或更明显。

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主席苏家贤表示,每当人民币汇率下跌,内地人为求资产保值,纷纷来港投保,相关保单升幅亦较明显,「内地人以往来港购买投资相连的美金保单,但现时多达九成人转投风险较低、有美金回报保证的保障型产品。」

苏家贤续说,内地人视来港购买保险为长远投资方式,「一般保验年期为五至十年,对内地人来说,香港保险回报金额高,加上美元兑换率差价,是具长远回报的投资工具。」

安达人寿营业总监郭伟彬认同,近年内地人对保险的认知提升,选择购买高回报的储蓄保险,而非单纯投资基金,「以前他们会一次过购买,具备人寿及储蓄成分的保单,但现时会分开买,再按特定年期取回存款。」

不少保险业界期望借中美贸易战卖保单,丰隆保险董事兼总经理黄国添亦认同,因应人民币汇价变动,投资者有必要选择包括美元在内的投资产品,作为对冲工具。不过他提醒,储蓄保险属长线投资产品,缺乏弹性,「中美贸易战随时有变数,汇率的升跌只是短暂性,投资者买入产品前有必要分清楚个人需要,避免羊群心理。」

除了购买储蓄保险及寿险外,郭伟彬指出,来港投保的内地人资金充裕,不惜大洒金钱购入保费较高的高端医疗保单,「当已经买齐各类型保险,他们便会找其他东西投资。」购买多份保单之外,郭伟彬留意到不少内地人均会投资海外物业,例如北京客户会到南韩、东欧国家买楼;南方人则大多投资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等物业,甚至将物业以民宿方式出租,稳定收入。

郭伟彬表示,中美贸易战未有影响内地客户的投资意欲,过去一年不少人曾找他「搭路」,来港购入欧洲出产的名牌手表、手袋等奢侈品,以作炒卖之用,「只要具备潜在升值能力的东西,他们都愿意投资。」他续说,内地客户会相约香港卖家到关口交收,甚至会专程来港,到找换店兑换港币或使用支付平台,购入名牌手表、手袋,「如果有本地银行户口则更加方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