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命翰岭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组织编著了《永乐大典》

公元1403年,即永乐元年,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用「靖难」的名义,抢了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年号「永乐」。为了巩固政权、施行文治,于是,朱棣就命解缙、姚广孝为负责人,监督编修一部大型类书,系统地收集整理天下的的书籍。

解缙等人领命,组织了一百四十多博学之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把收集到的各种书籍资料整理抄录在一起,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永乐大典》的「前身」,《文献大成》问世。

但是,明成祖朱棣看了书之后,认为「尚多未备」。于是,解缙等人又去忙著编书了。这次,解缙领命后,重新组织编纂力量,据史料记载,有两千一百八十人参加编纂.

公元1407年,即永乐五年,《永乐大典》全书基本定稿,朱棣看完后表示很满意,御笔为《永乐大典》写了《序言》,并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专门找了人抄书,1408年冬,全书抄写完成。

《永乐大典》成书后,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后来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便收藏在北京皇宫内的文楼。而其原稿仍旧贮藏在南京文渊阁,大约明代中期,消失在一场火灾中。

到了1557年,宫中起火,火势危及文楼,当时的皇帝嘉靖帝一夜连颁三道谕旨抢救《永乐大典》。1562年,嘉靖皇帝命张居正等人缮写了《永乐大典》副本,副本完成后,正本就又放到了文渊阁,后来,正本就下落不明,不知去向了。专家们一般认为正本毁于明清之战中。

再后来到乾隆年间,当时乾隆帝为了编撰《四库全书》时,用《永乐大典》收集整理古籍时,发现丢失了一千多卷。1975年,光绪皇帝时期,清理《永乐大典》时,只剩五千多卷,1894年,仅存800多卷。八国联军入侵,灾难降临,各种古籍典籍,古董文物遭到肆意的破坏和抢掠,《永乐大典》也是其中之一,几乎丧失殆尽,仅存的几百册也分散在世界各地。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要编一部包罗万象,无所不及的著作,交给了大才子解缙主持编撰。为了尽快完成编写,朱棣给解缙配备了庞大的文化精英编写队伍。

解缙在朱元璋时就被称为大才子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谢缙也的确没有让永乐失望,夜以继日的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编写。

据文献记载此书「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一册 ,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全是由人一个字一个字抄写完成。它的内容包括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化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最终朱棣给这部书起名叫《永乐大典》。

而谢缙文学方面的确是大才,然而政治情商太低了,因参与了不该参与的事最终被纪纲设计冻死在了雪地里。

不管最后怎样,永乐大帝和谢缙的贡献是伟大的,《永乐大典》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您都知道是编《永乐大典》,当然是永乐皇帝咯??

也就是明成祖 朱元璋的四儿子 朱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