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和陈诚,在蒋介石看来,都是他的左膀右臂,而且蒋介石对两个人十分的信任。当然了首先是因为他们对蒋介石都比较忠诚,再加上他们又有那么一些才华,所以,蒋介石才极力的培养他们的。

蒋介石的嫡系军队,一支交给了杜聿明,另一支就交给了陈诚。著名的」土木系「就是在陈诚的一手栽培下,建立而成的。

据说黄埔军校的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宁愿去「土木系」当一个排长,也不愿意去别的军队,当一个营长甚至是团长。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蒋介石对陈诚「土木系」的器重,以及土木系的凝聚力,是不可小觑的。

当然若是蒋介石有什么好的,先进的武器,也是先武装杜聿明和陈诚的军队。

要我说对比起陈诚来,杜聿明更受蒋介石的器重。因为在战争的时候,那里有大仗要打硬仗要打,蒋介石就会把杜聿明放在那里。

正是因为蒋介石倚重杜聿明,所以,他才这样干的。

否则,他为何又会有如此的安排呢?

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带领的这支军队,蒋介石迟迟没有用上战场。

对于蒋介石来说,不到紧要关头,他是不会动用这一支军队的。

因为这是他手里的王牌军队。

这不是昆仑关大战的时候,蒋介石就给了杜聿明死命令吗。让他去夺取日军占领的昆仑关,这一战只需胜利,不许失败,否则,国家接受外国援助的交通要道,都将会被日军给封锁住,到时候对中国的抗日来说,将会是灭顶之灾。

杜聿明顶住了所有的压力,最终,没有辜负蒋介石的信任,他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取得了昆仑关大捷。

同时杜聿明带领的蒋介石的这支嫡系部队的战斗力,也被蒋介石认可了。

缅甸作战的时候,蒋介石认为有必须要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给派出去了。这样给日本人作战的时候,自己的部队,打出国威来,也可以让同盟国高看自己一眼。

这时候蒋介石又是让杜聿明带领的军队出战的。

当时,杜聿明在越南的战场上的表现是一般般。

不过,他的下面有个叫孙立人和廖耀湘的将领,十分的能打。正是他们的表现,算是给蒋介石争来不少的颜面。

但是,在越南的军队回撤大陆的时候,杜聿明命令军队渡过野人山的时候,让他的部下伤亡十分惨重。

这个打击是很大的,可是蒋介石没有责怪杜聿明,反倒是更欣赏他了,因为杜聿明执行了他的命令,从野人山回撤军队,正是蒋介石的意思。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杜聿明被派到东北战场,因为当时中国的重工业都是在东北,所以东北成了国共两党的必争之地。

可是,在东北的共产党将领是林彪,林彪岂是被人可以消去的。说实话东北战场的战役开始打响的时候,是杜聿明和林彪两个人的较量。

可是,随著国民党的失利,蒋介石用陈诚把杜聿明给换了下来。这时候我们看的是,陈诚代替了杜聿明。

其实事实上绝非是如此,因为东北战场上国民党的败局已定。

蒋介石要考虑为下一次大战布局了。

大家都知道辽沈战役之后,就是淮海战役,没错这时候的杜聿明被蒋介石给安排到了淮海战场上。

大家也都知道淮海战役打响,最后他们彻底的失败,杜聿明也成了俘虏,蒋介石彻底的失去了长江以北的领土。

紧接著蒋介石败走台湾,杜聿明留在大陆改造。

所以说并不是说陈诚代替过杜聿明,只是蒋介石根据不同的作战计划,调整了人员安排而已。他们两个都是蒋介石最为倚重的人。


实际上陈诚到东北主政,并不能简单的用一句替代杜聿明就能解释清楚的,东北是「熊式辉+杜聿明」的局面,陈诚到东北是顶替了这两个人。

杜聿明在东北做的不错,陈诚眼红,把他换下,但是陈诚这个人军事能力不强,为人正派,甚至到了很天真的地步,他挤走杜聿明之后,撤编了很多的伪军和地方杂牌军,把杜聿明时期的制度全部打乱,假设他实行的是好的制度,摒弃的是不好的制度也就罢了,他撤销9个保安司令部,当时就有部下对他说,这样做会导致很多杂牌军投敌,但是陈诚竟然说出,今天他们投敌,明天我就缴了他们的枪,大量撤换有才能的将领打击杜聿明集团的势力,像陈明仁,刘光头这样有能力的将领也撤了,盲目扩军,只看规模不看战斗力,这对东北的政局都是致命的。最后蒋也看出陈诚在军事上的无能,又重新重用杜聿明。

当时东北局势不断恶化,杜聿明尽管能力很强,老蒋在东北也算下了大手笔,但是能够决定东北局势并非国民党,而是苏联,不要忘了苏联在东北打败关东军一直没有撤退,在这个阶段,东北是不处于国民政府管控的阶段,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四爷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却不断活动,攻城略地,人数从十万到辽沈战役结束膨胀到一百多万,其中的故事也不是一带而过。

即使是老蒋对夺取东北也未必能够下定决心,进军东北实际上也是一场赌博,杜聿明也主张放弃东北,把国军的重点放到山东和江苏一带。

再加上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杜聿明与陈诚不和,当时杜聿明正在养病,因此陈诚取代熊式辉后,顺便也把杜聿明调到徐州当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蒋介石让陈诚取代杜聿明也是无奈之举!


谢谢邀请:

先简单介绍下杜聿明,杜聿明(1904一1981),陕西米脂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一期毕业。

蒋介石一般比较倚重浙江的同乡、黄埔毕业的学员,杜聿明就属于蒋的嫡系。1938年12月,杜聿明担任第五军军长,这支部队是抗日初期成立的唯一机械化新军,其属下像邱清泉、郑洞国、戴安澜、廖耀湘等都是一代抗日名将,在1939年12月,杜聿明率领第五军取得了「昆仑关大捷」,1942年又率军入缅作战,担任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这个职务主要负责苏军撤退后的驻防,军事上的调动、指挥,真正的一把手是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

按照国民党和苏联签的《中苏友好协定》,苏军应该将驻防交给国军,可杜聿明在同苏军交涉时十分困难,他发现营囗己被东北民主联军接收,为此向蒋提出,要想接收东北非用武力不可,于是蒋介石想方设法增兵东北,国共双方展开了东北争夺战。至1946年中旬,东北的国军开始走下坡路了,其主要问题一个是熊式辉和杜聿明配合不力,熊式耀是政学系的,不是蒋的派系,无法节制军队。杜聿明又无行政权力。另一个是当官的贪污腐化,当兵的军纪涣散。这两个问题都无法解决,直接的后果,就是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随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作战攻势,国军迭遭惨败,至47年下旬开始,国军不得不收缩战线,开始重点防守长春、沈阳、绵州等几座大中城市,由于交通线被切断,国军只能仰靠空投物资维持生存,整个形势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杜聿明面对东北的颓势积劳成疾,46年3月就去北平动了手术,摘除了左肾,现在更是一筹莫展以至旧病复发,不能亲事,于是在47年7月8日离开了东北,到上海治病去了。

47年9月2日,陈诚奉蒋之命,赴东北全面主持东北军政事务,兼任东北行辕主任,如果说是陈诚代替了杜聿明,这种说法好像不太恰当,如果说代替了熊式辉还差不多,但我认为陈诚到东北,是属于主政领导亲临前线全面负责更合适,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陈诚之前就是国府的参谋总长,属于中央一级的大员,东北的战事本身就是他的分内之事,这次到东北,只是亲临前线而己,不存在代替杜聿明,再说到了48年6月,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之时,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不是又将杜聿明调回沈阳了吗?。

所以杜聿明尽管有军事才能,毕竟只是军队里的将领,把握不了全局,在危急关头还须中央级的大员坐镇方可,比如提拨军官,他就没有这个权力,比如惩治腐败也无能为力,各军之间的物资调济,军官互动,整编地方团队,裁并机构等等都无能为力,有的只是军队的作战指挥权。

陈诚到了东北后,虽然铁腕整肃了军队,处理了一批贪腐官员,但未时己晚,终究没能挽回国民党的败局,最后也悻悻地离开被卫立煌所代替。

谢谢阅读


国军的实力一直遭到许多人的质疑,刚开始的时候国军在国内屡战屡胜,几乎将整个军阀集团或是击败或是拿捏在了自己手里,可是在面对共军的时候就遭受到了重大的挫折,国军内部真的没有军事天才吗?

当然有,而且数目还不少。

单说杜聿明,许多人眼中的他都是一个拥有极强军事能力的人,虽然这个人的能力饱受争议,但对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大部分人还是认可的。

再说陈诚,他是蒋介石手底下最大力培养的人才,可以说是心腹中的心腹,可是本人的能力却是有些欠缺的。

杜聿明在国军中也是一步步爬上去的,从最初的只是一个连长,到后来一步步的成为了国军中的大佬,这一路上他的战功举荐累积了起来。

许多人说他的军事能力并不行,组织了许多场失败的战役,在缅甸,这位军长史国军损失了数万将士,最后还是从野人山堪堪败退。但是他在对战日军的时候发挥的还挺不错,靠著自己手下的高机动性部队,在昆仑关打过一场很漂亮的战役,甚至击毙了日军的一名少将,这样的成绩在整个国军的战场上都是极为少见的。

相比杜聿明,陈诚的一生就比较顺利了,他是刚开始就跟著蒋介石的那群人之一,受到了对方的大力提拔,在面对地方军阀的时候他打过许多场漂亮的战役。

虽说从战功上来说,他明显的高于杜聿明,但是从实际的军事指挥上来讲,他与杜聿明的差距就太大了,不为其他,只因他是蒋介石刻意培养起来的军官,在军事战斗时本身就占据了强大后台的支持,而杜聿明更多的是靠著自己的实力,著实陈诚在军中的地位还是更高的,毕竟蒋介石一心想的就是将他培养成自己的好助手。

作为一个领导人,蒋介石明显是资质不够的,许多场国军的战斗中,他都喜欢越级指挥。

当时杜聿明替蒋介石背了黑锅,杀掉了龙云,蒋介石自然也不亏待他,给他安排了东北的事务,其实他不想去的,他想去更为重要的山东,只是蒋介石那般强势,他就算不想去最后也得去东北。

结果很明显,东北这块地区国军只适合守城而不是强攻,在蒋介石的错误指挥下,国军节节败退,这时候他才想起来将杜聿明调回山东,而派了陈诚去东北看能不能收拾一下残局。

在蒋介石心中,这两个人都是自己的心腹,但是很明显,陈诚在他的心目中地位是更高的,虽然杜聿明有著不错的军事指挥能力,但在蒋介石手下,就算有实力也是绝对发挥不出来的。

全国的战事大部分都有蒋介石背后指挥的影子,这次陈诚被派去接替杜聿明的职务,实际上也正应了杜聿明的心思,他本来就不想去东北,这次陈诚要来收拾残局他也乐得退出,在他眼中,估计蒋介石远程指挥的东北,最终都是要丢掉的。


所谓陈诚取代,是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让陈诚取代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

熊式辉,江西人,先后毕业于江西陆军中学、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1年保送至日本陆军大学,后在讨伐袁世凯的战斗中崭露头角,北伐战争中屡立奇功,后两度担任凇沪警备司令,30年代任江西省政府主席,主政江西十年,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出任东北行辕主任,当时,杜聿明以东北保安司令身份,协助熊式辉接收东北。

1947年8月,蒋介石以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陈诚接替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以陈代熊,一则,陈诚是蒋介石的亲信,二则陈诚也确实有能有绩。

陈诚,浙江青田人,丽水师范学校毕业,后入杭州体育专科学校,1918年考入保定军校八期,与罗卓英同学,以后四十年同学如兄弟,出生入死,携手相随。军校毕业后,入浙江第六师见习,后入粤军第一师任排长、连长、营长,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陈诚任军校少校教官。

1916年,陈诚随蒋介石北伐,任总司令部中校参谋,随后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师团长,历任21师副师长、师长。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陈诚任卫戍司令。后随蒋介石北伐,任总司令部警卫司令。中原大战,升副军长。1930年,任十八军军长,这个十八军后来相继参加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为国民革命军中建制最早、战斗最久的部队,也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蒋介石是非常欣赏陈诚的,1931年,陈诚与谭延闿的掌上明珠、他的第三个女儿谭祥结为夫妻,介绍人就是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婚礼也是蒋介石为陈诚操办的,蒋介石对陈诚的信赖和器重,由此可见一斑。

此后,陈诚随蒋介石南征北战,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陈诚任赣粤闽边区「剿匪总指挥」,充任蒋介石的马前卒,向中央红军反动了多次清剿战争。抗日爆发后,陈诚就任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后历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湖北省政府主席、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远征军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军政部长等职,被国民党内部称为「第二号人物」。

抗战期间,在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的二十二场较大规模的抗日战斗中,陈诚亲自参与了十五场,他以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指挥了顽强的淞沪抗战,后又指挥了武汉保卫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南昌会战等一系列战斗,远征归来后,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并赴豫西指挥抗日。

当然,陈诚到东北后,作为不大,尤其他遇到劲敌东北野战军,在解放军发动的秋季攻势下,陈诚终于黔驴技穷,无功而返。


杜聿明可谓是饱受争议,有人说他能力平平却为蒋介石所重用,也有人说他有著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

陈诚,我们应该已经很熟悉了,是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是得到蒋介石赏识并有意培养起来逐步取代何应钦的人,是被蒋介石视为臂膀的人物。

杜聿明在云南为蒋介石拔掉了龙云这颗眼中钉后,给蒋背了黑锅,被撤了职,但是,蒋介石却为这位心腹准备了更好的职位,让他任东北保安司令,主持东北事务。蒋介石将战略重心定在东北,却让杜聿明去东北,可见蒋对杜是如何的厚爱了。

1947年在东北民主联军的攻势下,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不得不开始收缩防线,7月蒋介石派陈诚到沈阳,批准杜聿明离沈赴沪问医,8月陈诚再飞沈阳负责全权处理东北事务。

所谓的「杜聿明被陈诚所代替」,应该便是这件事。

蒋介石为什么让陈诚「代替」杜聿明?

杜聿明最开始在关麟征25师任职,但是无形中受到了关麟征的压制,总感觉没办法施展,也难以获得赫赫的战功,战打好了也是关麟征的功劳,所以在指挥25师在古北口打了一场战役展现已经的才华后便毅然离开了25师。

杜聿明的崛起离不开徐庭瑶的赏识和提拔,在离开25师后杜聿明去了中央军校进修并等待机会,果然很快他又得到了徐庭瑶的提拔,后来更是在徐的举荐下当上了国军第一个机械化师——200师的师长,后又当上了由200师改编成的第5军军长。杜聿明带著第5军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在此役中表现优秀,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昆仑关战役体现了杜聿明的作战特点,可谓是稳中带狠,狠中带险,然后在险中求胜。

但是,最后带著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却又不得不让人质疑他的水平,败走野人山,葬送国军数万好男儿。

蒋介石用人喜欢用忠心、听话的人。

杜聿明在缅甸时最后的表现让人摇头甚至鄙视,但是蒋介石却很满意,为什么呢?因为从野人山撤退是蒋介石的命令,杜聿明败走野人山正好说明他听话、忠心,所以蒋介石要重用杜聿明,因为用著很放心。所以,蒋介石让杜去解决龙云,然后毫不犹豫地让杜背黑锅,接著直接安排他去东北。

杜聿明愿不愿意去东北呢?他不愿意,因为他认为卫立煌熟悉东北军务,也更适合在东北,同时他也认为国民党的战略重心应该放在山东、放在徐州。但是最后他还是去了,因为是蒋介石让他去的,他不能、也不敢违背蒋的意志。他对蒋介石说,我认为徐州比较重要,如果校长认为葫芦岛重要的话,那么您决定好了。可见,只要是蒋的决定,他都会毫无余力地执行,结果廖耀湘部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东北也落到了我军手里。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后也不无无奈地感叹,不是我杜聿明不能战,是蒋介石瞎指挥。

杜聿明始终认为不应该将筹码全压在东北,战略重心应该在山东,在徐州,对于东北局面他不如卫立煌熟悉,所以他没有最好的应对策略。

1944年11月,陈诚取代何应钦成为军政部长。

1946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部,陈诚任参谋总长兼海军司令,此时的陈诚可谓是代蒋介石掌管全国陆海空军权,成为蒋介石以下最高的军事长官。

杜聿明在东北不仅没有打开局面,反而让国军在东北陷入了更深的泥潭,地盘越打越少。蒋介石在东北压了这么多筹码,他能不紧张吗?但是,蒋介石也不甘心这么放弃东北,所以便让陈诚去东北看看情况。1947年7月陈诚奉命去了沈阳,然后回去向蒋介石说明了情况,等到了8月便直接去沈阳接管了东北军政。

陈诚去东北是打著去收拾残局的主意去的,蒋介石也如杜聿明的愿让杜去了徐州。在从属关系上,陈诚管著全国陆海空军权,杜聿明显然是陈诚的下属,陈诚是以长官身份去接管东北指挥权的,杜聿明也乐得离开东北去徐州,因此用「代替」这个词也有不妥。

蒋介石让杜聿明离开东北去徐州,不是因为不相信他的能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相信他的能力。

杜聿明之前极力主张战略重心放在徐州,东北只要坚守即可,蒋介石因为不肯听杜的意见致使东北几近易手,所以想起了杜聿明,蒋希望派杜去徐州,在徐州挽回东北所带来的颓势。

所以,陈诚的「代替」,对杜聿明并不是因为蒋介石对他失望、对他失去信心。


杜聿明虽然军事指挥能力不错,但是资历浅,级别低,而国军恰恰是特别讲究资历和级别的。所以,在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在每个位置上都不是以正职负责指挥,而是以副职身份负责指挥。无论在东北还是还是在淮海战役中,他都是以副职的名义协助正职进行指挥。在东北起初是辅佐熊式辉,后来是协助卫立煌,在淮海战役中则是协助刘峙。

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呢?解放战争初期,国军抢占东北的时候,海运过去的第一波部队中,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五大主力部队,都是在印度支那远征军时期编练起来的,都是黄埔系军队。这样的军队,其他国军高级将领是很难只会得动的。杜聿明在远征军时期就曾先后担任军长、副总司令,所以对这两支骨干部队指挥起来更顺手。

在淮海战役中,也是同样的情况。本来曾经想过合并华中与华东两个战区,由白崇禧负责指挥,但白崇禧拒绝了。最后委员长只能派出了国军著名的福将刘峙去坐镇。刘峙的资历是足够的,但是能力平庸,并没有实际负责军事指挥的能力。所以,最后又决定给刘峙派一个军事指挥能力比较强的副手,来负责实际的军事指挥。一开始选定的是宋希濂,后来又改为杜聿明。

也就是说,杜聿明在解放战争时期被委员长当作救火队长使用,一会儿放在东北,一会儿放在徐州,是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派系斗争,黄埔系的军队他不愿意教给其他人来指挥,交给黄埔嫡系的杜聿明,他更加放心;另一个原因则是杜聿明当时的资历和级别都还不足以独立负责一个大战区的指挥,所以只能去给别人当副手。

解放战争初期抢占东北的时候,军事和行政是两套班子,各自干各自的,杜聿明只负责军事,不干预行政方面的事务。而在解放军退到松花江以北之后,委员长认为大局已定,接下来要进行一定的建设,就需要资历更深、级别更高的人去负责。而这时候参谋总长陈诚和国防部长白崇禧互相拆台,搞得不可开交,所以委员长决心换人,就把陈诚派到了东北,接替杜聿明。

陈诚到东北以后,许可权要比杜聿明大很多,他是军政一把抓,不只是负责军事指挥,也能够指挥东北的党政系统,是东北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这种许可权是杜聿明从来没有获得过的。但陈诚的军事指挥能力其实很平庸,不仅白崇禧这样的名将看不上陈诚,就是杜聿明,其实也看不上陈诚。陈诚到东北以后,权力很大,全面负责。结果被解放军通过春季攻势、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几波进攻打得丧师失地,陈诚颜面尽失。

东北被陈诚搞成了一个烂摊子,委员长才觉得他不能再在东北指挥下去了,陈诚自己也不愿意再在东北待著了。委员长就又开始物色人去替代他,最后选中了卫立煌。本来卫立煌也不愿意去,觉得东北的局面已经被陈诚搞得一团糟,他去了也只是背黑锅,所以他也不愿意去。陈诚没办法,只好托病请求回南京治病,并让他老婆去找卫立煌的老婆,说陈诚再在东北待下去,身体就要不行了,请卫立煌赶紧去。

卫立煌到了东北以后,陈诚才赶紧跑回到南京。解放战争初期,白崇禧当国防部长,陈诚当总参谋长,但军事指挥主要是总参谋部在负责,白崇禧实际上插不上手。陈诚本以为自己到东北以后党政军一把抓,是可以稳定东北局面的,可以顺手捡便宜,没想到被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丧师失地,最后又灰头土脸的跑回了南京。

以军事指挥能力来说,陈诚当然远不如杜聿明。但国军非常讲究派系和资历,杜聿明到在淮海战役中被俘,也只是中将。虽然他在东北和徐州两个主要战区担任过副总司令,但他的军衔和他手下的兵团司令都是同样的级别,和大多数军长也都是一样的中将。陈诚就不一样了,陈诚早就是上将了。所以,杜聿明在高层还要依仗何应钦撑腰,而陈诚就不需要了,他本身就是大BOSS。


陈诚和杜聿明都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只是杜聿明资历和职务低于陈诚,两人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物。

国民党一级上将陈诚

陈诚出身保定军校,黄埔军校成立后,陈诚到校担任副官,后任炮兵教官,受到校长蒋介石青睐,这也是陈诚与蒋介石交往之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陈诚受到蒋介石重用,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1师师长、第18军军长;抗战爆发后,陈诚担任了军委会政治部部长、武汉卫戍总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和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等一系列重要职务,为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战胜利后,陈诚担任国防部参谋总长,主持全军具体指挥和作战。当时国共两党在东北争夺激烈,1945年底,国民政府组建军委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作为东北地区最高领导机关,统辖第一、二、三、四、五绥靖区和东北保安司令部,行营主任熊式辉。

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

当时杜聿明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全面主持东北军事。东北保安司令部兵多将广,下辖5个绥靖区,近50万部队。杜聿明率部与林彪、罗荣桓在白山黑水周旋,但结果并不理想——这是他后来被调整的主要原因。

蒋介石与爱徒杜聿明合影。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杜聿明是中将军衔,远远低于陈诚

1947年8月,陈诚调任东北行辕主任,统辖东北军政事务。陈诚到任后,国民政府军委会撤销东北保安司令部编制,将部队编成4个兵团12个军45个师,总兵力达到54万人。

东北保安司令部撤销后,东北军事由陈诚直接指挥,原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担任东北行辕第一副主任,协助陈诚指挥军事。后来陈诚离开东北,卫立煌接任行辕主任,杜聿明仍然担任副主任,直到后来调任徐州「剿总」副司令长官。


黄埔军校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所军事院校,她所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几乎都在中国的近代史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他们培养的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更是一度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中流砥柱,在无数的战争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今天要说的杜聿明和陈诚就是其中的两位。

杜聿明是抗日战争中走出来的悍将,经历过不下于百次的战斗,军事能力自然不用多说,陈诚呢?也是蒋介石的心腹,算是蒋介石培养起来代替何应钦的人物,可见其地位。

1947年,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不得不开始收缩防线,而杜聿明呢?他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竟然生病了,所以蒋介石批准杜聿明到上海去看医生,这个时候陈诚就代替了杜聿明负责起了东北的事务。大概所谓的「杜聿明被陈诚所代替」,应该指的就是这件事了吧。

蒋介石为什么让陈诚「代替」杜聿明?

杜聿明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人,在前期他指挥过许多出色的战斗,但是,他在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又不得不让人质疑他的水平,其中败走野人山,更是给国民党损失了数万的精锐。虽然这件事让别人质疑,但是蒋介石却从此更加的欣赏了他,因为他对蒋介石可以说是唯命是从。

后来虽然陈诚取代了杜聿明的地位,其中不乏有蒋介石希望陈诚可以打开东北的局面,同时对杜聿明也还抱有新的期望。

杜聿明他自始至终都认为不应该将筹码全压在东北,在他的心目之中,徐州同样有著重要的地位,而蒋介石这次换下杜聿明,另一方面就是让他可以如愿的前往徐州。虽然说他看似成为了陈诚的手下了,但是依旧还暗含著蒋介石对他的信任。


陈诚是什么人,那是「小委员长」,是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大家基本都认同:陈诚说的话就是蒋委员长说的话。而且陈诚这个人的长处并不在打仗,而在军政,你看看他抗战时仗打得不怎么样,但主政台湾那可是一把好手啊。

当时东北的情况是啥样的呢?主政东北的是熊式辉(熊式辉此人也是相当有能力的,督赣十年可以说是为江西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础),负责东北军事的则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堪称完美组合。

不得不说,抗战之后,经历过实战悠悠美国人人背书的国军精锐是十分彪悍的,一年多来,杜聿明与林彪对阵,依仗自己的美式装备的强大部队,先把林彪赶到松花江以北,虽说后来民主联军稳住的阵脚,但是也只能与杜聿明形成对峙局面,以待战机,但问题在于,解放战争从根本上来说就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民心向背的问题,一年多下来,东北的国军越来越艰难,反而中共势力越来越庞大。

其实陈诚当时很窘迫,国军在关内各战场皆进展不顺,又因为之前他在国民党内树敌过多(人得意的时候都这样),所以压力很大,所以陈诚就想去东北,正好嘛,东北国军占优,而且熊式辉主政东北不成功,说不定陈诚能打几个好仗,整肃东北局势堵大家的嘴呢。

但熊式辉、杜聿明也不是庸才,熊式辉对杜聿明说:「陈诚这个家伙窘极无聊,出坏主意。在关内打了败仗,现在想到关外来出风头,挽回面子。咱们一定要顶住他。」他们提前「丢卒保车」,抓了几个贪污犯,以显示自己的清白。并且熊式辉以退为进,连续向蒋介石上了几道要求辞职的信(这个时候陈诚已经屡次对熊式辉发难了,熊式辉早就嗅到了阴谋),而蒋介石很大度地表示,东北就是熊式辉的,不会换掉他。

但杜聿明没办法啊,他身体出了毛病:由于作战劳累,得了严重的肾结石,申请出国治疗。蒋介石当然会同意他离任治疗,但是不同意他出国(这么个能打的将军别跑啊)。

然而熊式辉相信蒋介石的保证时,8月,突然听到蒋介石发布由陈诚代替他出任东北行辕主任,并且因为杜聿明养病原因,取消东北保安司令一职,东北军政大权全部由陈诚掌握的消息。蒋介石想派陈诚去收拾残局,但是他的对手——林彪可不好给他这个机会。陈诚一到东北就开始整军备战(陈诚是国军内部少有的比较清廉正派的将领),但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强大到超乎他的想像,而且东北民心几乎全部向著中共,陈诚败局早就定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