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名发,文王的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即位之后,以姜尚为师,主要负责军事,周公旦为辅主要负责政务,召公与毕公为其左右助手,整顿内政和军队,并把都城从丰迁到镐(今陕西西安沣河以东),积极准备对商的战争。他即位的第二年,为了试探商朝对周备战活动的反应,出动军队大规模地向东进发,抵达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他先到达毕原(今陕西咸阳市、西安市附近),向文王陵墓祭奠,然后举著文王的神位牌,自称太子发,率军抵达盟津,表示伐商是文王的意愿,并非是自己的主张。当时有800诸侯闻讯参加了行动,大家都认为应该马上向商发动进攻,但武王和姜尚认为时机还未成熟。渡过黄河后,又率全军返回。历史上将这次行动称之为「盟津观兵」,实际上是一次伐商的军事演习。

又过了两年,商朝的政治更加腐败,人心涣散,并且向东方大规模地用兵,致使国内空虚。武王认为伐的时机终于成熟,果断出兵,他率领兵车300乘、虎贲之士300人、甲士45000人,浩浩荡荡,会合各路诸侯的军队,从盟津渡过黄,抵达距商都70里外的牧野。武王在这里向全军发布誓词,要求将士统一步伐,勇敢作战,并指出了纣王的种种恶行,说自己是恭行上天之意,对商给予惩罚。这一誓词的内容见于《尚书·牧誓》。商纣王因为事出仓促军事准备不足,匆忙动员军队上阵,而这些军队皆无战心,在两军交战之际临阵倒戈,周军大胜,从而完成了灭商的大业。

灭商之后,武王采取了笼络商人的政策除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外,还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修葺了被纣王杀害的比干的坟墓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囚犯,又把纣王的府库打开,将其搜刮的财物散发给民众,并向穷人发放了大量的粮食。从而稳定了商朝遗民的人心,减少了其对立情绪。为了防止武庚作乱,武王又设立了所谓「三监」,即把商朝的王畿之地分成了邶、鄘、卫三国,由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为三国之君,以监视武庚。

同时他还实行了分封之制,把有功之臣及共同伐商的诸侯,重新分封为诸侯,如把姜尚封为齐国之君,周旦封为鲁国之君,召公奭封为燕国之君,弟叔鲜封为管国之君弟叔度封为蔡国之君,其他诸侯根据其与周王室血缘关系的远近也都进行了分封,同时还把商朝的器物赏赐给诸侯和功臣。

不过商朝在东方广大地区的势力仍然存在,还没有来得及采取措施,周武王便在灭商后一年病逝了。其子成王继位,由于年幼,遂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


武王伐纣,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看。


周武王在孟津之盟时,天下诸侯号称赴会的多达800位。可是周武王伐纣之时,却只带上了庸(今湖北竹山)、蜀(今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及岷江上游)、羌(古民族,活动于今甘肃、青海、四川、陕西一带)、髳(音毛,古国名,地望说法不一)、微(古国名,地望说法不一)、卢(古国名,约在今湖北宜城西南)、彭(古国名,地望说法不一)、濮(古国名,在今湖北郧县和河南邓县之间)等八部族——为什么周武王不把孟津之盟的八百诸侯全带上?是因为周人实力远超商王室了吗?

《史记》记载,周武王伐商之时,周国兵力加上八个盟国的总兵力,不超过五万人马。而商王国一方按《史记》记载,兵力多达七十万。有学者认为,在商王室派出大批远赴山东平东夷人之乱后,商王国惨胜而损失惨重,因此商王室不可能再组织起来这么大规模的兵力。但是,牧野之战时,商人兵力远胜周武王所带兵力是无疑的。

既然如此,周武王凭什么放弃了八百盟友而只带八位盟友参与伐纣呢?


凭借手中这么区区几万人马,姬发就敢大摇大摆地与十倍于己的商王室大军正面决斗,当然不是鲁莽的「蚍蜉撼大树」,他是有了必胜的「杀手锏」!

《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曰: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连胶鬲和微子开这样的高层都已经被周人成功收买,商纣王临时召集的这七十万军队,又怎么可能对他忠心!更何况,周人的「土地革命」——藉田制早就声名远扬,让商人中下层都「身在曹营心在汉」,哪还能真心为商纣王卖命!在胶鬲等商朝高官们的串联鼓动下,商人底层也大多放弃了抵抗。

弱小的周人敢于与七十万商朝大军展开正面对决,就是事先已知道「卧底」在商国已经布置完成,商军大部必将哗变,才敢于这么放肆地去「飞蛾扑火」。所以,姬发在开战前还特别强调战场纪律:「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大意:严禁杀降,要利用他们助我西土。《尚书·牧誓》)投降过来的俘虏都是周人盟军,当然不能杀!


其次,此次伐纣周人的目的已不单单是复仇,也不单单是解救天下人,而是还有争鼎天下的野心

既然有了野心,在选择盟友时就更得小心翼翼。

对于天下诸侯来说,大多数都是在商人统治下生活了几百年,深受商人政治观念和宗教神权思想影响,多年来已被深度洗脑。商汤给后人留下的「网开三面」仁德形象,实在是深入人心。并不是所有商王都像商纣王那么残暴,早期与中期的许多商王,都还能够善待天下民众。这是在历史上,商人能实现「五盛五衰」的政治基础。而且,强大商王朝的存在,也确实让天下各诸侯方国长期免遭各方戎狄异族的侵扰。周人自己,就是因为遭受戎狄的欺压,抵挡不住,而不得不投靠商人。回想商王朝数百年来的功绩,加上商人强大的宗教思想洗脑功力,天下诸侯并不是都反对商人的合法统治。即便是周人自己,在评价商朝历代帝王时,也说除商纣王外,都是「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更别说天下其他诸侯方国了。

但是,能够确定的是,大多数诸侯方国都对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极其不满。梁山一百零八好汉,号称「反尽贪官污吏」,却不反「赵官家」;参与孟津之会的八百多诸侯,每个人都「反纣」,却不一定都「反商」。如果说有些诸侯方国是想「革命」,那么另外一些诸侯方国其实只不过是想「改良」。也许参与孟津之会的大多数诸侯国,仅仅是想换个「带头大哥」,根本就没想过要彻底推翻商王朝统治。

而对于周人,延绵三代的血海深仇,让他们早早地就确立了彻底改朝换代的革命目标。

所以,孟津之会时,很多诸侯国的政治目标仅仅是「改良」,周人的目标却是彻底「革命」。这让周人与其他诸多诸侯方国在目标上已存在巨大的差异。各方势力的斗争目标存在根本性差异,这是周人在首次东征时,不敢大规模联合天下诸侯方国的首要原因。

其次,天下诸侯方国,彼此占据不同势力范围,实力足以与周国比肩、甚至强大过周国的不在少数。即便是大家都同意推翻商王朝,又凭什么让周人来作老大?梁山原寨主白衣秀士王伦,被新入伙的晁盖协同林冲火并,就是因为实力不如人。周人不是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白衣秀士王伦,但却也不能公然引狼入室。「商失其鹿,天下逐之」。但天下,可不是谁动手早,就可稳操胜卷。动手早,最多是能占据先机;可「先机」,却不意味著必定胜利。谁能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胜者。

姬发熟知历史,对于那些善于背后施放冷箭的「黄雀」们,也是不得不防!

如果只是周人和一干小弟联手倒商,实力上确实过于脆弱。万一商人临阵反悔,不兑现倒戈承诺,周国及其盟军就会被强大的商王朝大军当场碾压成齑粉!为增强实力,能够叫上更多盟友,一齐参与倒纣之役,当然是最好。但是,如果把其他诸侯国都叫上,在攻入朝歌之后,会不会对推翻商王朝达成一致?即便是大家都同意推翻商王朝,天下诸侯会不会都认可周人做新的「带头大哥」?


以上,就是周武王伐纣过程中种种异常的真相。


据《史记· 殷本纪》记载,「大冣乐戏于沙丘 ,(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无独有偶,在《 韩非子·说林》和《语衡·语增》中,也提到了商纣王「酒池肉林」、「长夜之饮」的事迹,人们多以此为教条,斥责一些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行径。

虽然有诸多古籍对纣王此举进行了批判,诸如《汉书· 张骞传》、《晋书·江统传》之流,但后人还是理智地对他是否真地做出了这种事保持著怀疑态度——可惜,天不佑纣王,竟然让考古学家把证据都给挖了出来。

1999年,在今河南省偃师商城内,人们发现了大规模的石砌水池遗迹,这就是《史记》等诸多古籍中所记载的商代帝王池苑。这水池长达130米,宽约20米,深约1.5米左右。在古代,偃师一直是大城,附近有诸多水井,人们可就近取用,这池子自然不是用来提供水源,而是供人玩乐的。如此说来,这商纣王还真就是一个生活糜烂、胡作非为、无耻下流的胚子,也难怪顶不住周武王的大军了。

《孟子·离娄上》有云:「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吃瓜群众」历来有个误区,即一个人打垮坏的、邪恶的,那他就是好的、正义的,而少有人能够冷静的思考:其实敌人的敌人,不见得就是你的朋友。换言之,商纣王的确荒淫无道,自毁家国,但武王出兵的动机、目的,也决非武王集团所标榜的替天行道那么简单。现在,我们来看看武王方面,从这一场堪称浩大的、意义空前的「革命」中,能够得到些什么。

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57年,对我国历史而言,的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史学家一度将其称为「武王革命」,对武王举措持褒扬态度。

无论双方的动机、目的何在,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痛苦、离散,但战争贯穿著中国历史,甚至于世界历史,原因只在于「利益」二字。马克思说过,战争自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其实还应该再往前推一点,自人类出现,人们便已经和其它的动物争夺生存资源,而发展到武王伐纣,不过是战争的对象由异类变成了同类。

「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疆抱其乐器而奔周」,周武王终于觉得机不可失,号召诸侯,宣告「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王召周公旦曰:『呜呼!商其咸辜,维日望谋建功,谋言多信,今其如何?』周公曰:『时至矣,乃兴旺循故』。」

所以,武王伐纣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般是兴「正义之师」,它不过是一次政治上的博弈和经济上的残酷掠夺,所谓「正义」,不过是借纣王暴虐之东风而已。


武王伐纣我觉得是一个新兴强国周国要取代老牌大国商朝,成为中央王朝的一场战争,我们以前民间或传统认为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的一场战争,总是认为商纣王残暴不仁,荒淫无道,杀害忠臣,残暴对待人民,周武王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百姓才决定推翻商朝的,其实商朝在武丁盛世以后商朝就开始走向衰败,国力一日不如一日,再加上后来的几位商王毫无作为,怂恿统治阶级压迫人民,导致阶级矛盾冲突,统治层更加离心离德,人心涣散,随著国势日衰,周边原本臣服于商的方国开始不在服从于商,独立倾向日趋严重,其中也包括后来的周朝,到了商纣王时期问题更加的严重,商纣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断的发动战争,企图用武力的方式来迫使其臣服,特别是对东夷的战争更是旷日持久,对内部离心离德,人心涣散的情况采取镇压的方式,这样商纣王更加的不得人心,而周朝却不断的开始壮大,在经历了周文王,周武王的统治下周朝更加的强大,更有了取代商朝的野心,商纣王眼看著周朝的强大却也无可奈何。大约在前1046年,周军朝趁商朝东征东夷的战争中,联合西部几十个国家,对商朝发动突然袭击既牧野之战,商纣王只得武装征服过的奴隶和囚犯,这些人在战争中也纷纷倒戈,投向周军,商军大败,商纣王被逼的只得火烧露台,自杀身亡,周朝最终还是取代了商朝对中原的统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