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与联想公司的柳传志和倪光南的故事,文章认为,索尼公司创始人和联想公司有点类似,不同的是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相互支撑著把索尼公司打造成伟大的科技企业,联想集团也成了一家大公司,但倪光南却早早的出局了。当时作者就断定,联想公司也许会成为一家大公司,但注定不会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这篇文章的写于比较久以前,作者以惊人的判断力预测了今天联想的状况。当初的联想如日中天,一句「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让人耳熟能详的联想集团,如今再也没有了当年的冲劲。经过几番改制后,留下了那个有名的组装工厂联想集团和很多人不知所云的神州数码,虽然联想的营业额不低,联想集团2016年实现了43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神州数码现营业收入405.31亿元,两家集团营业额不少,但利润率极低,几乎处于亏损的边缘。

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一个负责运营,一个负责技术。盛田昭夫属于那种既有创业情怀,又有极高情商的人,适合作为公司CEO。井深大除了对技术极为执著外,其它东西一概不关心。当时索尼公司开发彩色显象管的时候,井深大的执著差点让索尼濒临倒闭,是盛田昭夫长袖善舞和坚定支持,让彩显的开发得以持续,最终为索尼带来了高额的回报,并由此奠定了索尼坚定不疑走技术路线的战略。

同样是负责运营和技术的柳传志和倪光南,当年陷入「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同样是技术执著者,倪光南和井深大却面临不同境地。当年倪光南出局,联想在柳传志带领下一骑绝尘,围观者高呼柳传志的伟大,也由此奠定了柳传志当年「IT」教父的地位。

回首24年前,当年倪光南坚持的却正是如今我们所需的,前几天网路铺田盖地的高通断供,中兴不保的新闻,恰恰是对当件「柳倪之争」的最大讽刺,联想很大,晶元很小,但没了核心的联想,还能坚持多久呢?


中兴事件,让我们知道喊了这么久的打蛇打七寸,却不没想到这次打到自己身上了。在美国的制裁下,中兴举步维艰。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掌握核心科技是多么重要!

看这个问题前,希望各位读者仔细阅读2000年2月发布在《中国企业家》上的封面文章《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全文两万多字十分详尽的讲述了柳传志和倪光南之间的恩怨离合。

十多年过去了,伴随著中兴事件,这个话题再次被炒起来。对于这事柳传志闭口不谈,而倪光南说离开联想是对他的一种解脱。到底到底发生了什么,网上的分析文章也无法真切还原。

不过我相信,如果当时技术和市场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联想绝不是现在的联想。柳传志是一位好的商人,倪光南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

贸工技显然让联想实现了快速突围和腾飞,如果坚持技工贸,联想最后能做多大也说不好。即使现在来看,二人谁对谁错呢?柳传志作为联想的创始人,是要接受倪光南千万的研发经费还是保证企业活下去呢?估计那时候的柳传志也不会想到联想的发展能够上升到民族利益的层面吧。

或许现在我们认为如果当时柳传志同意倪光南千万元的研发计划,并且研制出晶元的话,也不会是现在的情况了。但是你要知道,那时候的联想并不富,晶元研发是一个高成本高风险的计划。听闻每次英伟达,因特尔都是几十亿美金的研发费用,而失败却很常见。说到这里,还是要理解柳传志的。

我个人很佩服倪光南院士,离开联想后一直奔走疾呼要做出国人自己的操作系统以及在信息安全上作出自己的努力。比如5年前他就与多位院士建议中央要用国产操作系统替代Windows,并发现Win8系统中的Vista版本会让户电脑很容易被微软掌控,不利于国家信息安全,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其结果是「Vista」未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倪光南院士出生于1939年,浙江镇海人,柳传志出生于1044年。那个年代倪院士正好赶上日本侵华战争,或许他更明白强国的重要性急迫性。倪老已经79岁,如今依旧忙于工作,不得不让人敬佩。

我特意找到了倪光南院士的语录,我深深明白了一位院士一位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强国梦的急迫和对现实的无奈!

国产操作系统最重要的优势是安全!

国家富强起来才能不受人家欺负。而这在如今又有了全新的定义——从我专注的领域来说,只有国人使用国产操作系统,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我最难的日子是1995-1999年期间,那时我没有工作,被悬空了,但还在联想,无法做别的事情。1999年,联想把我扫地出门,对我反而是种解脱,我获得了新生。

但这些现在都不重要了,相对于推广国产操作系统替代Windows,这些都是小事。


现以最近国人疯投区块链,闹得空喜一场戏言几句,作为大家对中兴事情引出柳倪之争的引子。

闲钱废柴料,不烧白不烧。

先把区块链,再拿融资撬。

行行喜夸张,垃圾项目套。

欣欣开张时,促促下马日。

又中空城计,看你连不连。

不爱搞实体,抵制人创新。

不投高科技,专做二道贩。

换来打脸时,讲理也徒劳。

现今有多少体量巨大、表面鲜光的企业只喜欢在工贸上下夫功,钱来的快、来的多,认为投入高新技术开发耗时费钱,没有回报风危险大?看看那么多的贴牌企业、代工厂,我想也不用统计了。

最近又有新的高论: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发展晶元产业很危险??

但是有良心的学者金灿荣指出:中国这40年经济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就是没听这些专家的!

  • 马云也说过听经济专家的有几个发财的话。
  • 就在4月23日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马云还阐述了一个中心思想:中国企业要有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中国迫切需要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企业来引领一切技术变革。近日阿里自主研发Al晶元、收购晶元公司给出了力证。
  • 如果当初联想的柳总采纳倪院士的战略,联想成为晶元的巨头不是没有可能的!此一时彼一时,再想做已经被其它晶元巨头抛的老远了。
  • 柳倪之争就是目光长短之争、重利轻责之争、图小圈不谋大强之争。马云近日"三观"论(大局观、未来观、世界观)已作出解释。当初的倪院士要是在马云一起共事可能又是另一种结果。
  • 看中兴在美遇劫后,中兴七十多岁的元老携董事长、总裁去美国讲理,背影凄凉。我只想说:川普要搞你,讲的不是理,是横!选你选对了!因为你没有绝活(用人家的核心技术),打你最顺手。理由吗瞎编的,你叫真干吗?
  •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生命线。要拼就得有真本领和看家法宝。否则,只能上戏台不能上擂台。一段时间,博击手徐晓冬挑战武林,原来这些只会表演不抗揍,且荣誉多多的"国粹大师"们一点实力都没有,还理由满满!考量中国企业的实力是什么?没有核心技术、难争锋、难长久,不要在国际擂台上拼了!


以下内容谈的联想,指联想集团,也就是做做电脑做手机的联想,而非其母公司联想控股。

联想的市值最高峰在2000年,也就是18年前,这18年,联想一直在走下坡。我从不买联想的东西,主要是觉得联想并没有特别做的好,另外一方面,对于联想的印象不是特别好,有点跟消费者攀亲戚拉关系的从而让消费者接受的营销风格,本能地反感。这是个人感受,题外话,也是对联想品牌的感受。

当年柳传志与倪光南的经营路线的分歧决定了联想的命运,这件事,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有些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柳传志要走营销路线,倪光南要走技术研发路线。因为当时是经济短缺环境,普遍都认同营销,对于自主技术的认识并不是太重视,就这样,柳传志的经营理念赢了。从此联想特别注重品牌营销,做的很成功,家喻户晓。但毕竟是组装产品,最致命的是什么?品牌电脑和电脑城组装的电脑相比毫无优势,就是价格贵几千!!买个面子!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不认同,认为联想牌子的就是比组装的好,这是爱联想而为联想辩解,这么问,电脑配件,主板,硬碟,CPU,显卡,显示器,内存,世界上就那么几家制造,联想用的和电脑城的,其实是同厂家出品,规格相同,功能就是相同。靠品牌支撑的情感市场,享受了十几年,包括投资者,对联想品牌高度认可,因此,股价在2015年都出现的大涨。

看看英特尔的股价,也是最高峰在2000年,但英特尔股价正在逼近最高峰。

而联想的股价是这样的。

再看硬碟公司西部数据。

前面的股价可以看出,掌握核心技术的电脑配件公司并没有联想的股价这么惨烈。可见有核心技术是多么重要。

联想和华为刚好是不同的路线。华为有技术路线,2017年华为营业收入过6000亿,净利润474亿,而联想2017年营业收入2169亿,亏损13亿。华为从事的业务,不是全球第一就是全球第二和第三。联想的PC已经不是第一了。

格力春兰科龙也有技术路线营销路线的差别,只是春兰和科龙的没落还有其他经营问题。格力因为朱江洪时代坚持走独立自主的技术路线,一路攻关,奠定了行业老大的地位,而其他公司没走走自己完善产业链的路线,在竞争中败下来。现在春兰的市值24亿,格力3019亿,是125个春兰,科龙145亿,格力相当于21个科龙。

当年联想如果走了研发自主技术的路,或许现在就不是和组装市场竞争的状态啦,而是与国际巨头竞技,市值就不是365亿元人民币,可能是3650亿元了。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说不定走技术路线走不下中途被人收购,现在也就不存在联想这个牌子。世界变化万千,没有绝对的假设可能吧。

联想经营过程中也犯了几个挥霍的错误。就是收购烂摊子。比如收购IBM低端伺服器,用了20.7亿美元现金,这可是扎扎实实的130亿元人民币!!还有售后摩托罗拉花费183亿元,这是巨大的金额。结果带来了什么?加起来313亿元,这个数字逼近今天联想的市值了!!这是挥霍。

最近两三年,消费升级,消费者越来越务实,不玩情感牌了,苹果三星和联想一样,都是靠品牌支撑溢价,输给了相同功能价格更便宜的国产手机。联想也是这么输的。失去了品牌的溢价。虽然联想营业收入很高。然而都是白忙活,没利润。

当然做好一家特大公司是极度困难的事。作为外人,是没资格这么讲联想的。只是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去谈谈对一家公司的看法。


谢邀。我曾经先后两次到联想工作。我来说说吧。最近很忙,虽然早就看到了这个邀请,也看到大家都回答了很多。尤其是在中兴事件之后,倪光南院士肯定占了主流思想。再加上联想这几年表现的不堪。骂柳传志骂联想的肯定很多。

在中国经济腾飞四十年的今天,大家审视倪光南院士的观点,自然觉得那么的高瞻远瞩。但是,当年的联想也是一个创业公司(本人也创过业),创业公司初期,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活著,不惜一切代价的活著。但是倪光南院士的观点,在那个年代的联想,是不大适合的,因为成本太高,中国的基础环境也支持不了倪光南院士的理想。

在这里,我不是说倪光南院士错了,只不过倪光南院士不是个生意人,他只是一个科学家。在哪个时代硬逼著联想走科技之路,联想或许活不到今天。在哪个年代,柳传志的思路是铸造了联想的成功的。

当然,柳传志,甚至是整个联想。在后来迷失了。我在联想的几年时间里,深切的感受到,联想是不重视研发的。这在一个企业腾飞之后,还是如此的短视是不大靠谱的。

联想是有问题的,联想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柳传志和倪光南之争。而在于联想的官僚味太浓。这种体系,在关键时刻,一旦大领导踩对了路,发展很快的。但是,一旦踩不对。就很容易赶不上时代潮流。联想的大领导早就脑满肠肥了,已经脱离了社会需求,对社会真正的需求缺少了感知。再加上政府的支持,让联想更是少了狼性精神。

联想需要转变,不是争论柳传志和倪光南,而是骨子里,思想上需要变革。趁著自己还有很大资源的时候,放权给年轻人,加大自己的生态链。让未来拖住联想下滑的车道吧。


道不同不相为谋——评柳传志与倪光南之争

1984年11月1日,中科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等11人初创计算所公司(联想前身)时,对公司未来一筹莫展,柳等不谋而合想到一个人——倪光南!

同为计算所研究员的倪光南当时已经是第一流的计算机专家,并且刚刚拒绝加拿大的重金挽留、访问讲学回国。在中科院和电子街颇有地位,许多名牌公司高薪相聘均被谢绝。但柳等人三顾茅庐请到了这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只提出「不做官、不接待记者、不赴宴会」三个条件便一允诺出任公司总工程师。在之后3年内,以倪光南为主的团队连续研制出8种型号的「联想汉卡」,更新了3个版本,形成了一套功能完备的「联想式汉字系统」。

1994年前后,大功臣的汉卡产品在市场上江河日下,联想总工程师倪光南计划创造新的技术制高点,试图寻求晶元技术上的突破。而已在市场上摸爬滚打10年的柳传志则反对过多投入创新,他希望在电脑组装生产线上拼一拼。1994年3月,联想微机事业部成立,年轻的杨元庆出任总经理,联想面临岔路口,何去何从是个大问题。柳倪之间矛盾逐渐恶化。

1995年,当时的中科院计算所所长、联想董事长曾茂朝宣布,倪光南被免去总工程师的职务。会议之前就得知已获「胜利」的柳传志在讲话中途当众掩面哭泣,看到平日「硬汉」老板掏出手绢擦眼泪,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倪光南则不为所动,后来他称「那只是表演」,并在此后多年里一直奔走上告申诉。到了1999年,联想集团一纸解聘书将倪光南从联想开除,并拿走了他的所有股份。

图片来自人民网

曾经共同奋斗,共对风浪,如今分道扬镳,互相怨恨。

或许,一切从开始就错了。

倪先生是一位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而且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市场观念的科学家,一直主张走自主技术路线。而柳不是这么想的,他想要做一个企业,大企业。利益一致时没有人会暴露,利益冲突时就暴露了真实想法。

一开始,因为要借助大科学家的力量让公司脱颖而出,柳固然爱才惜才,但到后来产品市场不行了,继续开发的话增加企业负担,只能忍痛割「爱」。柳其实不在乎技术,他的理想或许是利益,也或许是一种野心。而倪先生的理想是将中国的创新水平提高。无谓孰高孰低,只是道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当年联想撤掉程式控制交换机事业部错过了ICT融合的时机,如今起步比联想晚得多的华为已成为中国高技术企业的代表,而如今的联想则被戏称为「没技术的联想」。

两条路也无谓孰好孰坏,毕竟目的不同。

只是,如果每个企业都像这样在重要关头丢下技术,那实在是令人痛心和值得反思的。


当年之争的对错,今天已用结果实事告诉我们聊传志赢了斗争 ,输了未来。其实这事对我们更大的启发是,企业在展良好的时候如何不要错过机会。

联想当年柳和倪的斗争 ,以当时的情况,柳是对,但5年后,10年后,15年呢?环境变了,联想 了变了,难道战略不能调整吗?

原因很简单,联想 一直在赚钱,一直在发展,一直在一条路上走,结果,直到有一天,原来的路走不下去了,才说一开始选择路不对,其实并不合理。

这就像,一个人没水喝,快死了,看到河里有水,就去喝,然后不渴了。然后开始盖房,结婚,生子,一直在喝河里的水。

有人提议要打井,这样可以喝到干净的水,而且不怕河里没水,大家都反对。然后河边慢慢来了公厂,河水开始不干净了,这家人一直还是喝河里的人,一直,一直 ,一直。

直到一天,河里的水不能喝了,你现在怪当年不应该喝河里的水,应该打井。

关键问题,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没有调整呢?

就算开始不需要打井,那开始有工厂时,为什么还不打井呢?

企业经营,出现一个问题,去寻找原因很重要,更重要的,寻找企业为什么没有纠错机制,更重要的建立一种机制,企业核心业务赚钱的同时,要不断投资潜力业务,这些业务短时间没有回报,但却是未来的回报。


看到那么多人骂柳传志,为他说两句吧。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提倡自主研发处理器晶元、操作系统两项核心技术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做这样的选择无异于以卵击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饭都吃不饱的时候有什么资本和「西方列强」去正面竞争?中国也就是在最近几年腰板越来越硬,为什么?国家整体实力上来了!

如果说,因为当年柳传志没有走自主研发的路线,导致今天的联想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么当年如果走了自主研发的路的话可能今天都根本没有联想了。当年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什么水平?研发操作系统和处理器晶元就意味著和微软Intel为敌,联想有这个资本么?打仗也要对比两军实力,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事实上,我们国家在过去改革开放40年以来走的都是先模仿、学习,再部分改进,最后才自主研发的路子。到了今天,可以说我们有实力、也有信心可以和美国正面竞争了,但是在当年,还真没那个力气。中兴事件的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但是此一时,彼一时!

所以当年柳传志只是做了一个能让联想活下去的商业选择。至于柳传志是否一代商业豪杰,看看马云等现在一班大佬对他尊敬的态度就可以了,他的人生经历激励、带领了无数现在看来无比牛逼的企业创始人。


倪光南往事新谈,与柳传志恩怨:离开联想对他是种解脱!和柳传志的恩怨已成小事,这段持续了20多年的纷争至今仍受关注。

一篇题为《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的文章,写于2000年初,2万多字的文字中把倪光南写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但是,时隔2年后经济学家左大培又为倪光南「叫冤」,这事发生在2004年岁末。左大培认为,「联想股份制改革,为什么对联想有过重要贡献的倪光南没有得到一分钱,却产生了一批亿万富翁、富婆呢?」 这段经历曾让倪光南陷入最艰难的境地,他认为,1995-1999年期间是他最难的日子,那时他没有工作,人还在联想却被悬空,无法做别的任何事情。

到了1999年,联想把他扫地出门,从此,他感觉反而解脱了,获得了新生。对于这段持续了20多年的纷纷扰扰的恩怨,倪光南认为完全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大家并不清楚真相是什么。

但是,倪光南认为,相对于推广国产操作系统替代Windows,那些纷争现在都不重要了,都是小事。

外界对倪光南当年从联想斗争中出局,有过很多讨论。有人认为,柳传志与倪光南之争就是「贸工技」和「技工贸」策略之争。

那么,倪光南心中的联想应该是怎样的?对此,倪光南认为,目前来看发展很好的高科技企业,都是科技人员主导的。

倪光南坦陈,在世界同类企业中比思科还强,华为很令人钦佩,将来有希望成为世界高科技公司的龙头,可以说是通信设备领域最强大的公司。

可见,倪光南还是相信高端科技,高顶尖的技术会引领企业走得更远!

而相比之下,柳传志是成功的,引领联想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希望联想越走越远,越发展越强大,能在经济市场中「斗恶风,战恶浪」,一路向前。

为了支持国产电脑,小编已用过2台联想台式电脑,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2个联想手机。如果联想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话,会更受顾客欢迎!

而相对于柳传志引领的联想,倪光南却选择了一块硬骨头去啃,走上了一条披满荆棘的不归路。18年前离开联想投身Linux的倪光南,现在拟推国产桌面操作系统,这谈何容易!

国人都看到国产操作系统很重要的优势,而且也是最安全的,可谁也不愿去啃这块硬骨头,而倪光南院士却选择了啃,他的胆量和勇气可见一斑!他认为微软的操作系统也是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打补丁过程,不断从市场中收集反馈意见、修改完善而成的。希望国内用户能够在应用中帮助他们提高,因为国产操作系统也必然要经历这一过程。

如今,78岁高龄的倪光南院士在其倡导筹划下成立了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他从1999年开始推广以Linux为代表的国产开源软体,至今已有18年了,亦是说,18年前离开联想就投身Linux软体。

倪光南院士认为,如果不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系统的后门钥匙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那么,我国的信息安全就没有保障,客观上也为『棱镜门』之类的监控计划留下了机会。可见,国产操作系统对Windows系统的替代对于我国信息安全意义重大。因此,国产操作系统替代建议已早于2013年得到国家批示。

倪光南仍在为国产操作系统而奔走,18年间,他的努力从未停止。自1999年倪光南离开联想回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推广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体中,主张要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体产业体系,建议政府采购应倾向国产软体。

倪光南认为,Win8操作系统不利于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早在2006年,专家评估确认微软发布的Vista版本架构会使用户电脑被微软高度掌控,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其结果是「Vista」未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而同架构的Win8不可控程度更高,安全风险远超Vista,当然更不应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之中。

作为国产操作系统的代表,中科红旗由于资金链断裂,公司已解散……残酷的现实是,市场上虽然出现过诸如中标麒麟、中科红旗、中科方德、凝思、拓林思等国产操作系统,但是市场份额不尽人意,发展举步维艰。

但事实是,只有国人使用国产操作系统,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保障国家信息安全。这个工作尽管艰难,也要坚持,这就是倪光南的决心!忠诚希望最好的国产操作系统快点完善,与国人见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