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毕业典礼上,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戴上面具,悼念在反送中运动中疑似坠楼身亡的22岁学生周梓乐。(AP)

11月7日毕业典礼上,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戴上面具,悼念在反送中运动中疑似坠楼身亡的22岁学生周梓乐。(AP)

香港连日来「三罢」运动愈演愈烈,香港中文大学12日变为战场,学生漏夜与警方冲突对峙,吞下上千颗催泪弹。一夕成为媒体焦点的香港中文大学,其实向来以传扬中华文化为使命,更是反殖民「中文运动」滥觞,开放校风成为进步思想摇篮,也坚守民主自由价值。如今遭警察攻坚洗礼,更凸显这座大学之于香港的独特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11月12日与警方爆发冲突,图为学生站在「二号桥」冲突现场。(AP)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11月12日与警方爆发冲突,图为学生站在「二号桥」冲突现场。(AP)

四九沦陷后 大陆流亡学者创立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下称中大)是香港最富盛名的高等学府,1949年中共掌权后,大量学者和国民党政府要员都逃至香港,并纷纷重新创建学校。钱穆等人率先成立新亚书院,以反共、复兴中华文化为宗旨;崇基书院和联合书院则源于清末以来在大陆创立的教会大学,创校宗旨是学贯中西、博爱与自由风气。上述三个书院在1963年正式合并成「香港中文大学」,几乎囊括了所有最优秀的学者。

民国时期知名史学家钱穆。(Solomon203@wikipedia_CCBYSA3.0)
民国时期知名史学家钱穆。(Solomon203@wikipedia_CCBYSA3.0)

中大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培养出大量的学界、传播界与政界菁英。中大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截止2018年共有5位获得诺贝尔奖,包含杨振宁、高锟等人,还有许多成员曾荣获菲尔兹奖、图灵奖与和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包含余英时、丘成桐等人。

首座中文授课大学 「中文运动」滥觞

早从1960年代开始,香港知识分子陆续投入反殖民社会运动,包含1967年亲共人士发起的「反英抗暴」运动,以及1970年代的保钓运动等,中大也是此背景下的文化复兴领头羊。从成立之初,中大就打破了英国「殖民地只能有一所高等学府」的不成文惯例,也是第一所定调「中文授课」原则的大学,抵抗港英政府时期只以英文为官方语言的法规。

这场「中文运动」,后来渐渐蔓延至中学和普罗阶层,成功让港英政府于1974年把将中文列为官方语文。香港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岭南大学教授罗永生曾指出,中文运动是香港战后第一场和平抗争,直接促进了香港本土社会发展、华人地位与中文教育也因此提升,对后来的香港学运和社会运动都有深远影响。中大创校校长李卓敏也曾在1978年学位颁授典礼上表示,中大校名包含的「Chinese」并不单指狭义的语言,而是为了宣示不愿成为另一间仿效英国学术体系的「殖民地大学」。李卓敏说:「香港中文大学肩负特殊使命,要把中国文化融合到各种学科并予以发扬光大。」

除了反殖民本土意识,中大也以开放自由的风气闻名,中大学生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运动,校内「百万大道」与「烽火台」都是知名集会场所。1989年中国爆发八九学运,中大学生会5月就率先举行「五四大游行」表态支持民主,从烽火台一路游行至中环,行走长度超过22公里。中大学生会也成立「中国民运基金」,在游行中募集60多万港元(逾台币230万元),亲自送到北京支援学运,并在天安门现场参与抗争。六四事件之后,中大学生会也运用港人身分,协助北京学生逃亡。

香港中文大学知名地标、百万大道上的「烽火台」,常常为中大学生集会地点。香港中文大学学生11月12日与警方爆发冲突(AP)
香港中文大学知名地标、百万大道上的「烽火台」,常常为中大学生集会地点。香港中文大学学生11月12日与警方爆发冲突(AP)

光纤之父校长曾言:「学生就该叛逆」

中大学生会的身影从不缺席社运,虽然也经常与校方唱反调、批判学校改革方向,但中大提倡自由思想、勇于表达的校风,在种种冲突中依然清晰可见,不曾妥协。中大前校长、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就曾在校园抗争中展现不凡的包容气度。1993年,时任校长的高锟接受中国政府委任为港事顾问,当时接近「九七回归」大限,香港社会对中国疑虑遽增,大批学生质疑高锟违反政治中立,并在中大30周年活动上与他公开对质,甚至抢走主席台麦克风等,高锟都只是苦笑不语,事后也坚持不愿追究学生。

中大教授周保松2017年曾回忆,当时担任《中大学生报》记者的他曾追问高锟「是否会处分示威同学?」高锟却不假思索回答:「为什么要处分?他们有表达意见的自由。」高锟妻子黄美芸也曾分享,当年高锟和学生争论后,回家却像没事人一样表示:「什么都反对才像学生!」大气表现令人惊异,可见其多么尊重并鼓励学生表达异见。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香港中文大学)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香港中文大学)

时间快转到2014年,中大社会学系副教授陈健民、牧师朱耀明、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等人发起「占领中环」争取行政长官普选,展开长达79天的79天的占领运动(亦称「雨伞运动」)。时任中大校长沈祖尧支持学生以和平方式关心社会、争取公义,并曾两度发表公开信并到占中现场关心,他称「学生为梦想而战,虽然未必全面了解复杂问题,仍为其牺牲的勇气动容」,现以卸任的沈祖尧,12日也在中大「二号桥」冲突现场探望伤者,担任学生与警方之间的缓冲。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11月12日与警方爆发冲突,图为「二号桥」冲突现场,学生设下重重路障阻碍警方前进。(AP)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11月12日与警方爆发冲突,图为「二号桥」冲突现场,学生设下重重路障阻碍警方前进。(AP)

从中大至「暴大」学生无悔

今年「反送中」运动以来,中大学生会先在6月拨出103万港元成立反送中基金,8月更取消全校迎新营队,以配合此起彼落的示威活动。9月2日,香港9 所大专院校学生联合发起罢课,集会就在百万大道上召开,3万人挤爆现场。由香港网友筹资20万元制作的4公尺《香港民主女神像》,也被挪至中大文化广场展示。有趣的是,2019年6月时,曾有不知名人士把谷歌(Google)地图上的中大名称篡改为「香港暴徒中文大学」,但中大学生会会长表示,如果选择对抗恶法、暴政,被冠以「暴徒」之名也会欣然接受,并说以「暴大」为荣,「暴大」成为中大的网路别称。

11月12日爆发「二号桥冲突」,中大学生力抗警方,校长、校友和大批市民都涌往现场支援。香港多个学生会联合批评「魔警重演六四」,誓与中大共存亡,香港学术界也发起连署要求港警停止过度执法。在逃避中共迫害、维护学术与言论自由的香港抗争史册上,中大无疑已再次留下历史性的一页。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网站首页。(截于2019/11/13)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网站首页。(截于2019/11/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