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槃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小女孩因被父母粗暴批评,心有不甘,于是“语重心长”的教育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

  小女孩指出,大人应该用文明的语言来骂人,比如用古诗或名句。整个过程声情并茂,父母在一旁忍俊不禁。

  网友纷纷在底下留言,追忆当年与父母“讲理”时的遭遇:

  “孩子是讲道理的,但大部分家长不讲道理。”

  “永远不要和家长讲道理,讲不过,挨骂,讲得过,挨打。”

  “爸妈有理的时候和我讲道理,没理的时候和我讲伦理。”

  许多时候,孩子因为父母的“强权”姿态,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隔阂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亲近。

  渐渐的,孩子拒绝诉说心事,变得孤僻。

  我们总教育孩子要听话,要懂事,却从来没想过要做一个“听话”的父母。学着去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真的太重要了。

  《正面管教》中曾写到:“父母不愿意倾听、理解孩子的话,最终可能会丧失倾听的机会,到最后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父母说。”

  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女孩偶然得到了一根冰棍,她把冰棍放进被子里,然后就出去玩了。

  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正准备睡觉,当她掀开被子的时候,看到一大滩已经融化的冰棍水,床单和被子都弄脏了。

  妈妈气急了,家里也没别人,肯定是女儿弄的。

  于是她冲进隔壁房间,拉起已经熟睡的女儿边打边骂,小女孩吓得大哭,四处躲避,嘴里喊着:“再也不敢了……”

  打累了,哭完了,妈妈问女儿:“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一天到晚忙工作,回来还要管你吃喝,就不能让我省省心么!”

  小女孩眼角挂泪,抽泣着说出了心里话。

  原来小女孩把冰棍藏起来,是要留给妈妈下班回来吃,后来玩得太高兴就把这事忘了。

  知道真相后,妈妈抱着孩子自责不已。

  时常听到身边的父母们说:“孩子越大离我们越远,有话也不肯说,更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好话说尽,好事做完,但一点效果也没有,犟得像头牛!“

  我们责备孩子不听话,却未曾反思自己,是否认真听过孩子说话。我们只愿听到自己想听的东西,有时却忽视了真相。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4.8%的学生遇到烦恼会向朋友诉说排解,27.9%会向家长诉说,28.8%会压在心底生闷气,1.2%会找老师。

  至亲的父母还不如朋友知心!

  只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才能成为孩子真正的依靠。

  那要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听话“的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呢?

  首先设定一个“情绪缓冲带“,避免出现暴力沟通。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几位参演的爸爸比拼厨艺,孩子尝过后进行投票,谁的票最少,就要接受惩罚,投票的道具是一根狗尾巴草。

  临近结束,张亮一票未得。

  正在这时,天天突然往外面跑,张亮急了,对着天天大喊:“你出这个门,我铁定就是最后一名了!”

  张亮不断重复着这句话,语气越来越重,天天在门口徘徊不知所措。

  原来天天担心爸爸受罚,想出去找几根狗尾巴草给爸爸。

  当孩子的某些行为违背了父母的意愿,父母通常是条件反射式地指责孩子,极少给孩子解释的空间。

  设定“情绪缓冲带”的目的,就是希望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急于发脾气,问清楚原由。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尝试以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你就能理解孩子做一件事的原因了。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德国一处游乐场上,一个小男孩兴高采烈地对着远处的爸爸喊:“爸爸,你猜猜我看到了什么?”

  他的爸爸听到呼唤,立刻配合地做出一副好奇宝宝的表情,大步走过来问:“你看到什么啦?”

  孩子激动地描述:“你看,那边是沙滩(其实只是个沙坑),上面停着一艘搁浅的海盗船(其实是几根横七竖八的木头)”

  这位爸爸摆出一脸的吃惊状:“哇,你发现了一艘海盗船啊,真了不起!那船上都有什么啊?”

  孩子继续解说:“有宝藏!”

  “还有呢?”

  “彼得潘和胡克船长!”

  “哇!他们在船上干什么呀?”

  这个小男孩受到了爸爸的鼓励,不断冒出新的想法一直将故事编下去。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样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写到:“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以孩子视角去倾听,就很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产生共情,亲子关系会更好。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说过这样一件事。

  当时丈夫正出差,尹建莉陪三岁半的圆圆看电视,看完后正要睡觉,圆圆突然大哭,尹建莉大吃一惊,平时不怎么哭的女儿这是怎么了?

  尹建莉问圆圆:“为什么哭呢,讲出来好吗?”

  “妈妈,咱们换个房子,这个房子不好。”

  “为什么要换房子呢?”

  尹建莉听懵了,但一直鼓励她往下说。

  最终问出了真想,原来当晚看的剧情里讲述了一位妈妈离开了孩子,在那个场景里反复出现了一个红色的大盆子,而尹建莉家里刚好有个一模一样的红盆子。

  圆圆看到这个红盆子联想到剧情,以为有红盆子的房子,爸爸妈妈就会离开,所以才突然大哭,闹着要换房子。

  问清楚之后尹建莉耐心地和女儿解释,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不会离她而去,这才止住哭声,安心睡了下去。

  尹建莉说:“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了,但和他们本身的意思有很大区别。

  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一定要从他们的各种表达当中,听出孩子的心声,还要引导孩子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说出来。“

  孩子做错了事、受了委屈后,不要指责、埋怨和打骂,而是要理解、关爱和倾听,当孩子把内心的垃圾倒出来后,才能真正装得进你的良言和教诲。

  当然,这不是说要完全纵容孩子,底线还是要有的。

  尹建莉曾说:“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而纵容只是溺爱。

  “听话”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气质的公民;纵容只能造出一个颐指气使的小暴君。

  做“听话”的父母,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