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大活用城区部资产进驻健身房。(图/记者徐斌慎摄)

▲淡大活用城区部资产,进驻健身房。(图/记者徐斌慎摄)

记者张菱育/台北报导

国人对健康愈来愈重视,连带也带动健身产业的发产,根据官方资料显示,2018年健身中心与健康俱乐部的营收已经正式突破百亿元,同时2019前8月的营收又年增28.6%。店数则从2012年的128家,增加到今年8月的580家,8年成长3.5倍。健身产业蓬勃发展带来更多的空间需求,推估应去化3万坪以上的商业使用空间面积。

根据财政部统计资料显示,从2012年开始,全国的健身中心与健康俱乐部的销售额,每年都呈现两位数的明显增涨,从2012年的25.5亿元一路增加到2018年的100.8亿元,每年复合成长率高达25%,短短6年就翻涨将近4倍,家数也从2015年起快速增加,最近的20个月内更大量增加207家店,平均每个月全台就新增10家健身中心或俱乐部。

信义房屋不动产企研室专案经理曾敬德表示,从健身产业的法说会资料显示,公司收入有62%来自会籍使用费、33%来自私人教练课程、4%来自入会费与手续费等,除了固定的月费收入以外,私人教练课程也相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曾敬德指出,除了大型连锁的健身业外,也看到愈来愈多中小型的自有品牌也投入这个产业,并带进新的经营模式,包括共享空间、女性专属健身等等概念,以实务经验来看,目前在寻找营业据点的健身产需求仍稳定,需求面积至少需要80坪以上,且通常都是交通便捷的地段。

以区域表现来看,健身中心成长最多的是台北市,20个月新增38家健身中心,其次则为台中36家,高雄也增加21家,全台增加约207家。

以台北市的信义计划区为例,包括信义计划区内或周边都新增不少健身中心,有些闲置的大面积空间也因此顺利去化,包括「享健身」先租下大安区「侨福花园广场」闲置的地下室面积约700坪,开设科技健身的健身中心,随后又租下基隆路上「远雄国际中心」的B2楼层,实价揭露月租44.84万元,每坪租金约1000元;「健身狂潮」租下世贸金融大楼的B1,月租金约38万元,类似的健身房空间需求仍在持续扩张中。

▲▼健身中心、健康俱乐部销售额变化。(图/信义房屋提供)

►要运动也要美,内外兼具的好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