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句子变长 ,内容上更加丰富 ,音韵也可以增加更多的变化。

诗经不全是四言,是以四言为主,还有五言六言等杂言诗,如: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四言诗发音时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2-2的结构。

到了汉朝五言诗开始普及,音步有所变化: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变成了2-2-1和2-1-2的结构。

七言诗证据确凿的早起作品是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2-2-2-1,2-2-1-2;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2-2-2-1;此地空余黄鹤楼,2-2-3;为他人做嫁衣裳,1-2-1-3等结构变化更多一些。

五言和七言相比较四言诗,能够容纳更多的内容,吟诵或者披之管弦更富有变化。因此更收到文人的喜爱。

到了词的时代,出现了更多的「长短句」,其实杂言诗如李白的蜀道难也是长短不一。因为词一开始都是唱的,所以大多是长短句,长的句子如: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长达9个字。

词都是依谱填词,根据谱子的安排长短不一,当然也有《生查子》一类整齐的词。但是每一种词牌字数是固定的,不可以随意增减。元曲就增了很多的衬字。

@老街味道


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赋——唐诗——宋词——元曲,即先四言再五言而七言,再到长短句,总体上来说,五言比四言难,七言比五言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是我国诗歌艺术的萌芽。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形式限制,是四言诗到五言诗的过度。应该说一句,《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

乐府以五言为主,五言诗在汉末已经相当成熟,以《古诗十九首》为其标志。

只有到了唐代,诗歌这种艺术才真正焕发出永恒的光彩,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高不可攀,后人只能另辟蹊径,在被唐人称为「诗余」的长短句上下功夫了,同理,宋词不可逾越,后人就只能在戏曲和小说上下功夫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