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去年年初,有一部献礼清华百年校庆的电影《无问西东》打动了观众,影片中关于西南联大的片段引起了人们讨论。

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学,让大家开始梦回那个求知求真的年代,梦回中国教育史上的最高光时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8年来,这里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今年十一月,一部纪录片上线播出了,它的镜头对准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豆瓣评分 9.3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1

跋山涉水,联大长征

1937年9月10日,这本来是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但一封公函的到来让这一天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特别的日子。

这封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的公函里有这样的指示: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学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一个多月前,“七七事变”爆发,整个北方地区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已经容不下一个敞亮的教室、一张安静的课桌。

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了,有1600多名学生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然而好景不长,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日军逼进武汉后,长沙危在旦夕。

为了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长沙临时大学最终决定南迁昆明,并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就这样在炮火声中开始了。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长沙临时大学南迁昆明路线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加入这个队伍的人有很多,闻一多、陈寅恪、赵忠尧、邓稼先……

闻一多出发前,本可以留在武汉到教育部任职,以他的教授身份,保姆、厨师、车伕、文书都可以留着,生活既舒适又体面,但他毫不犹豫挥袖而去。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闻一多在步行途中写生

日军打进北平时,清华泰斗陈寅恪正忙着为父亲陈三立办丧事(爱国诗人陈三立在日军进入北平后绝食而亡),此时,日本宪兵队送来了请柬,邀请他到宪兵司令部做客。眼看这是一场鸿门宴,陈寅恪连父亲的丧事都没有办完,就含着悲愤离开了北平,汇集到“联大长征”的队伍中。

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化装成衣衫褴褛的乞丐,千里走单骑,硬生生把装镭的铅筒贴身抱在怀里来到了昆明。到了昆明时,他的胸膛已经被具有极强放射性的镭灼伤了,但他却为自己的行为骄傲不已,因为他保住了中国高能物理的全部家当。

邓稼先在一次日本人召集的聚会上撕掉了日本国旗后,出逃北平,辗转跋涉到昆明求学,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元勋。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数月跋涉之后,“联大长征”的队伍终于在1938年4月28日到达了昆明。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六天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终于诞生。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2

生活清苦,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刚建立之初,没有校舍,通过租借民房、会馆上课。后来,校长梅贻琦请来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为学校设计校舍。不久,一个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跃然纸上,但是这个方案马上被否决了。

之后,梁思成的设计方案一改再改:高楼变平房,砖墙变土墙,最后,梅贻琦要求“除了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的屋顶可以用青瓦和铁皮之外,其它建筑的屋顶一律用茅草覆盖。”

梁思成忍无可忍,冲进梅贻琦办公室,“还要我怎么改?茅草房每个农民都会盖,要我梁思成干什么?”

梅贻琦愧疚地说:“请你再谅解我们一次,抗战胜利回到北平之后,我一定请你来建世界一流的清华园,行吗?”

半年后,一幢幢茅草房铺满了西南联大的校园。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西南联大茅草屋校舍


因为穷,校长和教授们生活得都很艰苦。

梅贻琦几乎卖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后来家里连青菜汤都喝不起了,偶尔过节的时候才吃一顿。他的夫人韩咏华为了维持一家生计,只好上街摆摊卖米糕。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吴大猷为了给妻子治病,每天化装成乞丐到菜市场捡剩骨头给妻子熬汤,把掺杂着碎瓦片和泥沙的面粉洗掉,做成面筋充当半个月的口粮。

华罗庚房子被炸毁之后,只能在昆明城外20里,找了个便宜住处。牛住在下头,全家人住在上头,吃饭睡觉都在里边。晚上,老牛经常靠着墙擦痒痒,整个棚子便开始地动山摇,人就像喝醉了一样根本站不住。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华罗庚一家

朱自清有一次上街,被乞丐追着乞讨,无可奈何之际说了一句:“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乞丐听后扭头就走,就连乞丐都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当时西南联大的条件,并不比逃难的生活好,学生们同样是艰苦求学。

宿舍建在坟地里,一个茅草屋里挤40个人,上下铺,晚上睡觉翻个身,旁边的人都会被吵醒。宿舍里还有臭虫,咬得人没法儿睡觉。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西南联大宿舍内部


食堂里的饭是“八宝饭”,除了红米、稗子、谷子、麸皮,还有石头子、老鼠屎…

当时很多学生都是靠学校发的一二十元的补助金维持生活,他们总是去买食堂的锅巴,那些锅巴混杂着沙子和老鼠屎,连农民都不要。

但是孩子们买回去用开水淘洗一遍,再用盐水泡着吃。虽然师生的生活清苦,但是他们刚毅坚卓。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西南联大旧时影像

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曾拨款十万大洋给学校用于改善条件,但是联大师生一致投票,把这笔钱捐给了昆明人民,以感谢昆明收留之恩。

这就是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风,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

3

抛弃私心,共同治校

西南联大是三校组成的战时联合大学,当时共有三位校长: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他们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三常委”的身份共同领导这所战时联合大学,那么三校联合究竟由谁来掌舵呢?这成为当时的一件难事。

三个人里面,梅贻琦比张伯苓小13岁、比蒋梦麟小3岁,年纪最小。

张伯苓一开始就支持蒋梦麟,他和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天津话的意思就是“你就代表我了,我全权支持你”。

但是蒋梦麟转过来就对梅贻琦讲:“我们三人当中你最年轻,因此我全权支持你,你要多担当。”

西南联大成立初期,全校有教师269人,清华大学教师最多,有150人。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清华有稳定的庚款基金作为经费补充,北大和南开则完全依靠政府拨款,而战时的政府拨款很难有保障。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清华在1936年将一批书籍仪器转移出华北,以备不时之需,北大在南迁时没有带出什么东西,而南开则在日军轰炸中失去了几乎全部家底。

三个学校走在一起,就像一个戏班子,总得有个班底,这个班底就是清华,所以清华校长梅贻琦成为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掌舵人。

这既得益于蒋梦麟和张伯苓的让,又得益于梅贻琦的“公”。

梅贻琦一开始就赢得了普遍的尊敬,学者风度,温文尔雅,寡言少语,勤俭节约,民主通达,公正无私,在处理清华、北大和南开的三校关系时,他不偏不倚,审慎而明智地给三校杰出的教授委以高层管理职务。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梅贻琦

清华有庚子赔款作为后盾,设备经费远超其它两校,除此之外,清华工学院还建立了学生服务社,对外承包工程、建设房屋、开办工厂。这笔钱可以说是清华的独立收入,但是梅贻琦却把这笔钱拿出来作为额外的月薪发给三校教员。

整个西南联大能联合办学到最后,关键就在于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的团结,他们没有因为某些利益而产生过任何矛盾,一心想着的都是西南联大和教育救国。

4

先锋现代,育才育人

中国的高等教育到了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三人创办的时候,完成了一个代际之间的转化。

第一代办大学的人都是进士、状元,属于传统旧知识分子;第二代办大学的人是到西方留学过的严复、蔡元培等,他们把中国的教育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向更专业化,使学校更像大学的样子;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等转到第三代,就完成了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导者的代际转换,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是充分世界化、充分现代化创办大学。


西南联大倡导“教授治校”,成立了教授会。教授会是联大最高学术机构,由教授和副教授选举产生,处理学术事务。

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很清楚地认为,是因为有了教授才有了大学。

那时候大学教授可以自由流动,不认可这个学校的治学理念,可以换一所学校。

教授治校,不仅体现了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尊重,也最大程度激发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此外,西南联大还崇尚“唯才是举”,曾经聘请了沈从文当教授。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论学历,他小学没毕业;论学术研究,他是作家,没有学术著作。然而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大多留学欧美名校,要不就是北大清华等国内顶尖学府毕业,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

但梅贻琦根本不看重这些,他看中的是沈从文的才华。

后来,西南联大又聘请了钱锺书、华罗庚当了正教授,那会儿他们还都是28岁的小伙儿,这也丝毫不妨碍唯才是举的原则。

西南联大推崇创新,教授们从不照本宣科。陈寅恪给学生上历史课,第一节课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陈寅恪

陈寅恪的课程内容设计历史、宗教、语言等众多方面,旁征博引,贯通中西,能听懂他上课的学生凤毛麟角,因此他也被人称为“四不讲”教授。

这种充分自由、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的办学理念,让西南联大这所又穷又破的大学,汇集了300多位中国最负盛名的老师,他们还写下了一系列奠基性著作:

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钱穆的《国史大纲》、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到了1980年代,沈从文恰逢出国访问,有外国学者问他:“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什么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

沈从文只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西南联大没有升旗早操,没有纪念周训话,也没有一个月新生军训,更不会灌输校史和总裁言论。

西南联大还可以旁听,学生老师都能互相旁听,这意味着自由选择、开阔视野、学术对话。

教授讲课拥有主动权和决定权,讲什么、怎么讲,全看自己心情。教授之间,观点互相交锋,学术讨论氛围浓厚,真理就这么在激辩中产生。

《西南联大》中,制作团队还采访了49位西南联大学子、当事人和专家学者,片中的联大学子已近百岁高龄,但是他们面对镜头还能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学号,他们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仍然难掩激动之情,脸上露着笑容。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他们用记忆用口述帮我们留住了那段如歌的岁月,那段无法抹去的岁月,充满了激情、温暖、坚定、勇气、刚强……

如今,在昔日的西南联大旧址、今日的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矗立着一座西南联大纪念碑;清华、北大、南开的校园里,也各自矗立着复制的纪念碑,作为对那段历史的永恒纪念。

最穷大学,用8年时间成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八载,弦歌不辍,这是在全国抗战中联合到底的唯一一所大学。

八年来,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发展,这是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如今,西南联大渐渐远去,但是那段战乱中的光辉岁月值得我们用影像深深牢记,并一代代将刚毅坚卓的文人风骨传递下去。

*文中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截图、豆瓣、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