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李如松是明末的著名将领,1549年生于辽宁铁岭(大城市啊!)

李如松是大明最伟大的优秀将领之一,名气却远远比不上自己的老爸:李成梁。

李成梁就是著名的辽东王,曾坐镇辽东20多年。

李成梁时代,辽东大体是平稳的,蒙古多次大规模入侵都被他击溃。女真人的反叛也被镇压,著名的努尔哈赤都被李成梁俘虏成为家里的奴隶。

对于李成梁、李如松的祖籍,倒是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李成梁是朝鲜人,祖先多代之前就赶赴辽东归附明朝,成为大明的将领。

对此,李成梁并不认可。他的祖先本来就是汉人,在唐末因躲避战乱逃到朝鲜境内。李氏和普通朝鲜家族有着很大的区别,历代娶朝鲜女子为妻,仍然以汉人自居。

对此,朝鲜的历史也是给予承认的,他们将李氏列入《华人录》。

李家是不是朝鲜人,这已经不重要了,关键在于他是大明的将领。

李成梁是马背上的将领,戎马几十年,身经百战。

武将家庭的儿子,自然从小当做军人来培养。


大明悍将李如松:三万铁骑,在朝击败20万倭寇


李成梁共有8个儿子,后来全部成为将军。其中6个儿子比较有名,分别是:长子李如松、次子李如柏、三子李如桢、四子李如樟、五子李如梅、七子李如梧。

其中以长子李如松能力最强。

遗憾的是,军人家庭通常没有什么好结果。李成梁的几个儿子不是战死沙场,就是作战问题自杀、入狱。

李如松少年时期,就跟随父亲李成梁征战四方,经过无数次大战。仅仅同数万蒙古人发生的大战,就不计其数。

将门虎子,百战而不死的李如松,很快成为优秀的军人。他骁勇善战,熟知兵法,也通晓军队的一切。

战功卓著加上老爸的强大影响力,李如松的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

从武举出身后没有多久,到1583年34岁时,李如松就成为山西总兵,成为一方大员。

只是,李如松和他的老爸李成梁有很大差距。相比老辣又颇有政治能力的李成梁,儿子李如松是个武人,并不太懂得怎么做官。

他曾调任多处,经常和朝廷的文官不合,被弹劾很多次。换成一般人,恐怕早就免职了,幸亏神宗皇帝很信任李成梁,对他的儿子也有额外照顾。

万历二十年1592年,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被朝廷的政敌掀翻,免去了官职。

当时李成梁镇守的辽东相对比较稳定,努尔哈赤还在缓慢统一女真各部的作战中。努尔哈赤正式和大明对抗,还是20多年后的1616年了。

客观来说,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确实存在忽视努尔哈赤的情况。但努尔哈赤真正的崛起,是在李成梁被免职以后的事情,屎盆子不能扣在他一个人的头上。

有人认为李成梁养寇自重,也就是借助女真人的存在,以维持自己的地位。且不论这个观点是不是成立,要知道李成梁垮台后,大明也有20年多时间可以对付努尔哈赤。当时努尔哈赤实力还不强大,要是早点对付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了,单纯责怪李成梁不符合逻辑。

我们再回来说李如松。李成梁被免职,毕竟不属于神宗的政敌!

相反,战功同样卓著的戚继光,和张居正关系很好,就被神宗逐步免除了兵权,回家赋闲。

在1592年,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之役爆发。

宁夏元副总兵,蒙古人哱拜勾结鞑靼部落,煽动宁夏的驻军近万人叛乱。

明朝紧急派部队去剿灭,都被地头蛇哱拜击溃。

无奈之下,大家又想到了李成梁。

不过,李成梁刚刚被罢免,不方便继续使用,只能让他的长子李如松出战。

李如松被任命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樟等人,也在他的麾下。

李如松久经战阵,能力超群,有丰富对付蒙古人的作战经验。

他的大军6月抵达宁夏。

7月,李如松大军首先击溃帮助哱拜的鞑靼部落。

根据辽东的作战经验,李如松首先结阵,然后用火器猛烈打击蒙古骑兵,给他们造成较大的杀伤。

随后,李如松使用自己的精锐骑兵,以骑颇骑。

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李如松铁骑,鞑靼轻装骑兵不能抵抗,被杀的大败。李如松一直追击鞑靼骑兵到贺兰山,这才得胜返回。

消灭鞑靼部落的军队以后,李如松又击败哱拜的攻击,将宁夏城团团包围。

作为西北防御的核心之一,宁夏城的城墙远超过内地水平,还装备了先进的弗朗机火炮,仓促之下是难以攻占的。

李如松转而长期围困,用400多门轻重火炮反复轰击。

激战到9月,哱拜实在守不住了。他们部下一片混乱,互相内讧残杀。李如松攻破宁夏城,杀灭哱拜一族,彻底平息了这起叛乱。

剿灭这场叛乱,李如松只用了3个月时间。

而稍后三大征的播州之役,明军剿灭贵州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花费了长达3年时间。

消灭西北的叛乱以后,明朝更大的危险来了,就是东边日本的入侵。

16世纪中期,自称是天主教徒的尾张国大名(今爱知县北部)织田信长一军突起。

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2000人马击败今川义元4万大军,威震日本。

他联合儿时好友德川家康等人,经过长期的血战,逐步统一了日本全国。

1582年,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杀死了性格张扬的织田信长。

信长部下丰臣秀吉继承了他的地位,消灭明智光秀,继续统一日本。

1590年,丰臣秀吉在小田原城击败北条氏,迫使最后一个大名屈服,由此形式上统一了日本。

1591年,丰臣秀吉出兵6万,剿灭了九户政实之乱。九户政实的5000兵力不是对手,很快被丰臣秀吉击败,九户一族不论男女老幼,皆遭杀害。

由此,长达100多年日本战国的战乱期,基本结束。

此时丰臣秀吉可谓日本真正的国王,而不是那个有着空头衔的天皇。

可惜,此时日本内部的问题也很多。

很多大名只是形式上屈服于丰臣秀吉,私下仍然蠢蠢欲动。丰臣秀吉实力强大,但如果其他大名联合起来反叛,他也是难以应付的。

唯一的方法,就是转移国内矛盾到国外,日本发动对外的侵略战争。

这样一来,大名的部队忙于入侵国外不能反叛,同时占领的新领土和缴获品也可以封给大名作为奖赏,平息他们的怒气和野心。

侵略战争的目标,当然是西面的邻居朝鲜以及大明。

此时的李氏朝鲜,几乎是不堪一击的。

李氏朝鲜内部派系众多,高层互相倾轧,国王昏庸,政治一片混乱。

朝鲜权贵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欺压普通民众,强行夺取他们手中的田地,官民对立相当严重。

就军队上,早在日本决定出兵之前1年,朝鲜派往日本的间谍就已经察觉到问题,向朝廷汇报。

除了朝鲜水军有些许备战行为以外,整个朝鲜陆军几乎毫无准备。朝鲜高层也非常麻痹大意,认为日本只是吓唬人而已。

很多朝鲜高官认为:丰臣秀吉只是个愚蠢的自大狂。

在1592年3月,丰臣秀吉集中了全国30多万兵力,完成了战前的准备工作。

其中,以16万兵力编组为9个军团渡海到朝鲜作战,由水军9200人和700艘船只配合。

另外德川家康、上杉景胜、伊达政宗等11万大军作为总预备队。

4月,日军先锋第一军团2万人,由丰臣秀吉的大将小西行长指挥,首先登陆朝鲜领土。

小西行长登陆以后第二天,就发动了对釜山和大浦的攻击,拉开了入侵朝鲜的序幕。

釜山和大浦两地的攻击都发生在4月13日,朝鲜守将釜山郑拨和大浦守将尹兴信率领数千人马顽强抵抗。

面对上万日军,两处朝鲜军队仅仅坚持几个小时就被击溃,郑拨和尹兴信全部战死。日军攻占这两地后,都进行了屠杀。

两军交手中,朝鲜陆军根本不是日本人的对手。

朝鲜陆军常年不训练,也没有经历过实战。士兵武器非常落后,士气不足,将领缺乏经验。

守城期间,朝鲜守军主要依靠弓箭和投石阻挡日军。

相反,日军官兵都是经历残酷国内的百战精兵,军官也富有作战经验。

就具体作战来说,日军强于火绳枪的射击,射程上可以完全压制朝鲜人的弓箭,釜山守将郑拨就是被火绳枪击毙的。

远程武器不是对手,朝鲜军队使用肉搏近战呢?那就更不是对手。

朝鲜的近战武器落后,日本使者曾经讥笑朝鲜长矛的枪杆太短,还不到日本长矛的一半。

而朝鲜刀剑的长度也不够,就武器上面首先吃了大亏。

众所周知,日本武士最擅长步兵肉搏战,而大量的足轻长矛兵也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都不是没打过仗的朝鲜士兵可以对付的。

总体来说,日本兵如果是中学生,那么朝鲜兵就是小学生,根本无法对抗。

日军势如破竹。登陆朝鲜才20天,5月2日,日军就攻陷朝鲜首都汉城,朝鲜国王仓皇逃到鸭绿江边,准备随时逃到大明国境,仍然有2个王子被俘虏。至此,朝鲜的江山已经沦陷了一半。

日军并没有停止前进,很快又占领平壤。

区区1个多月时间,朝鲜全国8道只剩下和大明接壤的平安道和咸镜道各一部,没有完全沦陷,其余6道全部被日军占领。

日军10多万大军表现了强悍的战斗力,朝鲜陆军几乎没有时间稍久的抵抗。

朝鲜人溃败的太迅速,连大明都产生了怀疑。

众所周知,朝鲜人比较粗暴,并非没有战斗力的民族。谁想到,他们竟然溃败到如此地步。为此,大明一些官员竟然认为朝鲜人故意谎报军情,夸大日军实力,目的是让大明出兵援救。

另外,朝鲜朝廷溃败的太快,对于日军的情况也是两眼一抹黑。日军究竟有多少人,主力究竟在哪里,朝鲜朝廷一概不知。

此时,大明已是王朝的末期,距离灭亡前的大混乱只有20多年了。

明神宗从1589年开始就很少见大臣,隐居在宫内。一说是吸鸦片过量,导致他身体虚弱,神情恍惚。

好在,此刻距离张居正改革才不过10年。大明曾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国力有所恢复,财政也相对充裕,可以维持大规模的战争。

而宁夏战役表明,大明军队也是颇有战斗力的军队。

尤其是李如松的铁骑,堪称世界上最精锐的军队之一。

神宗不太管理朝政,好在明朝的内阁制度还在运行,这决定了国家没有皇帝也可以维持。

6月,大明决定必须援助朝鲜,派出了第一支援助部队,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的3000人。

祖承训就是后来袁崇焕麾下大将祖大寿的父亲。

当时朝鲜人的情报有着严重错误。祖承训认为平壤日军已经向南撤,主力全部退到汉城。

目前平壤城内只有日军一二千人,是突袭绝佳的机会。

祖承训立即指挥部下长驱直入,杀入平壤。

为什么祖承训敢这么做?

除了情报错误以外,他对日军战斗力并不了解。

之前明军和日军并没有交过手,同倭寇却作战多年。

倭寇的战斗力不强,大部分还是中国的海贼。

戚继光区区4000义乌兵,就能连续击溃倭寇数万之众。

倭寇擅长近距离肉搏,但弓箭非常差劲,有效射程仅有二三十米,火绳枪数量也非常少。

戚继光以火铳、弓箭等远程火力压制倭寇,再用鸳鸯阵的长武器对付善于近战倭寇,就势如破竹。

以倭寇的战斗力来推测日军,祖承训出现了轻敌思想。

其实,倭寇的战斗力根本不能和日本正规军相比。

事实上,平壤的日军数量超过1万,根本不是一二千人。

祖承训的部队突入平壤以后,立即遭到日军的阻击。

其中日军参战的火绳枪兵,就有700多人。

经过一场激烈 混战,祖承训3000骑兵战死300多人,受伤数百人,余部急忙退出平壤,迅速撤退过大定江。

祖承训的战败,说明日本在朝鲜的军力非常强大,绝非区区几千明军可以对付的。

由此,大明坚定了必须大规模援助朝鲜的决心。他们一面派出使臣和日本接触,一面开始集结大军准备进入朝鲜。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日军越过图们江,攻击了建州女真的扈轮4部和海西女真各部落。

此时的女真人,还远远不是日军或者明军的对手。

日军加藤清正轻松打垮女真5营,其余女真部落闻风而逃。

加藤清正继续追击,又大破女真卜占台部,杀死1000多人。

对抗日寇的重任,再次交给了大将李如松。

12月,李如松刚刚从西北返回北京,就接到了东征的任务。

李如松被朝廷任命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

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李如梅任副总兵职一同前往,真是打虎亲兄弟了。

12月25日,李如松的3.9万明军分为3路进入朝鲜。

1593年1月,大军抵达安州。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李如松的军队。

李如松的部队和其他大明军队一样,都是募兵制的职业军人。

士兵都是自愿从军,基本都是世袭军人。

他的部队主要分为步兵和骑兵。

步兵以南方人为主,以营为单位,每个营大概是2000多人。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明军的火器装备率相当高,步兵营一般有百分之五十的士兵装备火铳,另外都是冷兵器。

不过,李如松的明军并没有大规模装备鸟枪,也就是火绳枪。

原因之一是鸟枪数量不足,造价昂贵。

另外是中国北方风沙大,火绳枪的火绳容易熄灭且火药巢里面的火药也容易被吹飞,导致火枪失效。

所以,明军主要使用的是三眼铳之内的火铳。

这种火铳制造和使用都简单,三眼铳还可以连射三发,缺点在于射程太近,一般只有30米,无法和日军鸟枪100米的有效射程相比。

另外就是骑兵。

李如松的骑兵是大明的精锐部队。

他们无论装备、训练、经验、作战能力、作战意志,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骑兵之一。

李如松的骑兵编组的目的,就是对付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

大名骑兵常年同强敌作战,胜多负少,形成了凶悍顽强的作战风格。

他们的装备也不错,除了有不错的衣甲和格斗兵器以外,骑兵也擅长传统的弓箭。

另外,骑兵们配备大量的火器,有百分之四十的骑兵配有手铳等。

自然,步兵和骑兵都有火炮的支援。

早在戚继光时代,就将火炮转为车载,骑兵也可以携带诸如虎尊炮、弗朗机甚至大将军炮这类的火炮,火力更是大大增强。

此时的明军和日军相比,各有优势。

大明悍将李如松:三万铁骑,在朝击败20万倭寇

日军优势的厉害之处上面也说了,在于步兵的近距离肉搏和远距离火绳枪的使用。

明军则在骑兵和火炮上,占有很大的优势。

日本国内的马匹都是矮小的蒙古马,速度慢,力量弱,用它们编组强悍骑兵是不可能的。

日本战国时期所谓的骑兵,包括武田信玄的骑兵主要是骑马行军然后下马作战。

相比大明李如松的骑兵,日本骑兵根本不是对手。

而面对步兵,骑兵具有冲击力和近距离格斗的优势。一般来说,夜战中的步兵很难对抗数量众多的骑兵,即便步兵装备火绳枪。

另外,就是明军装备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火炮。

当时的日军,没有研制生产大型火炮的能力。

他们所谓的大筒是大口径火绳枪,而不是大炮。

日本所有的大炮几乎都是进口,要从葡萄牙人手里买来,数量很少,无法大规模使用。

自然,现在看来,大明的这些火炮性能并不强,远不如后来出现的红衣大炮。

即便如此,大明这些火炮可以在日军火力无法达到的距离,远远的压制敌人,尤其在攻城和守城中特别厉害。

日军缺乏同类武器对抗,非常不利。

平壤之战

李如松对日军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认为日军并不难对付。

明知道朝鲜至少有10多万日军,李如松仍然率领区区3万多明军横冲直撞,第一战就是平壤小西行长的主力1万多人。

1月7日,在少数朝鲜军人帮助下,李如松大军迅速杀平壤城下,突然发动猛攻。

这是两军主力,在朝鲜第一次大规模碰撞。

李如松以宁夏战役的经验,首先使用上百门火炮猛烈轰击平壤城头。

弗朗机炮是明军仿造西洋人的轻型火炮,只要更换子铳就可以连续发射,类似于今天的手枪更换弹匣。

弗朗机炮的型号不一,射程不同,射程大大超过日军火绳枪。

由此,平壤日军完全被压制,光挨打不能还手。

至于虎蹲炮和大将军炮就更厉害,射程也更远。

连续是多轮炮击,把平壤城头日军炸得人仰马翻。日军从没有受过如此猛烈的火炮打击,顿时出现溃散的情况。

李如松见日军混乱,命令步兵和骑兵配合,立即攻城:游击将军吴惟忠、副总兵查大受攻牡丹台;中军杨元、右协督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协督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朝鲜兵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等攻芦门;副总兵祖承训、游击骆尚志攻含毬门。

明军步兵使用云梯,开始攀爬平壤的城墙。

善战的日军很快稳住了阵脚,开始拼死还击。

这些日军士兵经历过无数国内厮杀,战斗力很强。

他们用火绳枪、弓箭、石块和铅丸向城下拼命还击。

明军则用火炮、弓箭和火铳还击,进而双方在城头激烈肉搏,战斗激烈无比。

就在平壤城下混战之时,李如松敏锐的发现:平壤城北的制高点牡丹峰,是日军小西行长防御的核心阵地。

这里有日军3000人守卫,易守难攻。

李如松判断形势,决定首先攻击牡丹峰。

他命令游击将军吴惟忠、副总兵查大受,立即加强对牡丹峰的攻势。

步兵将虎蹲炮(可以机动的轻型火炮)直接推到牡丹峰下,向山上猛烈炮击,发射了大量霰弹。同时,火铳手也冒着枪林弹雨,和日军火绳枪对射。

日军是久战的精兵,死守每个阵地。

他们火绳枪居高临下,射程很远,精度也不错,造成明军不少伤亡。

牡丹峰久攻不克。

混战中,游击将吴惟忠被火绳枪击中胸部,负重伤。他捂住伤口,坚决不退,靠在阵前石头上指挥将士作战。

李如松见攻势不顺,决定使用骑兵协助步兵冲击,对牡丹峰日军给予毁灭性打击。

牡丹峰既然是高地,骑兵想要冲击可没那么容易。

日军见大明骑兵冲击,立即用火枪密集射击。亲自来督战的李如松,战马也被火枪打死。李如松戎马一生,哪里怕死,他从容换了一匹马继续冲击。

明军步兵见主帅如此镇定,骑兵又如此勇敢,士气大振。

经过1小时多激战,盘踞在牡丹峰的3000日军实在顶不住。他们大部被歼灭,小部逃散。

占领牡丹峰制高点,整个平壤城都在明军的视野之下,日军更是不利。

这边,攻城战斗还在激烈进行。

李如松确定七星门为主攻方向,命令部将张世爵全力攻击七星门。

日军也调集重兵固守七星门,用火绳枪拼命射击,还投掷巨石。

张世爵见状,命令集中十多门威力最强的大将军炮轰击。

一时间,七星门上的木楼被炸毁,燃起大火,蔓延到城墙上。城墙上一些日军被烧死或者烧伤,防御火力减弱了,明军趁虚而入爬上城墙。

此时李如松也赶到七星门,见状命令明军不惜代价总攻。

在火炮猛击下,七星门的城门又被击毁大半,明军步兵强行从这里突入城内。

七星门的日军,并不好对付。

他们迅速退入平壤城内,进入屋内,开始用巷战阻击明军。

日军盘踞城内的房屋向外用火绳枪射击,拦阻进入城内明军的冲击。

明军火铳的射程不如火绳枪,佛朗机炮搬运困难,不能随步兵快速前进。巷战的明军一度吃了亏,战事焦灼。

关键时刻,明军又在其他方向有重大突破。

正面激战期间,李如松又使用了计谋。

将在谋而不在勇,李如松可不是有勇无谋的人。

早在总攻之前,李如松就派出之前战败的祖承训,让他率领一部大明步兵,穿着朝鲜士兵的服饰,攻击平壤含毬门。

日军见是手下败将朝鲜人,并没有在意,朝城下胡乱射击,试图吓走他们。

谁知道,这些所谓的朝鲜兵刚到城下,迅速脱下衣服,露出大明官兵的衣甲发动猛攻。

日军措手不及,一下子被明军攻上城墙。

激战中,游击骆尚志被日军巨石砸伤了腿部,仍然用单腿坚持作战。

这股日军抵抗不住,大溃。

明军迅速打开含毬门城门,步兵和骑兵蜂拥冲入城内。

这边,李如松弟弟李如柏,也在率部猛攻普通门。激战中,李如柏的头盔被火绳枪击中,好在距离太远,子弹没有穿透。李如柏和哥哥一样,毫无惧色,继续率部冲击。

在七星门被攻破同时,李如柏也攻破了普通门。

至此,平壤7个城门被攻破了3个,城内防御已经崩溃。

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急忙率领9000名部下退入城东靠着大同江一侧,进入坚固房屋死守。他知道有4股日军主力相距平壤不远,尤其是大友义统的部队就近在咫尺,随时可能救援。

面对小西行长的顽强,明军使用炮火猛烈轰击,步兵骑兵配合猛攻。

日军兵力很多,不是那么容易吃掉的。

李如松见久攻不克,下令火攻。一时间,平壤城内燃起大火,日军军粮、兵营都被烧毁,官兵也被烧死烧伤无数。

小西行长从7日坚持到8日,战斗持续了2天之久。

此时他的部队伤亡大半,援军又不见踪影。眼见守下去一定全军覆没,小西行长被迫下令突围。

他们人马从大同江趁夜色突围,这里有3座用船只搭建的浮桥。

李如松早有准备,命令火炮对准浮桥发射,又派部队伏击

自然,因火炮射程有限,浮桥距离太远,炮击精度很烂。

即便如此,日军仍然被打死近500人。

勉强突围到汉城时,小西行长才知道援军的情况。

大友义统的增援部队,刚刚靠近平壤,就听见震耳欲的炮声。大友义统不知道这是什么武器,心惊胆寒,根本不敢前进,率部直接逃回汉城。

平壤战役,由于李如松指挥得法,日军大败。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高达11300余名,仅剩6600人,损失约三分之二,部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得知小西行长的惨败后,平壤附近的日军都被吓破了胆,纷纷向后溃逃。

一时间,凤山的大友义统、白川的黑田长政、开城的小早川秀包、牛峰的立花宗茂等战国名将,迅速丢弃城池,一路狂奔200多公里,逃到汉城一线。

区区1个月内,朝鲜三都八道中,李如松顺利收复二都(平壤、开城)五道(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镜),这是辉煌的胜利。

由此,平壤战役结束,明军大获全胜。

小西行长退到汉城以后,立即和宇喜多秀家等将领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抵抗明军的进攻。

当时除了正面李如松大军的猛攻,日军后方也有了大麻烦,就是粮草不济。

自进入朝鲜以来,日军对朝鲜老百姓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大规模的屠城就有多起。

日寇曾经在全罗道地区进行大屠杀,将无辜朝鲜百姓杀死,割下他们的鼻子或者耳朵,腌制以后作为战利品。

当时就运走了15大桶回国,接近2万个。

可见,他们杀死了多少无辜的朝鲜老百姓。今天在日本京都东山区丰国神社门前的一座坟墓,就是著名的鼻冢,存放着这些耳鼻。

还有,此次平壤大败以后,退回汉城的日军迁怒于朝鲜人,竟然将汉城的朝鲜男人尽数斩杀。

一些朝鲜男人靠化妆成女人,才侥幸逃出城去。

对野兽一样的日寇,朝鲜人民切齿痛恨。

他们觉得横竖是死,纷纷起义兵组成游击队。

这些朝鲜民兵游击队无处不在,民兵领袖就高达133人之多,连和尚也出庙拿起刀枪作战。

他们对朝鲜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四处攻击日军补给线和零散部队,甚至攻打日军兵力虚弱的据点。

这些朝鲜游击队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仇恨,和日寇拼死作战。

日军陷入了持久战的海洋中,补给线被攻击要崩溃的边缘,小股士兵随时可能被歼灭。

同时,日本的海军也遇到了麻烦。

日本是跨海远征,所有物资必须通过船只运输到朝鲜。

然而,日本水军却并不算强大。他们缺乏火炮,水军以火绳枪和近距离肉搏为杀手鐗。

相反,李舜臣在内的朝鲜水军则装备一些火炮,水战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多次袭击日本水军,烧毁不少船只。随着陆地的溃败,朝鲜水军也一再向北转移,但实力还是有的。

此时,汉城一线的日军已经有了比较严重的粮草问题。

即便内忧外患,日军仍然有军事上的优势。

此时,日军在朝鲜仍然有十多万兵力,以汉城为例,此时该地区日军总兵力高达近5万人,比李如松的3万人要强大的多。

大明悍将李如松:三万铁骑,在朝击败20万倭寇

碧蹄馆大战

1月25日,李如松的副总兵查大受的500名骑兵,奉命南下侦查。

当时朝鲜人又提供了错误的情报!

他们告诉李如松,由于平壤惨败和粮食不足,汉城日军已经向南方撤退,汉城成为一座空城。

李如松对此还是比较相信的,派出查大受去侦查。

为什么朝鲜人多次提供错误情报?

一种说法是朝鲜人怕大明和日本私下达成协议,将朝鲜领土瓜分。所以他们故意提供假情报,试图让明军继续南下和日军大战,不让双方有达成协议的机会。

25日当天,查大受的500侦察骑兵一直前进到寒碜的西大门一代,才同日军加藤光泰的巡逻部队遭遇。

加藤光泰是日本战国名将,丰臣秀吉的重要将领。

陡然遭遇明军铁骑,这数百日军大惊,慌忙组织火绳枪部队射击。

然而,查大受也非常有经验,趁着日军混乱的机会,指挥骑兵果断冲入敌阵。

大明铁骑从容砍杀,日军迅速溃败,逃回汉城城内,仅仅被斩杀的火绳枪兵就有63人。

发现明军竟然杀到汉城城下,大批日军立即出城攻击。

查大受发现城内有很多日军追出,不敢恋战,急忙向后撤退。

不过,查大受击溃加藤光泰部队比较轻松,部队伤亡不大,由此产生错误的判断。

查大受向李如松报告,认为汉城日军战斗力虚弱,兵力应该也不多。

朝鲜人的错误情报,加上查大受的侦查错误,李如松也认为汉城的日军主力应该已经撤退。

基于这个判断,李如松开始指挥部队大举南下汉城。

25日,李如松率部进入开城,发现这里几乎被日军烧成废墟,老百姓没有饭吃。

李如松赠送给朝鲜老百姓100石米,继续率部南下。

1月26日,李如松的骑兵部队渡过临津江,炮车和辎重也一同运来。

此时,李如松做了部署:查大受的500骑兵在朝鲜向导高彦伯的带领下,继续向汉城推进,负责侦查,作为第一波进攻部队;

副总兵孙守廉、祖承训、游击李宁等人的3000骑兵,作为第二波;

李如松亲自率领1000骑兵,作为第三波;

杨元率领1000骑兵留守在二线,随时准备增援。

大家可以看出,李如松总兵力只有5500人,而汉城地区日军近5万,兵力相差近10倍。

在查大受杀到汉城城下以后,日军认为明军必然会在几天内发动攻击,也制定了防御策略。

在日军看来,明军拥有火炮,如果日本人死守汉城城池是非常不利的。

与其被动挨打,还不如在汉城以北和明军决战。

汉城以北地形复杂,有大量的水田和山地,大明的骑兵难以通过。

唯一的几条土路,因雨水非常泥泞,骑兵在这里前进困难。

这里非常不适合明军骑兵作战,反而适合日本步兵发挥威力。

26日晚上,日军先头部队,立花宗茂和高桥统增的3000多步兵在汉城北面3里处集结,准备和明军作战。

27日天刚刚亮,立花宗茂和高桥统的部队,就同李如松部将查大受的500骑兵遭遇了。

虽然对方有3000多人,查大受仍然毫无畏惧,率领500骑兵猛烈冲击。

立花宗茂是日本战国的名将之一,被丰臣秀吉赞美为西国无双,曾经率领过500人主动进攻8000敌人。

激战中,立花宗茂和高桥统增却被查大受痛击,完全依靠6倍兵力在勉强控制住局面。

就在此时,明军后续第二波孙守廉、祖承训、游击李宁等人的3000骑兵突然赶来,加入攻击作战。

立花宗茂和高桥统增的部队支持不住,向后的山头上撤退,以躲避明军骑兵追击。

在明军骑兵追击下,日军还是大溃。立花宗茂的5名家将战死,自己的铠甲被弓箭射中十多处,就像刺猬一样。

高桥统增也有4名家将战死。

就在两军激战的时候,汉城附近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率领的4万日军已经全部开拔,北上试图和明军决战。

这边,击溃立花宗茂和高桥统增并没有花费多大的力气,明军几个将领准备继续南下。

随后,查大受、祖承训他们突然发现,周边山头上黑压压的全是敌人,估算最少也有几万人。

这同朝鲜人提供的情报完全不同!

他们知道情况不妙,立即率领部队向北方转移。

见明军撤退,日军立即追击。

这里的道路非常难行,骑兵的马蹄经常陷入淤泥中,还不如步兵跑得快。

这样,明军撤退了40多里。在距离汉城以北50华里的碧蹄馆,明军后卫部队被日军追上。

此时,日军大将小早川隆景开始指挥对明军的合围。

小早川隆景亲自率领本土8000步兵,分为三波,从中路猛攻明军;由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筑紫广门等5000人从东侧的山上包抄明军左翼;败退下来的立花宗茂军紧急休整之后,从西侧山上向明军右翼迂回。

由此,15000名日军三路包围了这3500明军,兵力是4:1。同时,日军在汉城还有2万大军,已经出城北上增援了。连损兵折将正在修养的小西行长,也率领残部孤注一掷北上了

看来,明军此次必败无疑了。

就在查大受他们犹豫是继续撤退,还是决战的时候,主帅李如松亲自率领1000名骑兵赶到,增加了一支生力军。

李如松赶到战场以后,立即清醒判断了形势。

碧蹄馆的地形狭窄,到处都是水田,不适合骑兵作战。现在日军兵力太多,依靠4500大明骑兵怕是对付不了。

不过,明军如果不顾一切继续向北撤退,恐怕难以逃过日军的追击,可能会导致全军崩溃的局面。

鉴于严酷的现实,李如松果断下令各部立即向日军发动猛攻,置于死地而后生。

李如松命令:“将士如敢畏缩不前者斩首”。

于是,明军4500骑兵,首先向攻来的中路日军发动猛攻。

地形复杂难行,明军仍然携带了诸如神机箭这种大型火器。

神机箭类似于今天的窜天猴,将几十枚火箭放入一个发射车内,箭头都有剧毒。

发射以后,神机箭就像喀秋莎火箭炮一样,几十枚火箭瞬间发射到敌阵中,射程可以达到一二百米,具有很强的压制性。

明军就用神机箭猛烈射击,日军认为明军还使用了3门大将军炮。

这种火炮射程可以达到500米,一次能射上百枚小弹丸或50枚较大的弹丸,对于密集阵型的日军有着很大杀伤力。

在明军火器猛攻下,小早川隆景的大将粟屋景雄第一波冲锋的3000精兵,当场就被打死打伤数百人。

见敌人阵脚乱了,李如松命令铁骑冲锋,骑兵冲入敌阵。

粟屋景雄的部队大溃,被骑兵连续砍杀,几乎站不住脚。

距离不远的井上景贞见状,紧急率领第二波3000人增援上来。

4500对6000,双方激烈厮杀。

此时,碧蹄馆地形的劣势就体现出来,马匹难以在泥泞的小路上快速奔跑。

混战中,明军骑兵甚至跳下马,作为步兵作战,丝毫不落下风。

小早川隆景见状,亲自率领中路剩下的2000日军加入战团。

在中路两军大战时,日军两路迂回的部队也分别赶到。

立花宗茂在左,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在右,约7000人杀过来,日军兵力一下就翻了倍。

此时4500明军骑兵面对近2万日军,拼命厮杀,战况惨烈。

宇喜多秀家手下有个叫做国服源右卫门的武士回忆:我是著名的大力士,国内没有武士比我力气大。此次和明军交手,我却差点被杀。我面前是个下了马的明军骑兵,身材高大魁梧,比我高了一大截。我手持战刀和他激烈肉搏,他的武器已经丢失了,完全赤手空拳。我三次砍中他,三次被他的衣甲弹开。不知道他穿的是什么铠甲,把我的刀都崩坏了。他一把抓住我,我奋力和他扭打。谁知道,他的力气竟然比我还大,没一会就将我压在身下,掐住我的脖子。我感到眼前漆黑,急忙拔出短刀,对准他的腹部捅去。谁知道连捅几下,还是捅不进去。就在我马上就要断气的时候,另一个武士从傍边偷袭,一刀砍中了他的脖子,这才将他杀死。这些明军骑兵,实在太可怕了!

敌众我寡,情况危急。关键时刻,李如松亲自骑马率领上百名卫兵,冲入前线,猛烈向日军射箭。日军见有个明军将军冲过来,也出动上千人拦截。

激战中,李如松的卫兵浴血奋战,先后战死80多人。

见主帅如此勇敢,明军士气再次猛增,和日寇奋战。

此时,就可以看出日军战斗力的虚弱。

本来兵力有4倍以上优势,激战到黄昏,日军只是略占上风而已。

战斗中,日军也伤亡巨大,小早川秀有8名家将战死。

自然,李如松兵少,情况还是很不利的。

在危急时刻,李如松后续部队,杨元的1000骑兵神兵突降,赶到前线。

杨元战经验丰富,他发现情况不利,立即占领李如松右侧阵地,猛攻日军侧后。

见明军援军赶来,黄昏下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日军一下被打乱,被迫向后收缩部队。

见日军后撤,李如松趁机率部迅速向北撤退。

日军没有敢于用主力追击,只派出小股部队。

果然,日军很快中伏,立花宗茂的家将户次镇林被明军射杀,余部草草撤退。

碧蹄馆大战就这样结束了。

李如松的部队退往北方惠阴岭,日军退回汉城。

此战双方兵力差距较大,日军投入接近2万人,后续还有2万多人可以随时增援。

而李如松只有5500人,大约是敌人一线部队的四分之一。

此战日军伤亡很大,立花宗茂、高桥统增部战后剩下1100人,损失了1900人,超过一半以上。

其余日军也有一定损失,一共损失大约3000人。

李如松的损失也不小。

朝鲜历史记载,此战后李如松返回的部队有3000多人,也就是说损失了2000多人,接近一半。

此战,恰恰可以看出明军战斗力是大大强于日军的。

日军以逸待劳,又占据地形优势,4倍兵力猛攻一天,吃不了李如松的部队,反而伤亡还大于明军。

此战之后,日军对明军的战斗力,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面对李如松铁骑的强悍威力,日军也是非常惊恐的。

主将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际上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3万多人。

另一些日军将领则更是夸张,竟然宣称碧蹄馆的明军骑兵有百万人。

这完全是吓破胆了。

对于李如松本人,日军也相当敬佩。日本人认为他机智绝伦,还极为勇敢,经常到最前线参加作战。

战后,日本对于李如松的评价也很高:(李)如松在明国以勇武善战有声,一时推为第一。

总体来说,此战双方损失有限,形势对日本更为不利。

李如松的南下进攻势头被暂时阻挡,区区2000多人的损失对明军来说算不了什么,双方转为对峙。

见到4万多日军吃不掉明军4000人,朝鲜游击队深受鼓舞,觉得日寇也没什么了不起。他们的活动更是频繁,在全国范围攻击日军运输部队,让本来就缺粮的日军雪上加霜。

同明军对抗伤亡很大,连肚子又吃不饱,日军士气一落千丈。

日军普通士兵多不愿意在朝鲜作战,封赏和战利品都被大名拿走,自己只有送命的权力。

这边,朝鲜和大明联合水军活动频繁,更加剧了日军陆军的恐惧。一旦水军溃败,他们也许全部死在这个异国。

双方对峙到4月,汉城的4万多日军因粮食断绝和明军的军事危险,仓皇弃城逃走。

李如松立即派兵追击,而日军一路撤退到釜山才停下。釜山背靠着海岸线,方便日本船只进行海上补给。

由此,李如松一举收复了除了全罗道和庆尚道少数沿海地区的整个朝鲜。

此时,朝鲜大局已定,日军也玩不出什么花样。

于是,李如松留下1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军全部撤退,结束了他在朝鲜的生涯。

李如松进入朝鲜区区4个月,就收复了几乎整个朝鲜,连续重创日军,获得很大的胜利。

虽有碧蹄馆的暂时挫败,仅仅损失2000多人,对明军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由此,壬辰倭乱中,李如松立下头功。

当然,壬辰倭乱并没有在李如松撤退的1593年就结束。

1597年,日军再次出动15万大军再次北上攻击,明军也出动4万增援朝鲜。

在明军出兵之前,日军还是进攻顺利。

一同明军遭遇,情况就完全不同。

1597年10月,日军和明军在朝鲜天安郡稷山遭遇。

明军派出副总兵解生等率军2600人伏击日军,重创黑田长政、毛利秀元的大军。

日军先头部队溃散,后续部队凭借兵力优势继续进攻,被明军增援赶来的后续部队杨登山大军痛击。

日军对明军骑兵和火炮威力深感恐惧,没有敢于继续北上占领汉城,就此停止前进。此战,明军伤亡只有日军的三分之一。

至此,日军得出结论,明军综合战斗力强于自己。以日军目前的实力,根本就不可能击败明军占领整个朝鲜。

如果日军继续强行北上,就会重蹈第一次平壤战役的覆辙,遭遇惨败。

于是,日军再次全部南撤,退到靠海的釜山一线。

随后的蔚山之战,双方各有损伤,僵持不下。

日军补给已经极为困难,经不起这样的长期消耗。

此时,丰臣秀吉病死,日本国内军阀马上就要进行新的内战,再也无力入侵朝鲜和大明对抗。

由此日军开始全部撤退回国,又在露梁海战中被朝鲜李舜臣和大明陈璘的水军痛击,水军差点崩溃。

至于李如松,1593年朝鲜大局已定后,他就回到国内。

1597年,他再次被任命为辽东总兵。

1598年4月,鞑靼蒙古再次骚扰辽东。

李如松出兵将鞑靼人的先锋击溃,随后亲自率领轻骑兵追击。

期间,李如松麾下军官李平胡突然投敌,向鞑靼人出卖了军事机密。

李平胡本来是李如松父亲李成梁的养子,同李如松也算是一家人。

李平胡自己是蒙古人,关键时候因不明原因出卖了李如松。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

知道李如松只有3000骑兵,还深入塞外,鞑靼人立即集中数万骑兵突袭。

好汉也敌不过人多!

50岁的李如松的部队,在抚顺浑河被优势敌人团团包围。李如松指挥部队浴血奋战,最终只有不到一半人突围逃走,李如松自己力战身亡。

如松战死在塞外,部下又是勉强突围,并没有找到他的遗体。而鞑靼人的习俗,死人都不埋葬,只是将衣服脱光以后留在草原上被野兽吃掉。所以,直到今天也不知道李如松的遗骨究竟在哪里。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一个将军死于战场,也算死得其所了。

李如松大将军,你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