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同样很保守)

一. 三公表

注1:▍符号代表保持此官职直至宋亡,下同;

注2:东昏拜蒋子文神像为公卿,不录。

二. 宰相领护军表

三. 各州刺史表(不含仇池杨氏之北秦州、吐谷浑之沙州、河州)PART I(扬江荆湘郢广交越)

四. 各州刺史表 PART II(徐兖南徐南兖豫南豫青(冀)司雍梁(南秦)益宁)

参考资料:《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本)》《大越史记全书》《北史》*

--------------------------------------------------------------------------------

勘考:

1. 建元三年×护军·王敬则:

张岱传:「建元元年,出为左将军、吴郡太守…至郡未几…『今用卿为护军』…岱拜(护军)竟,诏以家为府。陈疾,明年,迁金紫光禄大夫…」。按帝纪则张岱拜护军于建元二年初,迁职于建元三年。王敬则传:「(二年)…迁护军将军,常侍如故,以家为府。三年,以改葬去职」。按此则二人任护军时间完全重合,这是不可能的。

权视帝纪无误,现有以下几种猜测:①张岱传其「明年」当指建元元年之明年,则张岱于建元二年当年拜当年迁,王敬则接任。②王敬则传其「三年」当在「迁护军将军」之前,即王敬则于建元三年当年拜当年去职。③王敬则传其「迁护军将军」不接「(建元)二年」,其「三年」亦史家之误,实为「四年」,即王敬则于建元二年后拜四年去职。四年正月萧晃接任,正好接上。④史家行文皆无误,盖张岱于建元二年三月拜护军,当年末去职,明年(三年)初任新职;王敬则于建元二年底就职护军,三年底去职;护军一职短暂空缺,然后建元四年正月萧晃接任。

编者取②④说。

2. 永明四年×护军·陈显达:

按陈显达传,永明二年由益州刺史征为护军。按武纪及萧子良传,永明二年正月萧子良由南兖州刺史入为护军,四年正月进号车骑。按表,齐廷于永明二年十一月新除益州刺史,则陈显达当在二年十一月之后动身回京,盖于三年冬或四年春抵京,然后于四年正月拜护军。时益州路途最为遥远,一年及以上行程属于正常情况。

3. 永明六年×中书令·萧子隆:

本传:迁长兼中书令…未及拜,仍迁中护军。则子隆除中书令时间极短。考桂阳王铄本传,二年间二度为中书令,故子隆应于此代桂阳王铄为中书令,明年又被桂阳王铄代。

4. 隆昌元年×中书令·何胤:

按郁林纪及梁书何胤本传,何胤于郁林中授任中书令应无误。本传无考其郁林时详细事迹,只有郁林纪载,萧鸾诛周奉叔后,郁林欲结中书令何胤诛萧鸾。按周奉叔传,奉叔诛于隆昌元年正月后不久,则何胤当于隆昌元年中在任中书令。编者猜测,胤盖因不与郁林合谋诛鸾,被郁林免职,而西阳王子明代为中书令。

5. 永泰元年×尚书仆射·沈文季、江祏:

按齐明纪,明帝遗诏徐孝嗣、沈文季、江祏、江祀、刘暄等皆有所任。徐、江二传皆止载「遗诏转…」,唯沈传「永元元年(由右仆射)转左仆射」,则沈事似为逾年改元后行遗诏,如此则江祏必于次年沈迁职后方能拜右仆射。

然齐高三月崩,齐武七月崩,遗诏多即施行,未有改年然后施行者,否则诸传不会在「遗诏…」后又于逾年进授其他官职官号。编者倾向于认为沈传记述不准确。

6. 永明三年×宁州·董仲舒:

董仲舒名峦,字仲舒,事见魏书田益宗传附。

传曰:「益宗内附之后,萧鸾(当为萧赜,魏收误)遣宁州刺史董峦追讨之」,按魏孝文纪,田益宗于魏太和十七年即齐永明十一年叛齐降魏(事亦见齐武纪「[十一年七月]虏动」、郁林纪「[八月]往岁蛮虏协谋,志扰边服…」及南蛮传),则董峦当于齐永明十一年之后讨蛮。然按表,永明十年已新除宁州刺史郭安明。盖魏书「宁州刺史」上阙「前」,则董峦解职于永明九、十、十一年左右;或盖彼时董峦正在回京述职途中,缘沔还过司、豫时,正逢益宗叛,权以本官讨蛮,则董峦确于永明十一年以宁州刺史没于虏。

齐书崔慧景传:「永泰元年(魏主南伐),慧景至襄阳…与太子中庶子梁王及军主前宁州刺史董仲民等…进行邓城」。考诸史未见宁州刺史董仲民者。按魏书田传,「(孝文)军次鲁阳,峦单骑南走,过南阳、新野…」,则「前宁州刺史董仲民」即董峦无误(「单骑」说明不可能是董峦昆弟),齐传误作「仲舒」为仲民也。

7. 永明七年×梁州·阴智伯:

十年,杨集始攻梁州时刺史为阴智伯,见氐羌传。去职事见资治通鉴493年底。

8. 建武三年×益州·萧懿:

迁官语见梁武纪「仍授雍州刺史…时高祖长兄懿罢益州还,仍行郢州事」。

9. 永泰元年×兖州·司马元和:

或名马元和,见梁武纪。北中郎将为高品级将官,多由宗王担任,司马元和、马元和皆事迹无考,冠北中郎之号不合常理。盖本为「北中郎司马 *元和」(姓或阙),齐纪误作「北中郎将 司马元和」。

10. 永元元年×江州·萧宝攸:

本传迁时不详。永元三年春,萧颖胄传东讨檄文有「…江州邵陵王…」,而后按本传「以本号还京师」,盖即永元三年中自江州还京。

11. 永元元年×徐州:

沈陵以虏南徐州刺史率众自宿豫南奔,不带实土,理当假以虚衔领刺史。然后又有徐州、南徐州、北徐州之记载同见一处,盖齐末纷乱,沿革无考。则此北徐州止一虚衔?或另为侨立之北徐州?抑或即钟离之实土(北)徐州?未知其详。此条及以下冠北徐州无考者,辄权录以本号,不加细述

12. 永元二年×南徐州·萧宝嵩:

归义事在梁书萧秀传。

13. 永元二年×司州·萧寅:

萧寅事见萧昭胄传:「(崔慧景伏诛后)前巴西太守萧寅…有部曲」,其传未指明萧昭胄叛乱时间。按魏书岛夷传,明年义师兴后,黄门郎萧寅与萧昭胄等被杀,而后张欣泰乱起,则萧昭胄之乱应在明年夏。而萧寅彼时仍为黄门郎,领部曲活动于京师附近,则此处任命应未行。

14. 中兴元年×梁州·庄丘黑:

王珍国传,王珍国梁天监五年后出镇梁州,正逢夏侯道迁反。按夏侯道迁传,前刺史庄丘黑卒,王珍国代为刺史。则庄丘黑在州必至梁世。

--------------------------------------------------------------------------------

注疏:

1. 南齐授中书监者皆另冠有三公、或侍中、或常侍之名号。授中书令者则多不假名号,只有桂阳王铄第二次任中书令时加常侍;江祏为中书令时加侍中;始安王遥光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中书令。

2. 齐末江陵西台史料匮乏,盖于中兴二年初随行在辗转流离之时,于途中散佚。因而齐书、梁书有关萧颖胄、蔡道恭等西台重臣的记述,互相多有矛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