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同樣很保守)

一. 三公表

注1:▍符號代表保持此官職直至宋亡,下同;

注2:東昏拜蔣子文神像為公卿,不錄。

二. 宰相領護軍表

三. 各州刺史表(不含仇池楊氏之北秦州、吐谷渾之沙州、河州)PART I(揚江荊湘郢廣交越)

四. 各州刺史表 PART II(徐兗南徐南兗豫南豫青(冀)司雍梁(南秦)益寧)

參考資料:《宋書》《南齊書》《梁書》《南史》《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本)》《大越史記全書》《北史》*

--------------------------------------------------------------------------------

勘考:

1. 建元三年×護軍·王敬則:

張岱傳:「建元元年,出為左將軍、吳郡太守…至郡未幾…『今用卿為護軍』…岱拜(護軍)竟,詔以家為府。陳疾,明年,遷金紫光祿大夫…」。按帝紀則張岱拜護軍於建元二年初,遷職於建元三年。王敬則傳:「(二年)…遷護軍將軍,常侍如故,以家為府。三年,以改葬去職」。按此則二人任護軍時間完全重合,這是不可能的。

權視帝紀無誤,現有以下幾種猜測:①張岱傳其「明年」當指建元元年之明年,則張岱於建元二年當年拜當年遷,王敬則接任。②王敬則傳其「三年」當在「遷護軍將軍」之前,即王敬則於建元三年當年拜當年去職。③王敬則傳其「遷護軍將軍」不接「(建元)二年」,其「三年」亦史家之誤,實為「四年」,即王敬則於建元二年後拜四年去職。四年正月蕭晃接任,正好接上。④史家行文皆無誤,蓋張岱於建元二年三月拜護軍,當年末去職,明年(三年)初任新職;王敬則於建元二年底就職護軍,三年底去職;護軍一職短暫空缺,然後建元四年正月蕭晃接任。

編者取②④說。

2. 永明四年×護軍·陳顯達:

按陳顯達傳,永明二年由益州刺史徵為護軍。按武紀及蕭子良傳,永明二年正月蕭子良由南兗州刺史入為護軍,四年正月進號車騎。按表,齊廷於永明二年十一月新除益州刺史,則陳顯達當在二年十一月之後動身回京,蓋於三年冬或四年春抵京,然後於四年正月拜護軍。時益州路途最為遙遠,一年及以上行程屬於正常情況。

3. 永明六年×中書令·蕭子隆:

本傳:遷長兼中書令…未及拜,仍遷中護軍。則子隆除中書令時間極短。考桂陽王鑠本傳,二年間二度為中書令,故子隆應於此代桂陽王鑠為中書令,明年又被桂陽王鑠代。

4. 隆昌元年×中書令·何胤:

按鬱林紀及梁書何胤本傳,何胤於鬱林中授任中書令應無誤。本傳無考其鬱林時詳細事蹟,只有鬱林紀載,蕭鸞誅周奉叔後,鬱林欲結中書令何胤誅蕭鸞。按周奉叔傳,奉叔誅於隆昌元年正月後不久,則何胤當於隆昌元年中在任中書令。編者猜測,胤蓋因不與鬱林合謀誅鸞,被鬱林免職,而西陽王子明代為中書令。

5. 永泰元年×尚書僕射·沈文季、江祏:

按齊明紀,明帝遺詔徐孝嗣、沈文季、江祏、江祀、劉暄等皆有所任。徐、江二傳皆止載「遺詔轉…」,唯沈傳「永元元年(由右僕射)轉左僕射」,則沈事似為逾年改元後行遺詔,如此則江祏必於次年沈遷職後方能拜右僕射。

然齊高三月崩,齊武七月崩,遺詔多即施行,未有改年然後施行者,否則諸傳不會在「遺詔…」後又於逾年進授其他官職官號。編者傾向於認為沈傳記述不準確。

6. 永明三年×寧州·董仲舒:

董仲舒名巒,字仲舒,事見魏書田益宗傳附。

傳曰:「益宗內附之後,蕭鸞(當為蕭賾,魏收誤)遣寧州刺史董巒追討之」,按魏孝文紀,田益宗於魏太和十七年即齊永明十一年叛齊降魏(事亦見齊武紀「[十一年七月]虜動」、鬱林紀「[八月]往歲蠻虜協謀,志擾邊服…」及南蠻傳),則董巒當於齊永明十一年之後討蠻。然按表,永明十年已新除寧州刺史郭安明。蓋魏書「寧州刺史」上闕「前」,則董巒解職於永明九、十、十一年左右;或蓋彼時董巒正在回京述職途中,緣沔還過司、豫時,正逢益宗叛,權以本官討蠻,則董巒確於永明十一年以寧州刺史沒於虜。

齊書崔慧景傳:「永泰元年(魏主南伐),慧景至襄陽…與太子中庶子梁王及軍主前寧州刺史董仲民等…進行鄧城」。考諸史未見寧州刺史董仲民者。按魏書田傳,「(孝文)軍次魯陽,巒單騎南走,過南陽、新野…」,則「前寧州刺史董仲民」即董巒無誤(「單騎」說明不可能是董巒昆弟),齊傳誤作「仲舒」為仲民也。

7. 永明七年×梁州·陰智伯:

十年,楊集始攻梁州時刺史為陰智伯,見氐羌傳。去職事見資治通鑒493年底。

8. 建武三年×益州·蕭懿:

遷官語見梁武紀「仍授雍州刺史…時高祖長兄懿罷益州還,仍行郢州事」。

9. 永泰元年×兗州·司馬元和:

或名馬元和,見梁武紀。北中郎將為高品級將官,多由宗王擔任,司馬元和、馬元和皆事蹟無考,冠北中郎之號不合常理。蓋本為「北中郎司馬 *元和」(姓或闕),齊紀誤作「北中郎將 司馬元和」。

10. 永元元年×江州·蕭寶攸:

本傳遷時不詳。永元三年春,蕭穎胄傳東討檄文有「…江州邵陵王…」,而後按本傳「以本號還京師」,蓋即永元三年中自江州還京。

11. 永元元年×徐州:

沈陵以虜南徐州刺史率眾自宿豫南奔,不帶實土,理當假以虛銜領刺史。然後又有徐州、南徐州、北徐州之記載同見一處,蓋齊末紛亂,沿革無考。則此北徐州止一虛銜?或另為僑立之北徐州?抑或即鍾離之實土(北)徐州?未知其詳。此條及以下冠北徐州無考者,輒權錄以本號,不加細述

12. 永元二年×南徐州·蕭寶嵩:

歸義事在梁書蕭秀傳。

13. 永元二年×司州·蕭寅:

蕭寅事見蕭昭胄傳:「(崔慧景伏誅後)前巴西太守蕭寅…有部曲」,其傳未指明蕭昭胄叛亂時間。按魏書島夷傳,明年義師興後,黃門郎蕭寅與蕭昭胄等被殺,而後張欣泰亂起,則蕭昭胄之亂應在明年夏。而蕭寅彼時仍為黃門郎,領部曲活動於京師附近,則此處任命應未行。

14. 中興元年×梁州·莊丘黑:

王珍國傳,王珍國梁天監五年後出鎮梁州,正逢夏侯道遷反。按夏侯道遷傳,前刺史莊丘黑卒,王珍國代為刺史。則莊丘黑在州必至梁世。

--------------------------------------------------------------------------------

註疏:

1. 南齊授中書監者皆另冠有三公、或侍中、或常侍之名號。授中書令者則多不假名號,只有桂陽王鑠第二次任中書令時加常侍;江祏為中書令時加侍中;始安王遙光為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中書令。

2. 齊末江陵西臺史料匱乏,蓋於中興二年初隨行在輾轉流離之時,於途中散佚。因而齊書、梁書有關蕭穎胄、蔡道恭等西臺重臣的記述,互相多有矛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