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多读书出自一篇文章《我的读书经验》,文章中指出书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问题的描述的说了第二类和第三类,那我就先说下第一类,所谓精读就是说要认真的读,既要理解作者文中之意,又要理解作者话外之音。所谓泛读就是粗略的读知道书中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就可以,但是需要了好的情节可以精读。所谓翻阅就是像看报纸一样大致浏览下就可以了。

那么那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其实很好找,所有古今中外沉淀下来的名著都是值得精读的,因为那些不好的书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了。泛读,我认为所有的书都可以从泛读开始,当你觉得它有兴趣有内容之后可以对整本书,某个章节精读深入了解它的思想。如果觉得索然无味那就大致了解下就可以了。翻阅的话就更容易了,看一下标题就能知道值不值得深入阅读,比如娱乐、美食、旅行这些杂志报刊等等

关于读书,冯友兰先生还总结了四点(一)精其选(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

首先精其选我个人理解有两个意思,一是当你拿到一本书是选择精读,泛读还是翻阅就是一个选择;二是你想看某个专业的书是选择哪本,选择正确的书能够更助于自己理解某方面的知识,不知道选择哪本时候可以咨询下朋友,亚马逊当当看一下评论等。

其次是「解其言」,这就是要懂得它的文字。语言文字有中外之别,古今之别。并且中国古代汉秦、唐宋、明清的文字也不尽相同,所以读书要理解文字的意思,这就需要多读多理解系统学习,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意思。

然后是「知其意」,有句老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说我们除了要理解书中所表达的含义还要理解作者的「话外之音」。有些思想感情文字是表达不充分的,就要自己体会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其意就是要寻找这种作者不可言传的感情。

最后就是「明其理」。知道作者表达的感情之后了解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结合自己的感悟应用的以后的人生中,所谓学以致用。把死书读活,做到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还有一个读书万能法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可以给点个赞或者加个关注~


就问题回答问题!

从问题的描述来看,冯友兰老师推崇的是泛读书,这个泛读有点像现在说的『跳读』和『略读』的方法。

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能以最快的方法和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

但是弊端也非常明显!

1.你不一定能抓到书中其中真正的重点和精髓

2.当你看完也许就忘了

3.很多地方其实都是一知半见,而自己却不知道

有句话不是说,明明懂的很多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就是有些相同的道理!

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因为其实这种方法是有需求的,另外也是可以训练的!这里我就大概的跟朋友们说些训练方法!

需求:

1.掌握超级记忆力!

2.掌握速读速记法!

3.构建确定自己的知识体系!

4.最好掌握思维导图

为什么我建议你要学会这些需求呢,因为读书读了吸收掌握才是知识,否则只是信息!

那么现在讲方法

1.一定要多读多想多记笔记

2.尽量先读同一类的书,然后在拓展阅读

3很多一知半解的知识不懂不怕,但一定读完要查,然后要记住

4.要学会专注!

5.要学会刻意读书,多去练习跳读,多读慢慢的你就会发现,速读自己也就会了!

备注: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我是陈问禅,关注我,一起读书,携手寻找有趣灵魂,这是我手机回答,有更多疑问,欢迎留言!


我们为什么读书?若说是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好像没有那么高尚;若说是为了陶治情操,修身养性,好像没有那么优雅。我在书中没有看到"颜如玉",没有看到"黄金屋",更没有看到"千锺粟"。

最初读书,只是因为兴趣。和许多人一样,吸引我的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大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课外阅读。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能看到的书是极其有限的,大多是父亲不知从哪儿借来的武侠小说和民间故事之类,且读的很匆忙,因为要还。现在还依稀记得,这些书中居然有一本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不过我那时跟本看不明白。读的最多的,是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这是家里唯一的一套完整的书籍,从小学到初中,几乎读了几十遍。进城上学以后,学校有图书馆,阅读便成了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后来参加工作,可以自己买书,更是读书不辍,真个是"万卷纵横眼欲枯"了。

很多时候,沉浸在书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忘掉了今夕何夕。年龄渐长,我才明白,喜欢读书,是因为它可以让我忘记生活的平淡,忘记自己的庸碌,忘记工作的琐碎,忘记人际的纷扰,忘记一切烦恼和忧伤……


我不谈我的理解,因为我平时买了不少书,看的反而不多,还是看电子书的时间多。

我记得看到过描写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夫妇读书的文章,忘记了是杨绛先生的自传还是哪里的了。说的是他们两口子读书的时候,杨绛先生就是这种阅读,快速的读,但是她发现好的书就会回过头来仔细的读。而她的丈夫钱锺书先生就是每一本书都仔细的慢慢读。

孰好孰坏,这都是人家自己的习惯和节奏。要问我怎么看?好吧,首先我要读很多书之后才能回答你。

so...

我要努力去读很多书...了。


冯友兰的读书方法「泛读与翻读"是他读书的方法或者说是建议读者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适合不适合你这个人的需求所在。关于读书很多种方法,比如有的人建议读一本书要细读、精读,读透彻。毛泽东就说过《红楼梦》一书不读三篇,就没有发言权。那是说得人家那一层次的人物。何况我们普通得读多少篇呢?还有的人建议读书要先看目录从中找自己有用的文章。泛读与翻书的意思无非是不要浪费时间,在有限的时间生命里多读些书。精读是要读一本书要从里到外从前到后历史背景、人物关糸等等疏理清楚。能写出或讲出作者和书中人物的一种切身感受来,这种读书的人不得了。要得是精益求精,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二种或更多种的读书方法都好。冯老是著名教育家,搞了一辈的教育,人家有人家.读书法,做为普通人该借鉴的还要借鉴。总而言之,读书无定法。读到一定程度,每个人自然有了规律和有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了。至于还不会读书的人,不妨拿冯老的方法试之!


冯老说过:所谓泛读,是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一页一页地读,就像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随手翻过。

冯老提倡多读书,但告诉人们要有读书方法:有的书可以泛读,有的书可以翻阅,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多读几本书。

现在的书很贵,所以要买书肯定有所选择,买喜欢的,或买有用的书。喜欢的书不能仅仅泛读,回过头来细读一遍。如果是有用的书,或专业性的书不能泛读,要细读精读,要一遍又一遍,这样才能搞懂,才能学有所用。对娱乐书大可以泛读或翻阅,就当是换脑休息。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早已在冯老所述的读书法之前就盛行泛读书法了:为了生计,为了工作,为了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为了解决急用之需,人们广泛翻阅览,随手拿来,为我所用。即使现今抑或以后,谁不若此?读书的真谛在于用其所用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