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简单的说,药引子也就是中医发明的一种化学反应!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误食了卤水(做豆腐用的,有毒性可致命),这个人马上喝豆浆,人就不会死掉。如果这个人不喝豆浆而是吃豆腐… … 呵呵!估计这个时候会有人说我偷换概念了,不开玩笑,咱认真说下: 据我所知,中医与西医不同之处最鲜明的是中医认为「毒」是有益的(某方面),西医则认为,「毒」是害人的,不能容忍的!所以——中医的做法是「解毒」!而西医呢,是「消毒」!差距是不是很大!

放大来说,中医有一味中药叫「砒霜」俗称白矾,有剧毒!当年水浒传里的潘妹妹用来对付武大郎的,回顾历史风流人物屡试不爽!更令西医闻风丧胆!但,中医却用来入药(中医高手)以毒攻毒,相克之下却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可砒霜毒性太大,入腹必死!如是中医想了个办法,药引子。药引子可以削弱砒霜的毒性而让人体能够承受,在与病罩之毒相克抵消,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最后,药引子不是所有药或是所有中医都会的,现在所用的药引子几乎都是骗子,还是注意防范的好!


大多数情况下,「药引子」起的不只是一味「引子」的作用,而是直接参与治疗。过去医生看病,有时药不一定全,而其中一味两味患者并不难寻,比如生姜大枣之类,开胃气,调气血,助药性,就是常见的「药引子」。再比如过去接骨药多为散剂,便用黄酒为引,以助活血化瘀之力。苦寒药多伤脾胃,可蜂蜜为引,以兼顾胃气,缓和药性。头风头痛散剂可双花、菊花为引,以助疏风止痛之力。现在「药引子」多「藏于」方剂之中,已少有人提及了。


「药引子」可以说是有机化学中的「催化剂」的作用,但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催化剂」,还有其它辅助作用。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米汤、

红糖水

葱白汤

姜汤

等作药引子送服。药引子有引药

归经

,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矫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中医药引子的作用有什么?中药还有很多这样的「药引子」,它们看上去是普通的食物,却有著各自独特的作用。

增强疗效。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用热乎的姜汤送服能增强疏散风邪的作用;或吃完药喝上一碗热稀粥,既暖胃又发汗,都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健脾胃助消化的中药汤剂,常放入大枣;产后淤血多、乳汁少等,常会用到生化颗粒或生化丸,最好用红糖送服,以增强补血散寒、祛淤的功效。

直达病处。服用治疗肾虚的中药或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最好用淡盐水送服。中医认为,盐味咸,可引药入肾,作为药引能帮助药物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

此外,在中药汤剂中,还有些特定的「引经药」。如头晕脑涨等头部不适,常用荷叶、菊花,病位在胸部常用桔梗、瓜蒌,在两侧胁肋常用柴胡、青皮,在腰部常用杜仲、川断,在上肢常用桂枝、桑枝,在下肢常用牛膝、木瓜,都能使药效「瞄准」病变处。

缓解「毒性」。清热解毒药药性寒凉容易伤胃,含贝壳矿石类的中药较难消化,都需要用米汤送服,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顾护胃气。应用甘遂、大戟等有毒或烈性药物时,常常用红枣做药引,缓解毒性。

知道了中医药引子的作用有什么,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药方中的药引子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乱用。


两种可能,一种是就想导火索,原药是惰性的,需要合适的刺激才可以引发药性。第二种可能,古代医生心里暗示病患这个要只要有这个就会催化药力来催眠暗示病人。慢慢传下来就理所当然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