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赎人》源自于《吕氏春秋》中的记载: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贡自己垫钱从别的诸侯国赎回沦落为奴的鲁国人,而且不找国家报销这笔赎金,本以为会得到孔子的表扬,谁知竟遭到孔子的埋怨和批评,而且批评的如此在理。圣人就是圣人,看问题看的如此全面、长远且务实!是呀,子贡自垫财物做好事,本来是一件善事、好事,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的,但是子贡在不知不觉时却无形中抬高了「救人」的道德标杆,子贡有这个经济实力去完成这个善举,但是其他的普罗大众却不一定有这个承受能力,有心无力,只能望而却步了。因为有了子贡救人不肯收赎金的先例,有了这样高不可攀的榜样,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别人就左右为难了,救还是不救?救了人,如果领取赎金,因为有子贡榜样在会被别人鄙视,但是如果不领取赎金,可能自己又承担不了这个经济压力。最后为了避免与榜样比较的尴尬局面,只好见死不救了。长此以往,因为榜样的高不可攀,大家的善心慢慢的就会归于平淡、麻木。子贡的本意、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打破了规则,可能会导致大家以后的不作为,这就违背当初鲁国立此法的初衷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委实不少,因为缺乏长远,全局的眼光,很多事的结果与我们的初心都大相径庭了。一些家长为了孩子成长中少走弯路,对孩子大包大揽,大到升学就业,小到穿衣吃饭,都越俎代庖了。家长抱著的初心是好的,本意是爱孩子、希望孩子过得好,但是事与愿违,过度包办长大的孩子很多要么过度依赖别人,要么高分低能,要么叛逆堕落,根本没有成长为家长所期望的那样幸福、成功。  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做的一些事情是不是也有一些是有违初衷的呢?想到自己对家庭做出的很多的「自我牺牲」其实是变相的剥夺了家人的责任了。自己的本意是出于爱,可是从长远来看,很多的「自我牺牲」一方面限制了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也阻止了家人心智的成熟。工作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今年放暑假前接到一个培训通知,领导问我假期能不能参加培训,想安排我和另外一个同事一起去。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一方面我觉得培训有助于我的个人成长,另一方面也是工作安排的需要。同事却面有难色的悄声问我:「可以不去吗?假期要看孩子呀。」现在想一想,我的满口答应是不是给同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呀?因为我的决定无形中会影响到同事的决定。也许,我不应该那么快做决定的,因为这种培训每年都有机会,有时候是安排在上班时间开班的,何必要牺牲休息时间和假期看孩子的时间去参加呢?  任何时候面对发生的事情,你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但是不同的选择需要承担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做选择时,请你不忘初心,想的更长远、更全面一些,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背离你「初心」的方向,方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实现双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