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对人类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也多次看到「非遗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那么究竟有何具体做法呢?感觉这个话挺空的。


理性客观结合当今社会情况现状做出迎合他们的抉择和策略


综合跟进党的方针政策


我比较推崇无为而治。有很多传统文化老百姓会自动的把它延伸下去,但是我们的某些组织却崇洋媚外,试图用所谓科学可知论辩证法这些来改造传统文化。这些毫无疑问会打压传统文化。 甚至某些传统文化被禁。

而某些传统文化,因为符合他们的精神,就获得财政支持。也就是政府把本应属于人民的资源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分配使用。可能目的是好的,但是效果却总差强人意。

如果政府少收广大穷人老百姓税,老百姓人人安居乐业,传统文化想不复兴都难。可是你知道当今主要是资本推动下弘扬传统文化,而真正的如水浒传的造反精神,又不敢宣扬反剥削。这就很尴尬了。政府怎么扶也扶不起来。再多的钱也创造不出七八十年代香港的电影。

就说易经里的太极图吧,其实太极图是个四维浓缩图。黑白两个蝌蚪是三维的。两个小点儿代表时间维。也就是说连霍金都理解不了太极图。最终学术的发展会把这些崇拜西方资本家所谓科学的人的脸打得啪啪响。

当然不是中国人打。是西方人自己拐过来承认易经、老子等牛逼。


主要是得适应时代吧。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娱乐文化方式,比如说唐诗宋词 明清小说。又比如说京剧越剧以及其他各种地方戏剧,这都是属于非物质文化。还有一些传统工艺也是如此。

要让这种非物质得到可持续发展,那就得找到在当下的盈利方式,而不是故步自封毫不改变。音乐中的中国风,或者李玉刚那种借鉴京剧技巧的 就是一种模式。还比如说相声,如果按照原版模式讲最初的相声,现在能逗乐的人就少了,但如果是按照传统笑料安排模式说新的段子,那就是进步了不是么?


来猛犸市集,关注他们公众号


各种艺术形式一旦固化成型就已经死了,非遗基本都是属于这个范畴,本身没有什么活力,所以需要体外输血要靠各种补贴补助,所谓的可持续其实就是想办法拿到各种补贴,好在现在国家有钱,县市省国家都有各种补贴,只要是原汁原味的不愁拿不到。

如果想可持续,只有一条路:创新。比如样板戏对于京剧,但是创新之路很难走,各类靠这个吃饭的专家就会反对,因为你把固有的模式打破了,因此有可能就拿不到补贴了,可以说费力不讨好,你可以上网查一下,昆曲王子张军前段时间搞了一场创新性很强的演出,结果受到众多专家的非议,难。


毫无疑问,非遗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且角色很重要,可持续发展指发展既满足当代,又不以损害后代子孙的需要为前提。今天人类所做的事情恰恰是断了后代子孙的生存为代价的,是不可持续的。

非遗是代代传承的集体文化,传统医药、传统饮食技巧艺、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生产习俗等非遗都有助于身体健康、生活品质以环境保护。举例子,传统中医药你了解吧,青蒿素的发现不必提。说一下安宫牛黄丸,这个药国人不知用了多少代了,对一些急病有著奇效。这个药丸的制作工艺异常繁杂,其中一味药需要一片叶子一片叶子的去梗枝处理,多费人工时间?同时对药材原料要求非常高,如果不进行干预性保护,在当代西医治疗普及以及市场逐利环境和自然环境污染的影响下,药材品质及制作工艺都会降低水准,以利润最大化,结果 ?想而知,我们的后代极有可能不会做这个和使用这个药了,

说到这里,有人说,消失就消失吧,不是还有西医吗?事实并非如此,请再细想。


小透明:本身就是做传统文化教育(政府支持的)所以对此类问题深度思考过。

首先「非遗」如果可持续化操作就不是非遗了。正是因为盈利点低,付出高回报低没有人愿意学习所以才容易失传(某些说卖文创作品赚钱的不算,这仍然处于少部分人掌握非遗技艺)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很大,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是没有这个能力完成的,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才有机会完成。在号召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只要抓住非遗的痛点或者热点机会。非遗的传承创新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首先让自己真正热爱所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