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闯部的军纪在明末各方武装(包括明,清,农民军各部)中都算是好的,虽然前期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没有成型的政府架构,但如果不是以成王败寇的标准来衡量,就不应该以流寇视之——即便不称之为义军,中性一点的称呼也应该是流民武装。非要说流寇的话,说张献忠都比说李闯合适

后期(崇祯十五年冬以后)李闯不仅建立起了封建化的中枢机构,还分派官吏在地方上实施行政管理,就更不能算流寇(流民武装)了。只不过李闯建立政权的时间太短,发展又太快(崇祯十二年才咸鱼翻身,崇祯十四年之后才快速壮大),组织人员混杂(兼并吸收的农民军各部尚待改编,又接收了大量投降明军),等于是地基没夯实就仓促起高楼,这样的政权经不起什么挫折也是顺理成章的


要想了解明末农民大起义的过程,请去多看看顾诚老先生的《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李岩质疑》,这三本书说的比你在这网上知道的更好!而且李自成并不是流寇,要想知道答案请去顾诚老先生的书


不是。

李自成起义的过程中用了不少前明的官员,也开始了自己的人才选拔,但是大顺政权崛起太速,李自成又在九宫山被莫名其妙杀害,而李自成又没有改变"追赃助饷"的革命政策导致大批官员和地主投靠满洲,所以大顺在他死后很快就败亡了

在与明朝官军作战的时候李自成和张献忠运用运动战的方式打击敌人是正确的战争策略,而推翻明王朝的成果无疑证明了它的正确。


成王败寇,不管他以前是什么,只要败了,就是寇。所以不仅是李自成是寇,就连败亡的明也是寇。正如,你能说蒋不是寇吗?虽然他曾是中国的统治者。


肯定不是啊,流寇是蔑称,怎么能当真。起义者运动战就流寇,固守就土贼。大明如果不是弄得民不聊生,会有那么多人造反吗。


他不仅仅是流寇还是封建王朝掘墓人,这2个称呼矛盾么,不矛盾


谢谢大爷点我。

算半流寇吧,

和一般的流寇不一样,

但是也没有完成最终的转化就失败身死了。


李自成当然是流寇啊,咱们说一个货真价实的流寇,黄巢起义,黄巢携裹数十万起义军,从河南打到山东,从山东达到江浙,从江浙打到广东广西,杀光了广东十万穆斯林,再从广东打到湖北,又打到洛阳,最后打回长安,把中国转了一大圈,攻城,掠夺,破坏,杀人,唯一的功劳是杀光了广州数十万穆斯林,这就是货真价实的流寇,把整个东亚轮流抢劫一遍!

李自成一开始是流寇,后来转型了!从流寇转型!最后转型称帝了!可是他没有和朱元璋刘邦一样完全转型成功!进入北京后还是烧杀抢掠,还是流寇做派,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流寇的标准:1流动作战,即「流」 2到处攻城略地烧杀抢掠,即「寇」,而不是攻下一地就建立稳固的根据地,逐步扩大势力版图。你觉得李自成是不是?

说说女真,女真又不一样了,在早期皇太极也是多次犯边,最远抢劫抢到山东,可是八旗制度是有组织性,旗人是旗主的奴才所以抢劫的财物自然也是旗主的,所谓入八分公、不入八分公,入八分公就是可以参与分配抢劫财产的八个旗的王公,这种有组织性的抢劫绝对不是流寇,只会让整个组织越来越强大!!


是不是看你屁股坐在哪一边,坐在东林地主一边,李自成就是杀千刀的闯贼,坐在陕西河南饥民一边,他就是闯王


整体上算是流寇,谢谢!

这里有一个划分节点需要注意,

那便是:大顺政权的建立

稍微乱哄哄的建立了一个政权的框架,有了一套简易的权利运作的机制。

但制度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制度本身,而更取决于执行制度的人。

所以「大顺前」和「大顺后」并没什么质变

李自成和李自成的部队明显还完整保留著流寇作风,一个事实就是:占据北京灭亡明朝之后,李自成在北京城里忙著干啥呢?忙享乐、忙犒赏、忙分封…并放任饥肠辘辘的大顺「士兵」在城里一家一户的大肆劫掠屠杀一番。

对此我们不妨比对一下两段相似的历史:

①汉初刘邦进咸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②明初徐达进北京,「……(蒙古俘虏)等不降,斩之,其余不戮一人。封府库,籍图书宝物,令指挥张胜以兵千人守宫殿门,使宦者护视诸宫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选自《明史·徐达传》

我这里并不是要像一个圣母婊的一样「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大声呼吁「暴行之下」的人心得失问题。而是从「流寇团体」向「王朝政权」过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权力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同时也是暴力从无序到有组织有规划的过程。而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根本就是一种逆政权化,让有序变得无序。又退化为了「大型流寇集团」。然后呢,率领一群流寇在山海关被清-吴三桂联军胖揍了,

才意识到:

哦,我推翻了旧秩序就应该建立新秩序啊?这时候才想起来要称帝了,要为政权谋求合法性了,要中央集权了……真是黄花菜都烂了。

李自成的失败和陈胜吴广是一个道理:

懂得利用群众的暴力,却驾驭不住这种暴力~

最终转型失败,GG!


个人一点薄见

分不同时期

李自成整个农民军经历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

1、闯将 小流寇

2、闯王(商洛山前) 大流寇

3、大顺政权(出商洛山-攻克北京) 迈向正规

4、大顺政权(一片石之败-九宫山) 转流动作战

1、闯将

李自成先投王左挂,再投张存孟,后来张存孟战败投降才率部投了高迎祥,成了闯将。(自成乃与兄子过往从迎祥,与献忠等合,号闯将,未有名。)。李自成为闯将期间,《明史》主要写了有两件事,车箱峡诈降、荥阳大会「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战略,这两件事带有很浓的流寇作风。

车箱峡诈降,李自成由此成名。《明史》:「自成用君恩计,贿奇瑜左右,诈降。奇瑜意轻贼,许之,檄诸将按兵毋杀,所过州县为具糗传送。贼甫渡栈,即大噪,尽屠所过七州县。」

荥阳大会「自成进曰:「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钝听之天。」这个战略带有很大的流寇作风,但是站在农民军的角度来说,是个很合适的战略,毕竟农民军优势在于数量,而且后勤基本靠抢掠,真聚成一团,官军四面合围,农民军没有了补给,就有可能被一锅端。

张献忠攻陷凤阳后,农民军就飘了,李自成都有点飘。「贼乃大书帜曰古元真龙皇帝,合乐大饮。自成从献忠求皇陵监小阉善鼓吹者,献忠不与。自成怒,偕迎祥西趋归德······」这仗才打成啥样,就想著享乐了。

可以说在做闯将期间,李自成处于一个慢慢向上爬的阶段,从默默无名到有些名气,他是无法把控农民军的主要方向的。农民军这个时候就是流寇作战思维,打到哪里抢到哪里,至于建立根据地、收拢民心,那是基本没想过,也办不到的。这时候的李自成算是一股小的流寇势力,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

2、闯王(商洛山前)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又与蝎子块、过天星等部合流,形成一股比较大的农民军势力,继续流动作战。「是月,犯阶、徽。未几,出、陇,犯凤翔,渡渭河。」「十年,犯泾阳、三原。蝎子块、过天星俱来会。传庭督变蛟连战七日,皆克,蝎子块降。自成与过天星奔秦州。入蜀,陷宁羌,破七盘关,陷广元,总兵官侯良柱战死,遂连陷昭化、剑州、梓潼、江油、黎雅、青川等州县。」「进攻成都,七日不克」「十一年春,官军败贼梓潼,自成奔白水,食尽。承畴、传庭合击于潼关原,大破之。自成尽亡其卒,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窜伏商、洛山中。」

这也是敌我强弱决定的,农民军当时还是比较势弱的,这种流寇式的作战,方便攻其不备。这个时候的李自成是看不出有正规化的趋势,只能算是一股大流寇,李自成18骑逃入商洛山后,张献忠也降了。李自成也不敢乱来,处于一个蛰伏的状态,如果明朝就此稳固,李自成很可能变成一个山大王。

3、大顺政权(出商洛山-攻克北京)

这个阶段,李自成从流寇开始慢慢向正规政权转化,刚出商洛山时,李自成还是流寇思维,一直到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的加入,外加明朝在满清跟农民军的内外打击下,越来越弱,李自成的思路有了重大转变。

「金星又荐卜者宋献策,长三尺余,上谶记云:「十八子,主神器。」自成大悦。岩因说曰:「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从之,屠戮为减。又散所掠财物振饥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杂呼曰:「李公子活我。」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

1、以「谶言」来说明李自成称帝是有天意的,提振李自成跟农民军的士气。

2、减少杀戮、赈济灾民来收拢民心,转变民众对他们的态度,与明军形成鲜明对比,从原来的流寇转变为义军。

3、提出了一个不咋样但很有诱惑力的政治纲领来吸引民众,即「均田免粮」。

此后李自成也在按照这几个思路去做,比如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后「自成发王邸金振饥民」,在襄阳招募流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等。

但是李自成在这个阶段还是带有很强的流寇习性。「自成劓刖诸生百九十人」、「归德、睢州、宁陵、太康数十郡县,悉残毁。」、「攻城,迎降者不杀,守一日杀十之三,二日杀十之七,三日屠之」、「自成在中州,所略城辄焚毁之」。一直到「及渡汉江,谋以荆、襄为根本,改襄阳曰襄京,修襄王宫殿居之。改禹州曰均平府,承天府曰扬武州,他府县多所更易。」这时候李自成称「新顺王」,创官爵名号,又在各地派了官员治理,收纳流民屯田。又在顾君恩的建议下,制定了夺取天下的战略「关中,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业。然后旁略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庶几进战退守,万全无失。」这时候已经开始走向正规化。

杀死孙传庭后,李自成攻陷陕西,称王西安,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又增设六政府尚书、复五等爵,大封功臣,定军制,下令「有一马儳行列者斩之,马腾入田苗者斩之」。一派新朝气象,其后攻山西、昌平,破北京,崇祯自缢,明朝灭亡。

李自成这一阶段的转变,一是李岩等人的加入,农民军有了明确的政治纲领跟目标:二也是局势已变,明军在满清跟农民军的内外打击下,越来越势弱。所以李自成才敢在荆襄建立根据地,继而在西安建立大顺。李自成所部也开始从流寇走向义军再走向正规政权,不过毕竟时间短,很多流寇习性改不了,比如进了北京对满朝文武拷打索要钱财,又纵容底下的士兵淫掠民众。

4、大顺政权(一片石之败-九宫山) 转流动作战

一片石战败后,对李自成的打击是比较大的,李自成直接放弃北京逃往西安。「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而且疑心大起,性情反复无常,「金星阴告自成曰:「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河南,岩故乡,假以大兵,必不可制。十八子之谶,得非岩乎?」因谮其欲反。自成令金星与岩饮,杀之······。」「伪尚书张第元、耿始然皆以小忤死。制铜镆,官吏坐赇,即镆斩。民盗一鸡者死。西人大惧。」民心尽失,又加上一连串的战败,清兵攻破潼关后,李自成放弃西安,大顺政权从正规化开始重新转向流动作战,一路被清军追击,最后死在九宫山。


先说结论,就是流寇,农民起义开始时都是流寇,有一部分厉害的人物懂得把这群战斗力强悍的流寇加上规矩,这群流寇就可以变成正规部队,比如朱元璋。一直到攻陷北京城,李自成部队都没有完成这个转变,攻下北京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李自成根本无法控制这帮人。与之对应的后金就厉害多了,一样到处烧杀抢掠,只要皇太极下令,手下的士兵马上就能停止抢劫,而且抢的东西可以上交,这个规矩对战争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抢劫归公,士兵依然有战斗力,抢劫归个人,抢完东西满载而归的士兵就不在想打仗,战斗力就会下降。专业点说,财政权,人事任免权都没法控制的领导,拿什么控制手下的人?信仰吗


是啊,是流寇,也是农民起义领袖。

寇或者领袖的是语境,意识形态;无根据地的流动作战确实是他大部分时间的做法。

知道上有个问题叫「李自成为什么不建立根据地?」,李自成为什么没走朱元璋的道路?为什么要流动作战?

首先是李自成自己思想境界不高,」没有先进的意识形态「(狗头)---张角有太平要术,洪秀全有劝世真经,李自成没有,他不会用宗教武器,不能在和平的时候积累力量;所以他开始造反的时候很弱小,不比那两位一动手就有几万几十万的信徒,为了信仰前仆后继。

李自成他们是饥荒造成的流民转职,流寇。和人家信徒比起来差很多,第一没有统一领导,流民进山西20万,有三十六营,平均下来一营也就六千不到。李自成还够不上营级领导,是营领导高迎祥的下属,估计也就几百到一千人吧。

流民的战斗力是低的可怜啊,比平常的农民还差点;三大因素,第一流民没受过军事训练,从底层到高层都是,李自成是」驿卒「,通讯兵能有什么军事素养?第二流民物质基础差,个个面黄肌瘦,破衣烂衫,这是不如平常农民的地方。也没有兵器盔甲的配置。第三流民战斗心理素质也不行,刚转成寇的,他心里边还是自认为是良民,流民的原因大多是天灾,天灾今年有明年或许没有,流寇一开始还有侥幸心理,幻想著明年风调雨顺我就可以回家种地了,所以不肯拚命;而且他平时也没见过打仗,别说肢体乱飞了,刀光剑影都能眼晕。

因为这三大因素,初期的流寇那战斗力很低,也就是正规军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看看史书记录,几千人破农民十万加的记录比比皆是。高迎祥一开始那万把人,推算一下也就相当于正规军几百人。

因为战力太弱,因此他们不能守城:吃著上万人的粮食,提供几百人的战斗力,正规军几千人战力十倍于你;就算不硬攻,耗军粮流民也耗不动人家。

所以流寇要想生存下去,就不能守城,得流动作战。避开正规军的主力,去打那些防御薄弱的地方,初期是县城和村镇,然后是府城(知府治地),后期打省城。

明朝末年有百万加军队,差不多一个府几千人,我估算分配到一个县的也就几百人;而且县里的兵实力也应该弱一些;初期流寇如果有五万人,估算为一千人的战斗力;依靠吃饭救命的那股拚命劲,打疏于防备的县城还是可以的;如果有个二十万人,那就四千人,就可以考虑攻打府级市。

至于没城墙没官兵的村镇,随便过去几千人就可以开干,抢光+烧光,两光政策,第三光看情况。

流寇的纪律当然是很差,抢烧村镇是流寇生存发展的手段:必须抢,流寇都是出来逃荒然后转行的,县城不一定能打下来,不抢村镇自己就饿死了;抢完了再烧什么意思?这是制造流寇/流民;我抢完你的粮食,再烧光你的房子,你还能干啥?跟我一块当流寇吧!这样流寇的队伍就滚雪球一样壮大了。

正规军打早期的流寇是手到擒来,曹文诏手下挂了多少有名的?王嘉胤点灯子一条龙李老柴扫地王;结果流寇越剿越多,崇祯三年七八万人入山西,崇祯四年二十多万了;人家滚雪球滚的比剿的快。这里边还有一批下岗邮递员和子弟兵。

二十万流寇,掺合点下岗兵,几个月的战斗经验,这战斗力就折合正规军得上万了。到崇祯五年,流寇打州县就很频繁了,只好从宣大那边调动防蒙古的军队,但数量也不多。

这时候明朝还没明白过来流寇厉害在」流「上;还按打坐地贼的方式打,曹文诏从陕西到山西,每战必胜,但没卵用。流寇从山西跑河北去了,又从河北下河南,越过黄河去湖北,还有跑四川去的,原来是一个省的流寇,现在四个省都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明朝正规军的效率低下,除了军队本身的问题外,以文统武的体制也要负责;前线武将的自主权力太小,经常贻误战机;还有崇祯这个经常远程拔网线(解职)的;

明朝政府认识到一些问题,设置了五省联合剿匪;陈奇瑜主持,一度把李自成堵在秦岭,但陈奇瑜中了诈降计,不肯剿杀,李自成冲出秦岭包围,往西打到甘肃,又往东返回河南。

其他各家流寇也在发展,在那个存疑的荥阳大会上,十三家流寇分头行动,张献忠烧了凤阳皇陵;

此后几年里,李自成往西北打到老家米脂,往东到滁州,往南到过成都,东窜西走,略无停歇,他和官军都疲于奔命。

这几年李自成的攻城野战技术均不到家,往西打不过洪承畴,往东打不过卢象升,打不下大城市;蜀道挡不住他,他通过了万夫莫开的剑阁;但本应更容易的秦岭却几次让他遇险。

在凤阳烧讨后李自成似乎和其他流寇闹翻了,十三家都出潼关去了,只剩他还孤独地坚持在关西战斗。在熊文灿招抚十三家之后,李自成已成孤家寡人,隐藏在秦岭不敢露面。这是他事业的最低谷。

熊文灿的招抚只是暂时成功,第二年张献忠等十三家又集体造反,李自成也从山中杀出,连续攻占三座县城,这是崇祯十三年十二月。

崇祯十三年,北方六省大旱加蝗灾,颗粒无收;年底发生大饥荒,百姓的境况是:不去吃人,就被人吃,不去杀人,就被人杀;流寇的黄金时代到来。

据说这时候牛金星李岩也加入了队伍,具体细节不知。从这时候起,李自成否极泰来。

他先用三天时间攻下了洛阳城,治好了大城市疑难症;罗汝才贺人龙来投,让他坐上了流寇头一把交椅;袁时中等河南土贼先后加入,控制了一省之地;

十五年攻陷开封,拥兵数十万的李自成,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但按照前面的折算,这数十万兵,折算成正规军估计也就是一折,五万。剩下四十万应该是做运输和屯田工作,否则以一个残破的河南,无法供应五十万脱产军队。

李自成并没有做好流寇到根据地的转变,他在河南破城无数却不修补,无法依城坚守。阿济格的奇袭让他两头难顾。

习惯了流动的人,怎么也坐不习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