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闖部的軍紀在明末各方武裝(包括明,清,農民軍各部)中都算是好的,雖然前期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沒有成型的政府架構,但如果不是以成王敗寇的標準來衡量,就不應該以流寇視之——即便不稱之為義軍,中性一點的稱呼也應該是流民武裝。非要說流寇的話,說張獻忠都比說李闖合適

後期(崇禎十五年冬以後)李闖不僅建立起了封建化的中樞機構,還分派官吏在地方上實施行政管理,就更不能算流寇(流民武裝)了。只不過李闖建立政權的時間太短,發展又太快(崇禎十二年才鹹魚翻身,崇禎十四年之後才快速壯大),組織人員混雜(兼併吸收的農民軍各部尚待改編,又接收了大量投降明軍),等於是地基沒夯實就倉促起高樓,這樣的政權經不起什麼挫折也是順理成章的


要想了解明末農民大起義的過程,請去多看看顧誠老先生的《明末農民戰爭史》《南明史》《李巖質疑》,這三本書說的比你在這網上知道的更好!而且李自成並不是流寇,要想知道答案請去顧誠老先生的書


不是。

李自成起義的過程中用了不少前明的官員,也開始了自己的人才選拔,但是大順政權崛起太速,李自成又在九宮山被莫名其妙殺害,而李自成又沒有改變"追贓助餉"的革命政策導致大批官員和地主投靠滿洲,所以大順在他死後很快就敗亡了

在與明朝官軍作戰的時候李自成和張獻忠運用運動戰的方式打擊敵人是正確的戰爭策略,而推翻明王朝的成果無疑證明瞭它的正確。


成王敗寇,不管他以前是什麼,只要敗了,就是寇。所以不僅是李自成是寇,就連敗亡的明也是寇。正如,你能說蔣不是寇嗎?雖然他曾是中國的統治者。


肯定不是啊,流寇是蔑稱,怎麼能當真。起義者運動戰就流寇,固守就土賊。大明如果不是弄得民不聊生,會有那麼多人造反嗎。


他不僅僅是流寇還是封建王朝掘墓人,這2個稱呼矛盾麼,不矛盾


謝謝大爺點我。

算半流寇吧,

和一般的流寇不一樣,

但是也沒有完成最終的轉化就失敗身死了。


李自成當然是流寇啊,咱們說一個貨真價實的流寇,黃巢起義,黃巢攜裹數十萬起義軍,從河南打到山東,從山東達到江浙,從江浙打到廣東廣西,殺光了廣東十萬穆斯林,再從廣東打到湖北,又打到洛陽,最後打回長安,把中國轉了一大圈,攻城,掠奪,破壞,殺人,唯一的功勞是殺光了廣州數十萬穆斯林,這就是貨真價實的流寇,把整個東亞輪流搶劫一遍!

李自成一開始是流寇,後來轉型了!從流寇轉型!最後轉型稱帝了!可是他沒有和朱元璋劉邦一樣完全轉型成功!進入北京後還是燒殺搶掠,還是流寇做派,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流寇的標準:1流動作戰,即「流」 2到處攻城略地燒殺搶掠,即「寇」,而不是攻下一地就建立穩固的根據地,逐步擴大勢力版圖。你覺得李自成是不是?

說說女真,女真又不一樣了,在早期皇太極也是多次犯邊,最遠搶劫搶到山東,可是八旗制度是有組織性,旗人是旗主的奴才所以搶劫的財物自然也是旗主的,所謂入八分公、不入八分公,入八分公就是可以參與分配搶劫財產的八個旗的王公,這種有組織性的搶劫絕對不是流寇,只會讓整個組織越來越強大!!


是不是看你屁股坐在哪一邊,坐在東林地主一邊,李自成就是殺千刀的闖賊,坐在陝西河南饑民一邊,他就是闖王


整體上算是流寇,謝謝!

這裡有一個劃分節點需要注意,

那便是:大順政權的建立

稍微亂鬨哄的建立了一個政權的框架,有了一套簡易的權利運作的機制。

但制度的成效往往不取決於制度本身,而更取決於執行制度的人。

所以「大順前」和「大順後」並沒什麼質變

李自成和李自成的部隊明顯還完整保留著流寇作風,一個事實就是:佔據北京滅亡明朝之後,李自成在北京城裡忙著幹啥呢?忙享樂、忙犒賞、忙分封…並放任飢腸轆轆的大順「士兵」在城裡一家一戶的大肆劫掠屠殺一番。

對此我們不妨比對一下兩段相似的歷史:

①漢初劉邦進鹹陽,「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②明初徐達進北京,「……(蒙古俘虜)等不降,斬之,其餘不戮一人。封府庫,籍圖書寶物,令指揮張勝以兵千人守宮殿門,使宦者護視諸宮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選自《明史·徐達傳》

我這裡並不是要像一個聖母婊的一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大聲呼籲「暴行之下」的人心得失問題。而是從「流寇團體」向「王朝政權」過度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權力從分散到集中的過程,同時也是暴力從無序到有組織有規劃的過程。而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為根本就是一種逆政權化,讓有序變得無序。又退化為了「大型流寇集團」。然後呢,率領一羣流寇在山海關被清-吳三桂聯軍胖揍了,

才意識到:

哦,我推翻了舊秩序就應該建立新秩序啊?這時候纔想起來要稱帝了,要為政權謀求合法性了,要中央集權了……真是黃花菜都爛了。

李自成的失敗和陳勝吳廣是一個道理:

懂得利用羣眾的暴力,卻駕馭不住這種暴力~

最終轉型失敗,GG!


個人一點薄見

分不同時期

李自成整個農民軍經歷大致可分成四個階段

1、闖將 小流寇

2、闖王(商洛山前) 大流寇

3、大順政權(出商洛山-攻克北京) 邁向正規

4、大順政權(一片石之敗-九宮山) 轉流動作戰

1、闖將

李自成先投王左掛,再投張存孟,後來張存孟戰敗投降才率部投了高迎祥,成了闖將。(自成乃與兄子過往從迎祥,與獻忠等合,號闖將,未有名。)。李自成為闖將期間,《明史》主要寫了有兩件事,車箱峽詐降、滎陽大會「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戰略,這兩件事帶有很濃的流寇作風。

車箱峽詐降,李自成由此成名。《明史》:「自成用君恩計,賄奇瑜左右,詐降。奇瑜意輕賊,許之,檄諸將按兵毋殺,所過州縣為具糗傳送。賊甫渡棧,即大噪,盡屠所過七州縣。」

滎陽大會「自成進曰:「一夫猶奮,況十萬眾乎!官兵無能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鈍聽之天。」這個戰略帶有很大的流寇作風,但是站在農民軍的角度來說,是個很合適的戰略,畢竟農民軍優勢在於數量,而且後勤基本靠搶掠,真聚成一團,官軍四面合圍,農民軍沒有了補給,就有可能被一鍋端。

張獻忠攻陷鳳陽後,農民軍就飄了,李自成都有點飄。「賊乃大書幟曰古元真龍皇帝,合樂大飲。自成從獻忠求皇陵監小閹善鼓吹者,獻忠不與。自成怒,偕迎祥西趨歸德······」這仗纔打成啥樣,就想著享樂了。

可以說在做闖將期間,李自成處於一個慢慢向上爬的階段,從默默無名到有些名氣,他是無法把控農民軍的主要方向的。農民軍這個時候就是流寇作戰思維,打到哪裡搶到哪裡,至於建立根據地、收攏民心,那是基本沒想過,也辦不到的。這時候的李自成算是一股小的流寇勢力,也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

2、闖王(商洛山前)

高迎祥死後,李自成被推舉為闖王,又與蠍子塊、過天星等部合流,形成一股比較大的農民軍勢力,繼續流動作戰。「是月,犯階、徽。未幾,出、隴,犯鳳翔,渡渭河。」「十年,犯涇陽、三原。蠍子塊、過天星俱來會。傳庭督變蛟連戰七日,皆克,蠍子塊降。自成與過天星奔秦州。入蜀,陷寧羌,破七盤關,陷廣元,總兵官侯良柱戰死,遂連陷昭化、劍州、梓潼、江油、黎雅、青川等州縣。」「進攻成都,七日不克」「十一年春,官軍敗賊梓潼,自成奔白水,食盡。承疇、傳庭合擊於潼關原,大破之。自成盡亡其卒,獨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潰圍,竄伏商、洛山中。」

這也是敵我強弱決定的,農民軍當時還是比較勢弱的,這種流寇式的作戰,方便攻其不備。這個時候的李自成是看不出有正規化的趨勢,只能算是一股大流寇,李自成18騎逃入商洛山後,張獻忠也降了。李自成也不敢亂來,處於一個蟄伏的狀態,如果明朝就此穩固,李自成很可能變成一個山大王。

3、大順政權(出商洛山-攻克北京)

這個階段,李自成從流寇開始慢慢向正規政權轉化,剛出商洛山時,李自成還是流寇思維,一直到李巖、牛金星、宋獻策等人的加入,外加明朝在滿清跟農民軍的內外打擊下,越來越弱,李自成的思路有了重大轉變。

「金星又薦卜者宋獻策,長三尺餘,上讖記雲:「十八子,主神器。」自成大悅。巖因說曰:「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自成從之,屠戮為減。又散所掠財物振饑民,民受餉者,不辨巖、自成也,雜呼曰:「李公子活我。」巖復造謠詞曰:「迎闖王,不納糧。」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眾。」

1、以「讖言」來說明李自成稱帝是有天意的,提振李自成跟農民軍的士氣。

2、減少殺戮、賑濟災民來收攏民心,轉變民眾對他們的態度,與明軍形成鮮明對比,從原來的流寇轉變為義軍。

3、提出了一個不咋樣但很有誘惑力的政治綱領來吸引民眾,即「均田免糧」。

此後李自成也在按照這幾個思路去做,比如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陽後「自成發王邸金振饑民」,在襄陽招募流民「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等。

但是李自成在這個階段還是帶有很強的流寇習性。「自成劓刖諸生百九十人」、「歸德、睢州、寧陵、太康數十郡縣,悉殘毀。」、「攻城,迎降者不殺,守一日殺十之三,二日殺十之七,三日屠之」、「自成在中州,所略城輒焚毀之」。一直到「及渡漢江,謀以荊、襄為根本,改襄陽曰襄京,修襄王宮殿居之。改禹州曰均平府,承天府曰揚武州,他府縣多所更易。」這時候李自成稱「新順王」,創官爵名號,又在各地派了官員治理,收納流民屯田。又在顧君恩的建議下,制定了奪取天下的戰略「關中,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業。然後旁略三邊,資其兵力,攻取山西,後向京師,庶幾進戰退守,萬全無失。」這時候已經開始走向正規化。

殺死孫傳庭後,李自成攻陷陝西,稱王西安,國號大順,改元永昌,又增設六政府尚書、復五等爵,大封功臣,定軍制,下令「有一馬儳行列者斬之,馬騰入田苗者斬之」。一派新朝氣象,其後攻山西、昌平,破北京,崇禎自縊,明朝滅亡。

李自成這一階段的轉變,一是李巖等人的加入,農民軍有了明確的政治綱領跟目標:二也是局勢已變,明軍在滿清跟農民軍的內外打擊下,越來越勢弱。所以李自成纔敢在荊襄建立根據地,繼而在西安建立大順。李自成所部也開始從流寇走向義軍再走向正規政權,不過畢竟時間短,很多流寇習性改不了,比如進了北京對滿朝文武拷打索要錢財,又縱容底下的士兵淫掠民眾。

4、大順政權(一片石之敗-九宮山) 轉流動作戰

一片石戰敗後,對李自成的打擊是比較大的,李自成直接放棄北京逃往西安。「自成至,悉鎔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而且疑心大起,性情反覆無常,「金星陰告自成曰:「巖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河南,巖故鄉,假以大兵,必不可制。十八子之讖,得非巖乎?」因譖其欲反。自成令金星與巖飲,殺之······。」「偽尚書張第元、耿始然皆以小忤死。制銅鏌,官吏坐賕,即鏌斬。民盜一雞者死。西人大懼。」民心盡失,又加上一連串的戰敗,清兵攻破潼關後,李自成放棄西安,大順政權從正規化開始重新轉向流動作戰,一路被清軍追擊,最後死在九宮山。


先說結論,就是流寇,農民起義開始時都是流寇,有一部分厲害的人物懂得把這羣戰鬥力強悍的流寇加上規矩,這羣流寇就可以變成正規部隊,比如朱元璋。一直到攻陷北京城,李自成部隊都沒有完成這個轉變,攻下北京城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李自成根本無法控制這幫人。與之對應的後金就厲害多了,一樣到處燒殺搶掠,只要皇太極下令,手下的士兵馬上就能停止搶劫,而且搶的東西可以上交,這個規矩對戰爭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搶劫歸公,士兵依然有戰鬥力,搶劫歸個人,搶完東西滿載而歸的士兵就不在想打仗,戰鬥力就會下降。專業點說,財政權,人事任免權都沒法控制的領導,拿什麼控制手下的人?信仰嗎


是啊,是流寇,也是農民起義領袖。

寇或者領袖的是語境,意識形態;無根據地的流動作戰確實是他大部分時間的做法。

知道上有個問題叫「李自成為什麼不建立根據地?」,李自成為什麼沒走朱元璋的道路?為什麼要流動作戰?

首先是李自成自己思想境界不高,」沒有先進的意識形態「(狗頭)---張角有太平要術,洪秀全有勸世真經,李自成沒有,他不會用宗教武器,不能在和平的時候積累力量;所以他開始造反的時候很弱小,不比那兩位一動手就有幾萬幾十萬的信徒,為了信仰前僕後繼。

李自成他們是饑荒造成的流民轉職,流寇。和人家信徒比起來差很多,第一沒有統一領導,流民進山西20萬,有三十六營,平均下來一營也就六千不到。李自成還夠不上營級領導,是營領導高迎祥的下屬,估計也就幾百到一千人吧。

流民的戰鬥力是低的可憐啊,比平常的農民還差點;三大因素,第一流民沒受過軍事訓練,從底層到高層都是,李自成是」驛卒「,通訊兵能有什麼軍事素養?第二流民物質基礎差,個個面黃肌瘦,破衣爛衫,這是不如平常農民的地方。也沒有兵器盔甲的配置。第三流民戰鬥心理素質也不行,剛轉成寇的,他心裡邊還是自認為是良民,流民的原因大多是天災,天災今年有明年或許沒有,流寇一開始還有僥倖心理,幻想著明年風調雨順我就可以回家種地了,所以不肯拚命;而且他平時也沒見過打仗,別說肢體亂飛了,刀光劍影都能眼暈。

因為這三大因素,初期的流寇那戰鬥力很低,也就是正規軍的幾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看看史書記錄,幾千人破農民十萬加的記錄比比皆是。高迎祥一開始那萬把人,推算一下也就相當於正規軍幾百人。

因為戰力太弱,因此他們不能守城:喫著上萬人的糧食,提供幾百人的戰鬥力,正規軍幾千人戰力十倍於你;就算不硬攻,耗軍糧流民也耗不動人家。

所以流寇要想生存下去,就不能守城,得流動作戰。避開正規軍的主力,去打那些防禦薄弱的地方,初期是縣城和村鎮,然後是府城(知府治地),後期打省城。

明朝末年有百萬加軍隊,差不多一個府幾千人,我估算分配到一個縣的也就幾百人;而且縣裡的兵實力也應該弱一些;初期流寇如果有五萬人,估算為一千人的戰鬥力;依靠喫飯救命的那股拚命勁,打疏於防備的縣城還是可以的;如果有個二十萬人,那就四千人,就可以考慮攻打府級市。

至於沒城牆沒官兵的村鎮,隨便過去幾千人就可以開幹,搶光+燒光,兩光政策,第三光看情況。

流寇的紀律當然是很差,搶燒村鎮是流寇生存發展的手段:必須搶,流寇都是出來逃荒然後轉行的,縣城不一定能打下來,不搶村鎮自己就餓死了;搶完了再燒什麼意思?這是製造流寇/流民;我搶完你的糧食,再燒光你的房子,你還能幹啥?跟我一塊當流寇吧!這樣流寇的隊伍就滾雪球一樣壯大了。

正規軍打早期的流寇是手到擒來,曹文詔手下掛了多少有名的?王嘉胤點燈子一條龍李老柴掃地王;結果流寇越剿越多,崇禎三年七八萬人入山西,崇禎四年二十多萬了;人家滾雪球滾的比剿的快。這裡邊還有一批下崗郵遞員和子弟兵。

二十萬流寇,摻合點下崗兵,幾個月的戰鬥經驗,這戰鬥力就摺合正規軍得上萬了。到崇禎五年,流寇打州縣就很頻繁了,只好從宣大那邊調動防蒙古的軍隊,但數量也不多。

這時候明朝還沒明白過來流寇厲害在」流「上;還按打坐地賊的方式打,曹文詔從陝西到山西,每戰必勝,但沒卵用。流寇從山西跑河北去了,又從河北下河南,越過黃河去湖北,還有跑四川去的,原來是一個省的流寇,現在四個省都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明朝正規軍的效率低下,除了軍隊本身的問題外,以文統武的體制也要負責;前線武將的自主權力太小,經常貽誤戰機;還有崇禎這個經常遠程拔網線(解職)的;

明朝政府認識到一些問題,設置了五省聯合剿匪;陳奇瑜主持,一度把李自成堵在秦嶺,但陳奇瑜中了詐降計,不肯剿殺,李自成衝出秦嶺包圍,往西打到甘肅,又往東返回河南。

其他各家流寇也在發展,在那個存疑的滎陽大會上,十三家流寇分頭行動,張獻忠燒了鳳陽皇陵;

此後幾年裡,李自成往西北打到老家米脂,往東到滁州,往南到過成都,東竄西走,略無停歇,他和官軍都疲於奔命。

這幾年李自成的攻城野戰技術均不到家,往西打不過洪承疇,往東打不過盧象升,打不下大城市;蜀道擋不住他,他通過了萬夫莫開的劍閣;但本應更容易的秦嶺卻幾次讓他遇險。

在鳳陽燒討後李自成似乎和其他流寇鬧翻了,十三家都出潼關去了,只剩他還孤獨地堅持在關西戰鬥。在熊文燦招撫十三家之後,李自成已成孤家寡人,隱藏在秦嶺不敢露面。這是他事業的最低谷。

熊文燦的招撫只是暫時成功,第二年張獻忠等十三家又集體造反,李自成也從山中殺出,連續攻佔三座縣城,這是崇禎十三年十二月。

崇禎十三年,北方六省大旱加蝗災,顆粒無收;年底發生大饑荒,百姓的境況是:不去喫人,就被人喫,不去殺人,就被人殺;流寇的黃金時代到來。

據說這時候牛金星李巖也加入了隊伍,具體細節不知。從這時候起,李自成否極泰來。

他先用三天時間攻下了洛陽城,治好了大城市疑難症;羅汝才賀人龍來投,讓他坐上了流寇頭一把交椅;袁時中等河南土賊先後加入,控制了一省之地;

十五年攻陷開封,擁兵數十萬的李自成,終於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但按照前面的折算,這數十萬兵,折算成正規軍估計也就是一折,五萬。剩下四十萬應該是做運輸和屯田工作,否則以一個殘破的河南,無法供應五十萬脫產軍隊。

李自成並沒有做好流寇到根據地的轉變,他在河南破城無數卻不修補,無法依城堅守。阿濟格的奇襲讓他兩頭難顧。

習慣了流動的人,怎麼也坐不習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