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文明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上下数千年,

龙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国社会的方方面

是联系所有中国人和

海外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

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

一种凝聚和积淀。

有人说铜梁就有一位“龙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究竟是谁?

14岁时误打误撞

与“龙”结缘

2018年9月23日,在铜梁区文联办公室看到,原铜梁县川剧团龙舞一级编导,现年78岁黄老依旧精神矍铄。他也是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在家中,黄廷炎排行老大,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10岁时黄廷炎就弃学走入社会,自谋生路。最先,他揹着背篼去附近煤炭厂捡未燃烧透的炭花卖钱。

有一天,黄廷炎捡炭花归来,路过一茶馆,围观里面的狮子锣鼓队表演,结果剧团新来的锣手始终找不到节奏,人小胆大的黄廷炎好心从旁提醒,结果被剧团负责人发现,就让12岁的黄廷炎顶替进来,加入了这个民间茶馆剧团,打坐唱。

一个12岁的小孩居然可以加入剧团敲锣打鼓,还有模有样,一时成为安居镇上的大新闻,引来不少人围观。

但新鲜感没过多久,黄廷炎觉得还是要找一个正当职业谋生,于是离开剧团,去拜师学理发。1955年,一名发小到理发店告诉黄廷炎:铜梁县川剧团缺一个娃娃生,他要去报考,让黄廷炎陪他去。

于是,黄廷炎陪发小去考川剧团。没想到,到了现场发小怯场了。为了鼓励发小登台,黄廷炎在旁边用口技帮忙打拍子,结果黄廷炎准确的节拍吸引了考官的目光。最终,陪考的黄廷炎误打误撞考入了川剧团,14岁的他也成了铜梁县川剧团最小的团员。

▲黄廷炎授课培训现场

“玩龙”新花样

屡获金奖杯

十年文革,铜梁龙灯这一民间艺术被视为封建糟粕一度销声匿迹。1980年,全国进行文化普及,开始抢救民间文化,铜梁龙才从蛰伏中惊醒过来。1983年,铜梁龙在解放碑震动山城,1984年,铜梁扎制的35节大龙首次在北京国庆三十五周年盛典上亮相。

1986年大年三十,一年一度的龙灯会在铜梁县城开演,45岁的黄廷炎和师兄弟们站在铜梁川剧团门口看玩龙,当看着一条僵硬别扭的大蠕龙从门前摇摆而过时,黄廷炎说:“如果让我来指导玩龙,我一定会玩得和他们不一样。”

1988年9月,北京将举办首次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全国有18个地方的舞龙队参加,铜梁龙代表四川省参赛。因为国内外嘉宾要到场观看,铜梁县文化局就邀请了川剧团的三四位资深编导参加筹备会,希望重新设计舞龙动作,提高铜梁龙的艺术水平。

在会上,黄廷炎主动请缨,被确定为龙舞导演,负责50米长大蠕龙的舞龙动作编排和训练。

黄廷炎决定使用川剧团有一定舞台功底的年轻男演员来舞龙,举手投足更有舞台范和观赏性。第二步是如何对舞龙的动作进行创新。当时的民间舞龙只有“之字拐”“鸡渣步”等几种简单的套路,比较单调。黄廷炎说:“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舞龙舞出一种集体舞蹈的效果。”

根据讲故事的思路,黄廷炎抓住铜梁龙道具较长的特点,根据龙舞线条的艺术,设计出“龙出宫”“快游龙”“慢游龙”“单侧快舞”“螺丝扭”“霸王鞭”“舞天花”“叠宝塔”“大回宫”等二十余个固定套路。

经过2个月集训,依靠创新的舞蹈编排和混合了川剧特色的场景、音乐、体育、杂技,黄廷炎执导的《鱼跃龙门》《大龙舞》在全国18支龙舞队中独占鳌头,创纪录地捧回冠军奖杯。

▲“龙王”黄廷炎

▲精彩的舞龙现场

铜梁舞龙

成为国家舞龙技术标准

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在鼓浪屿召开竞技龙舞会议。黄廷炎编写的《龙舞基本动作分级规范》得到专家一致肯定,被确定为全国体育竞技龙舞规范,黄廷炎成了规则的制定者。

在这个规范中,黄廷炎将铜梁龙舞的砍、缠、钻、腾、挪、跳等套路借鉴过来,加以发挥,创新出了多人组合技巧,出现了“挂腰式”“悬背式”“撑伞式”“磨盘转”“绕身转”“金龙绞柱”等高难动作,各种舞式交替组合,千变万化,或激烈强劲,或细腻流畅,让人目不暇接。

1995年5月,全国首届舞龙大赛在北京颐和园举行,铜梁龙毫无争议地获得金奖;7月,国际龙狮大会在广州增城举行,代表中国参赛的铜梁龙又获冠军;随后的几年,只要有铜梁龙参加的舞龙比赛,冠军几乎就没有旁落过,铜梁龙由此享誉全国。

▲精彩的舞龙现场

史无前例

9条铜梁巨龙天安门广场表演

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铜梁龙更是史无前例出动了500多人的表演队伍,出动9条大龙,包了一列专列到北京,登上了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引来世界的关注。

作为那场铜梁龙舞的总导演,黄廷炎印象最为深刻:因为表演是在游行方队里进行,场地只有500米长,20米宽,演出时间只有8分多钟,而且要求完成时间的误差不能超过2秒,参演的却有9条巨龙,每条都是50米长,参演人数超过500人。

经过7个多月、58次修改,黄廷炎和团队终于设计出既能表现龙舞特色又符合现实条件的表演套路。“我们把九条龙呈两排展开,前面4条,后面5条,结果我们一进表演场地,那磅礴雄浑的气势,立即吸引了主席台和观众席上所有观众的目光,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黄廷炎自豪地说。

自此,铜梁龙舞登上了历史的巅峰。1999年,国家体育局宣布铜梁龙为“国家舞龙队”,2004年4月8日,国家文化部公布铜梁龙为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2006年1月,国务院公布铜梁龙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而对铜梁龙舞做出巨大贡献的黄廷炎,则在2008年3月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被文化部和人力资源部联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

▲铜梁“龙凤呈祥”在建国50周年首都国庆晚会上表演

写进课本走向世界

黄廷炎说,除了川剧表演和编导,自己把其它时间都用于传播和教学龙舞艺术。不仅女儿跟着自己学,国内的北京、上海、浙江和泰国都有人请他去教学。

在黄廷炎等一批老艺人的坚守下,近年来,铜梁龙舞艺术在海内外舞台大放异彩,先后参加了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庆典活动,还远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卡塔尔、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以及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今年黄廷炎78岁了,但是他仍然还在传授龙舞技艺,今年1月上旬他又在安居集中教授龙舞,他说只要还走得动,他就要一直教授下去。

为了促进铜梁龙舞的传承,铜梁区从2005年起将自编的龙舞及龙文化乡土教材发放到中小学校,从小给孩子普及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此外,还招商引资打造中国龙文化博览园,并计划推出31万字的龙舞题材小说和一部电视剧。

而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铜梁龙文化,更是带动了舞龙与扎龙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观光,每年的产值超过4000万元;铜梁区从事龙文化产业的公司就有11家,至少有200多位的扎龙技师活跃于铜梁区,1500余人靠铜梁龙舞维生。铜梁龙灯彩扎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和美、英、日、俄等10多个国家,不少精品还被国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铜梁舞龙在法国巴黎市政厅前为观众演出

▲铜梁舞龙出访土耳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