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周培公得到举荐信后,为何不拿出来,而是编成小曲唱?

说到科举制度,它就相当于是古代的公务员考试。隋炀帝杨广创立了科举制度,至此寒门子弟进入仕途就有了一条很好的通道。而到了后来,明朝时期采取了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逐渐的僵化。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在中国封建王朝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康熙王朝:周培公得到举荐信后,为何不拿出来,而是编成小曲唱?

科举取士在当时就是普通人改变自己命运的“钥匙”,一旦无法抓到它,那么他的命运也不会改变。不过笔者今天要为各位介绍的这个人物,他虽然在科举考试上失利了,但他同样受到了天子的重用,这个人就是周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周培公这个人十分的有才华。康熙皇帝的老师伍次友在民间遇到他,与他交谈之后觉得此人不凡,是个人才,能担大用。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伍次友想让周培公能到康熙的身边为他效力,于是,他就为周培公写了一封举荐信。

伍次友这个人不仅是康熙帝的民间老师,还是纳兰明珠的老相识。明珠是一个很会察言观色的人,所以只要周培公拿着伍次友的这封推荐信,明珠必然会为他安排职务。

康熙王朝:周培公得到举荐信后,为何不拿出来,而是编成小曲唱?

但是周培公这个人想法很独特,放着好好的阳关大道不走,偏偏要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你说他参加科举考试就好好参加啊,他有才华自然是不怕可他却不好好“考”。

为何要说他不好好考呢?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到后来已经变得很僵化了,有很多东西都被固定起来了。这个周培公却在自己答卷上直言康熙大帝的名讳,所以他得到的结果就是被打出去了。

按理说失去了科举这条路的周培公要想入仕,就只能拿出伍次友的举荐信了。但他仍然没有拿出来举荐信找明珠,为何如此呢?

康熙王朝:周培公得到举荐信后,为何不拿出来,而是编成小曲唱?

因为他深知纳兰明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考生李明山曾在大街上“偶遇”明珠,他孝敬给明珠很多银子,所以在没有参加考试之前,李明山就知道自己必然会榜上有名。事实也的却如此,发榜之后,李明山果然中榜了,二甲第一名。

由此可见,要想真的得到明珠的“青睐”,那必然是需要“钱财”来疏通的。可周培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穷人,他可没有多余的钱来孝敬给明珠。

所以即使他有明珠故交的举荐信,明珠也不会给他安排一个较好一点的职务。况且,谁知道明珠看见周培公的才华后会不会心生嫉妒,帮忙不成反而变相打压。所以,多方考虑后,他决定不拿举荐信直接找明珠。

康熙王朝:周培公得到举荐信后,为何不拿出来,而是编成小曲唱?

对于周培公来说,他要想得到好的仕途,那便是康熙皇帝自己见识到他的学识。但是他一个普通人又怎么会那么容易见到皇帝呢?所以,他只能等,等一个时机。

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卖豆腐脑的女孩,名为锁儿。锁儿过得十分凄苦,又有冤案在身,而他在喝了锁儿的豆腐脑后“没钱”付。于是就在伍次友的这封举荐信的背面将锁儿的遭遇给写上去,并且让锁儿把它给唱出来。

当时的人们很闲,看到这样的情况自然会围在一起看热闹,而这样的情况也必然会惊动顺天府的官员。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周培公为何要把这么珍贵的举荐信给做成小曲呢?他可真傻。

康熙王朝:周培公得到举荐信后,为何不拿出来,而是编成小曲唱?

不,他可一点都不傻。他这是将这份举荐信当做自己的“敲门砖”了。在当时,虽然普通人见到皇帝不容易,但我们的康熙皇帝可以一个会微服私访的男人啊。当他在民间游历的时候,必然会听到这件事,也会知道这纸上背后的举荐信。他的心中必然会对不拿举荐信“当回事”的人充满好奇。

所以,周培公最后遇到康熙皇帝,在交谈中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一点都不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诚然,这世上会有很多偶然发生的事情,但有些看似偶然的事情背后却是一种必然性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