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慈禧只是一个无知的老妇人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慈禧只是一个无知的老妇人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剧烈而痛苦的变革时期。一批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中国古老文化在列强坚船利炮面前的柔弱无力,而把眼光转向了西洋的先进文明。他们屡败屡战,用他们年轻的头颅和炽热的鲜血,祭写着改造中国的大旗。这样惨烈而悲壮的中国现实,无疑使庄士敦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慈禧只是一个无知的老妇人

在《紫禁城的黄昏》中,庄士敦把自己在华的经历放在近代中国的大背景中,从一个谙熟中国文化,继而又身为帝师的外国人的特殊视角,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大小事件,写下了真实的记录,字里行间浸透着他的审视和思考。作为一部宫廷生活亲历记,书中自然也不乏鲜为人知的轶闻掌故、皇室生活内幕。作者对紫禁城小朝廷的深闭固拒、内务府的贪渎愚昧、小皇帝的欧化与复辟梦、遗老重臣的孤忠与阴谋以及溥仪被迫出宫,出走天津与东北等等史实的本末枝节,也多有详尽描述。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慈禧只是一个无知的老妇人

这些记叙不仅具有相当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文字生动,夹议夹叙,读来颇有趣味。同时,读者将从书中看到,庄士敦刻画了慈禧、袁世凯、张作霖、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张勋以及许多王公贵族、军阀政客的众生相,也对孙中山、冯玉祥、陈独秀、章太炎、康有为、宋子文、胡适、顾维钧、罗振玉、王国维、郑孝胥、光绪、翁同龢、陈宝琛等许多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或有记述,或有褒贬。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慈禧只是一个无知的老妇人

也许令读者感到新鲜,或者说独特的,是作者对于慈禧的论述。在庄士敦笔下,慈禧只是一个无知的老妇人,她不可能对整个朝廷所犯下的一切错误负责,同样在她死后,也不应该将一切罪名都算在她名下。作为一个统治者,她既没有能够摆脱祖先留下来的腐朽传统的束缚,也没有能够将人民从耻辱的境地中拯救出来,但这并不是她一己之力所能办到的。她反对“戊戌变法”,并不是因为她就是落后阶级的代表,不希望中国富强,仅仅是因为她与光绪是站在对立的两面。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慈禧只是一个无知的老妇人

光绪的变法,固然是为了让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时也是为了掌握实权,改变受制于慈禧的状况。而这不但会威胁到慈禧的地位,甚至会危及她的生命。光绪请求袁世凯做的,不就是杀掉荣禄,软禁慈禧么?可以毫不夸张的预测,如果光绪成功,那么慈禧的日子,恐怕不会比日后光绪所遭受到的好到哪里去。

同样,在庄士敦的笔下,“小皇帝”溥仪也脱去了神秘的面纱。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十几岁的少年,有着当时普通的中国少年所拥有的优点,比如在诗画方面的一些才能,对于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时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性格中也有着致命的弱点,浮躁,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慈禧只是一个无知的老妇人

他也想复辟祖先的基业,可以容忍民国政府一次次违背清室“优待条件”,一再地拖欠优待费用,但当他看到自己祖先的陵寝——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坟墓被人炸开,尸骨被剁成碎片而扔得遍地都是,而曾经允诺对皇室陵寝永远奉祀及妥善保护的民国政府,对此却无只言片语的解释或安慰,这也最终成为他决定回满洲充任“傀儡”的导火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