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把一切有争议都去除掉了,取材非常谨慎,言简意赅,以致于每个人物的传记百十来个字就被总结完了。但是由于太过严谨,叙事太过简单,人物形象展现不足,没有多少可读性。

后来斐松之又对《三国志》进行了注解,裴松之同样比较严谨,但他没有像陈寿一样,把有争议的事情去掉,而是把他记录下来,让后人去评论。这个就比较好些,因为有争议的事情并不代表这件事未出现、未发生过,留给后人再去考证他。

然后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是一部小说,通篇七分实三分虚,对人物性格就进行非常鲜明的刻化,对历史事件进行大篇幅的叙说,同时还加入了个人的一些情感。所以演义里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让人能记住,历史事件还更加鲜明。

所以《三国志》是比《三国演义》更加真实,但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影响更深的是《三国演义》。


《三国志》属于正史,是由三国时期魏国史官陈寿所著,语言言简意赅,除了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外,没有一句废话,甚至简略到让读者无法想像当时的历史场景。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裴松志根据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又对《三国志》做了些注解,这样读起来,更有助于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所以,《三国志》注重的是历史价值,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以及裴松志的注解为题材写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属虚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增加小说的趣味性。所以,《三国演义》侧重于文学价值,适合于人们茶余饭后谈古论今、休闲娱乐,千万别那它当历史书来读。

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不论写什么历史文学名著,已演义出现的书籍,实乃虚构,夸大为素材。

然,如三国志而论,已纪实,历史为已据,而著。真人,真事为主。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本身就经历了三国晚期的历史,其父亲和老师都是蜀汉名人或名将,而且陈寿著史非常严谨,不靠谱或拿不准的资料都不采用,所以三国志是信史。三国演义是经历了1000多年的传说,特别是元朝时期的三国志评话的基础上改写的,三国志平话在市井之间流传,很多故事情节很夸张,罗贯中为了增加小说的魅力,采用了很多不实的传说或故事。所以三国志比三国演义可信的多,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三国演义是小说,只是大前提相同,三国志是正史,叙述都很客观,不像三国演义,怎么看都可以看到主角光环,不同的是不同时期的主角不同,三国志没有倾向性,不会为了谁特意写一笔,就像诸葛亮死了,三国志中只是提到他死了,但在三国演义里又是七星灯,又是魏延创入带来了阴风,死的时候才多少多少岁,多少多少功绩,但实际上呢,蜀国没他也就那个样了


《三国志》是正史,以纪传体记录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前四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料。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和元朝戏,再结合民间传说写成的一部小说,是文学作品。正史以真实历史写成,而小说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和思想创作,所以《三国志》更真实。


原因有二,其一,《三国志》是以历史史实记录的一本书,书写三国历史,作者是三国时期末期的陈寿,可以说是当时历史的见证者。而《三国演义》是距三国时期上千年之后的明朝人物罗贯中所写,不是历史的见证者。因此书写书籍难免有所误差。其二,三国演义是以历史为基础而编写的小说,加入了很多作者的感情色彩,三国志是史官所写,目的是记录历史事件。因此三国志的比三国演义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三国志》是按当时当权者主流意识写的,《三国演义》收集的取材除了正史外,还有野史及后人对个人主义美化色彩的添加成份。正史不一定全对,野史也不一定都是虚拟的添油加醋,可能来自于正史的对立面。谁是谁非已经无从考证。


没看过,不过智慧是一样的,你修改得了他的面貌智慧却是修改不了的,智者明辨是非


因为

小说需要故事情节,

正史需要还原事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