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都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说是两人合传,其实是二人外加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共同传记,有点像《三国志》里面的关张马黄赵列传,叙事方式则跟《水浒》相同,一个引出一个的连锁叙说。《史记》并没有描述蔺相如是如何去世的,不过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的。

在完成「将相和」以及「负荆请罪」之后,属于蔺相如的历史时光也就不多了,最后一次出场在长平战场换将之际,蔺相如认为赵括领兵不行。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然后赵王没听,长平惨败之后次年秦军包围邯郸,出面求援的是平原君赵胜,想必蔺相如此时已经病入膏肓或者去世了。「胶柱鼓瑟」是这位大智大勇的外交家给我们留下的最后一个成语。

廉颇当时却一直健在,长平被换,赵括大败,却间接成就了廉颇名将的名声,但却一直过得很不如意。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面对第二次无故被换,廉颇终于没能忍住暴脾气,闹了一把内讧之后跑到了魏国,然而在魏国也过得不如意,因为那个见不得别人强的魏安僖王还在,亲弟弟信陵君尚且不用,何况一个外来户呢?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好不容易有了回国机会,却被死对头狠狠摆了一道,一句「顷之三遗矢矣」传回赵国,当时让不少人听了笑话,可惜白吃了一堆米肉。

廉颇最后的归宿在楚国。楚王派人偷偷把他接到楚国当大将军,然而此时的廉颇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也许是楚人不听调摆导致他劳而无功,数战失利之下只好交换了绶印,还找个借口「我思用赵人。」,然后不久就在楚国都城寿春病故了。

总之二人在那个乱世算是善终了,廉颇晚年的颠沛流离多少也与他的暴脾气有关。不过个人认为,对比同时代的赵奢、李牧,赵将廉颇并无什么过人战绩,只能欺负一下燕国、暴打同僚而已。


蔺相如病笃于邯郸;廉颇,死于楚国。大概就是这个结局不过她们不计前嫌,一致对外,而且不互相摆台的文臣武将关系,也成为了之后的历史楷模。都引以为鉴。


蔺相如在长平之战时病逝,廉颇最后客死楚国。


「蔺相如病笃」于赵国首都邯郸任所,廉颇死于楚国寿春。


蔺相如阻止赵王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失败后,病死在赵国,廉颇被排挤去了魏国,后入楚国,他一直希望回赵国效力,最终不能实现,客死在楚国


蔺相如病笃于邯郸;廉颇,死于楚国。


蔺相如病逝于邯郸;廉颇,客死于楚国。


历史上廉颇是客死楚国,蔺相如是病死的。


廉颇病死楚国,蔺相如病死赵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