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庄慈祐宫

时间:
20131210

地点:新庄慈祐宫(新北市新庄区新庄路218)

交通方式:
可搭乘台北捷运芦洲线至新庄站,由二号出口出站后右转新庄路214巷,直行遇新庄路再右转即可抵达,步行路程不需五分钟。

【新庄慈祐宫简介】引自文化部文化资产局网站
关于慈祐宫的创建年代,有许多说法。最早的为《台湾通史》,称其建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曰天后宫,余文仪的《续修台湾府志》则记为雍正九年(1731),《淡水厅志》的记载更晚,为乾隆十八年(1753)。然而依据庙中所嵌碑文之记载,同治十二年(1873)所立的《重修慈祐宫碑记》中所述的年代明确记载「慈祐宫者当雍正七年辟是地即建是宇」。而乾隆四十四年(1779)所立的《重修慈祐宫碑记》,有「新庄置宫颜曰慈祐始于前乾隆十八年(1753)」的记载。兼之以广福宫中乾隆十五年(1750)《奉两宪示禁碑》中记载「乘十三年(1748)火灾新直街(新庄街)」推断,慈祐宫至晚应于雍正七年(1729)已经修建,但于乾隆十三年(1748)因新庄街发生火灾而被焚毁,故而于乾隆十八(1753)年时重建,同时改天后宫为「慈祐宫」。

据此,可以推断慈祐宫为新庄沿河三庙(慈祐宫、广福宫、武圣庙)中最早建立的,亦为新庄地区最古老的庙宇,为台北地区仅次于关渡宫的第二古老妈祖庙。

之后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新庄巡检曾应蔚、嘉庆十八年(1813)新庄县丞曹汝霖曾两次倡捐,先后进行二次的大规模重修,而后者进行重修时,尚用修建所剩的余款另外为原本配祀于慈祐宫的文昌帝君,独立建祠,为新庄文昌祠建立之始。其后又分别于光绪元年(1875)、日治昭和二年(1927)、昭和十一年(1936)、民国五十四年陆续进行修建,奠定今日所见的规模。

鉴于乾隆十三年(1748)的新庄街大火,天后宫亦遭波及,因此在乾隆十八年(1753)所发起的重建,同时在开山殿后面开辟池塘,以为镇火救灾之用,由于当时新庄街以北尚无建筑物,池水倒映观音山影,时人谓之「美人照镜」、「倒照观音」,为昔日新庄八景之一。

【阿中随笔】
文献纪载新庄慈祐宫的创建有数种版本,以连横《台湾通史》〈宗教志〉所记的「台北府(附郭淡水) 慈祐宫:在兴直堡新庄街。康熙二十五年建,祀天上圣母。」最早。至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余文仪的《续修台湾府志》〈典礼/祠祀/淡水厅〉则是记载:「天后庙……一在淡水新庄街;雍正九年建……」。另外,同治十年(1871) 由陈培桂纂辑的《淡水厅志》〈典礼志/祠祀〉载:「天后宫,……一在新庄街,乾隆十八年(府志作雍正九年)建.四十二年,巡检曾应蔚修.嘉庆十九年,县丞曹汝霖重修.」,三个创建年代究竟何者可信?研读前段引述的沿革资料可知,一般人以慈祐宫所收藏之《重修慈祐宫碑记》为依据,碑文中提到「慈祐宫者当雍正七年辟是地即建是宇」,咸认《续修台湾府志》之述较为正确,然而阅读相关档案文献后,阿中却认为《淡水厅志》所载的乾隆十八年似乎较为合理

在探讨一座宫庙的创建年代前,我们必须订出一个明确的依据,究竟是要以庙宇的落成时间为准?还是以神尊安座的时间为准?阿中以为创建依据当以前者为准。要厘清慈祐宫的创建年代,便可从汉人垦殖的相关背景来讨论。依据乾隆十二(1747)范咸的《重修台湾府志》〈规制/坊里/淡水厅〉当中记载:「淡水保(管下):八里坌庄、沪尾庄、大屯庄、竿蓁林庄、关渡庄、北投庄、八芝连林庄、奇里岸庄、瓦笠庄、兴仔武劳湾庄、大佳腊庄、圭母子庄、大湾庄、水兴庄、兴直庄、加里珍庄、摆接庄、山脚庄、八里坌仔庄、海山庄、坑子庄、虎茅庄、奶笏庄、涧仔历庄、甘棠庄.」。又根据〈台湾教育碑记/附录明志书院案底/夏分府详文〉当中的记载:「……乾隆贰拾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奉巡抚部院定批:据护理台湾府北路淡防同知印务彰化县知县胡邦翰详称:查兴直保山在竹堑城北百里,……平原广阔,水田肥美,实为台北要区、天然巨镇也。中有新庄街一道,商贩云集,烟户甚众。凡内地民人赴台贸易,由郡而来北路,必至于是。」,这段记载明确提到新庄街就属于「兴直」的地域范围内。查《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第一章通论/第一节垦照〉当中,有段有关汉人入垦新庄地区的记载:「立合约人武劳湾社土官君孝、欧湾及业户杨道弘,甲头七哥、阿八、买那、允、卓论,白番武使、斗仅、卖阵、大里兴等。兹因本社课饷无征,孝等会同众番妥议,除本社耕种外,尚有余剩荒埔一所,坐落土名兴直,东至港,西至八里坌山脚,南至海山山尾,北至干荳山,东西四至定碑为界。众等俱各甘愿将此荒埔与垦户杨道弘前去招佃开垦。除升科报课外,三面议定每年愿贴本社饷银五十两。此雍正九年起,约定八月交完饷银,其后逐年循例不敢挨延短欠。立约之日,通同周围四至定立界限,永为照例,后日不得争端易界。此埔并无重垦他人等情;如有棍徒假藉混争,系孝等抵挡,不干主之事。其庄社各守相安,不许庄人擅入番厝交番,私相授受;亦不许纵放牛只,越界践踏园埔。此系二比两愿,各无抑勒反悔,恐口无凭,同立合约二纸,各执一纸为照。 雍正八年九月。」,这段纪录为雍正年间武劳湾社土官君孝与杨道弘的契约纪录。对照《台湾私法物权编》〈第一款业主权之沿革/第一项田园之业主权/第二五垦单〉内容,杨道弘于雍正五年首次向当时管辖区域涵盖台湾北部的彰化县知县张缟申请,并于雍正五年二月初八日发给垦单。但招垦过程并不顺利,一直到雍正八年才招佃有成,杨道弘再次请另一位「张正堂」─彰化县知县张与朱下令严禁越界冒替,相关内容同样记录在《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第一章通论/第一节垦照〉中。由此可知在雍正五年至九年这段期间,兴直地区尚是平埔族群活动的范围。因此雍正八年才正式合法开垦的汉人,如何在雍正七年即可建庙?又庙宇的兴建并非一人之力可成,必是有一定的资金与人力才可成事,试想当时的时空背景,佃农们真有能力盖庙?陈培桂在《淡水厅志》的记载当中明确写到:「乾隆十八年(府志作雍正九年)建」,由此推断其已认为余文仪在这段记载当中是有问题的,只是陈氏并没有说明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再查连横的《台湾通史》〈列传三/林、胡、张、郭列传〉,这篇记载了乾隆年间大力开垦新庄地区的三位先人:「林成祖……乾隆十五年,复垦摆接、兴直二堡……而成祖亦移深坵庄,为今枋桥城外。所垦之田:曰新庄,曰新埔,曰后埔,曰枋寮,曰大佳腊,岁入谷十数万石。」、「胡焯猷,字攀林,永定人,以生员纳捐例贡。乾隆初来台,居于淡水之新庄山脚。时新庄方驻巡检,而兴直堡一带多未辟。」、「张必荣,淡水海山堡人,力田致富。乾隆三十一年,与族人沛世合筑永安圳,引摆接溪之水,造大陂以潴之,……摆接堡之西盛、仔林、兴直堡之新庄头、二三重埔等,皆仰其水,凡六百余甲,故又称张厝圳。」。从这三位先人的事迹记载可知,新庄地区真正大规模开垦的年代当于乾隆年间。若以「居民聚集到一定数量后,便衍生出信仰的需求进而建庙」这样的逻辑去推理,那么这段时间正符合《淡水厅志》所载的「天后宫,……一在新庄街,乾隆十八年建」。当然我们还是不能否定新庄慈祐宫于雍正年间创建的可能,只是我们或许也可以提出假设,《续修台湾府志》所载的「雍正九年建」,指涉的会不会是当时有垦户奉请妈祖来此奉祀的时间,而非慈祐宫的创建时间?

新庄慈祐宫就座落在热闹的新庄街上,面对著淡水河上的大汉溪渡口,正面为悬山重簷式,建筑群共有三川殿、正殿、观音殿以及后殿四落,建筑依主从之分而高低有别。三川殿簷上的装饰简单精致,正脊脊背上的财子寿三仙为交趾作品,釉彩鲜艳华丽,人物表情生动自然,是一组精致的艺术品。两侧青龙威武对望,形成双龙护三仙之姿。西施堵有麒麟、虎、豹、狮、象五种地面上最雄壮的兽类动物。下方的脊堵则是以「七子八婿大拜寿」为题,以郭子仪五福齐全的故事营造出人生完美境界的意象。脊堵两侧的印斗处则是安排了秦琼、尉迟敬德这一组门神,站在高处远望守护一方道场。两道规带前方的牌头也有著名的民间故事,龙边是「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只见项庄有意无意剑向刘邦,却被项伯巧妙地架开,后在张良、樊的合作下,让刘邦顺利脱险躲过一劫。虎边则是「穆桂英救夫」,宋将杨宗保因阵前招亲违反军令,而被父亲杨延昭判刑,穆桂英闻言亲身前往解救。两则故事都是有惊无险的场景,颇有祈求前来参拜的信徒,心中困难都能在贵人的帮助下迎刃而解之意。至于第二层的脊背上则是成双成对的凤凰,规带牌头有四聘当中的「历山象耕」、「汤王聘伊尹」,礼贤下士的典范也是在提醒前来的信徒,要抱著虔诚恭敬的心来祈求神明的帮助。上层屋簷的封簷口中央写著「慈祐宫」三个金字,两侧题到「天监有赫」、「后德无疆」,不仅点出「天后」两字,也是在告诫信徒天理昭彰,善恶有报。下方的宫灯吊筒竖材是仙翁与麻姑这一组寿、禄的象征。至于下层的封簷口同样也是一整排的彩绘,也同样有一副对联,只是龙边的上联字迹已模糊,不过对照下联应该推出内容应为「寰中慈母女中圣,海上福星天上神」。

再看到三川殿簷下的装饰,最前方的一组宫灯吊筒竖材同样也是仙翁与麻姑,不过这组的状况看起来显然比上层那组年代要来得久,虽然受岁月洗炼,但人物的表情依旧生动活泼。两侧墀头处同样也是以仙翁与麻姑为主题的石雕,这样装饰倒是罕见,可惜的是龙边的仙翁雕像被电线缠绕,美观度大大降低。进入簷下,一对龙首在下,龙身盘旋而上的「覆地式」龙柱吸引目光。以圆柱为基刻出立体的龙身,让主题显得更加活灵活现。正门门楣上悬挂的宫名匾,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破损,字迹也不甚明显。下方一对象座小巧精致,大象系著罄牌,驼著莲花,有喜庆连连的寓意。门楣绘有八仙齐聚,还嵌著一对狮头门印,只是位置和嵌在内部的门簪并不符,显然又是重修后的「存古」,已失其原有功能。正门门联题到「慈筏显祥光碧海茫茫登彼岸,祐宫沐圣泽红尘扰扰济群生」,点出妈祖随先民渡海来台,庇佑黎民苍生。两侧门扇全为石雕,身堵部分不同于其他庙宇常见的镂雕,而是采用在石材上另外凿刻的方式,主题为武戏戏出。腰堵采用阴刻法,有「渭水聘贤」以及「走马荐孔明」等故事,至于裙堵同样也是一对麒麟回望。门口一对石狮子双眼怒睁,威武守卫著大门。三川殿两侧的对照石壁同样也是以龙虎为主题,腰堵也是有阴刻作品,例如虎边的腰堵就以「三顾茅庐」为题材,下方的裙堵则是另一幅较大的阴刻作品,一艘扁舟停泊在芦苇旁,一名老翁倚桨入睡,画旁还有诗句提到「月落江天罢钓鱼,倚舷坐睡梦华胥。芦丛何必偏舟系,波漾风吹任所如。」,这是摩刻宋代马远的秋江渔隐图,「华胥」指的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国度,这幅画作传达的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任其自然的道家闲适风格。整座三川殿以石雕装饰为主,不过部分作品被庙方置放的一些杂物所遮,因此无法再多欣赏,著实可惜。

进入庙内可先欣赏门板上的彩绘门神画作,两扇门的画风迥异,很明显可看出是由不同画师所绘,以正门的秦琼、尉迟敬德两将军为例,尉迟体态魁武,脸型饱满,两眼炯炯有神展现出不怒而威的气势。相较之下秦琼显得有些瘦弱,动作也不甚大器。同样的状况在龙虎两边的小港门也是如此,龙边的侍宦门神,捧鹿持圣旨的这位线条柔和自然,展现出俊秀之美,而另一位持剑侍宦表情看来似乎有些不耐。虎边小港门的侍女也是,一位端庄优雅,眼神含情,另一位则显呆滞。不知为何风格相差如此之大,难道慈祐宫的门神也是对场作品?抑或是右边的三扇门都是后期整修的新品?在前拜殿正上方的梁上悬挂的是民国五十四年(1965),由当时的监察院院长李嗣璁所献的「慈云普荫」匾。下方看梁为八仙齐聚的彩绘,不过令阿中好奇的是,为何彩绘从中段划分,右边一整段全被熏黑,左边一段反而保存良好?这著实让人纳闷。虽然「慈云普荫」匾被悬挂在最醒目的地方,但比较引起阿中兴趣的是两旁的「霛卫【舟弟】航」以及「水德配天」两方古匾。「霛卫【舟弟】航」匾为嘉庆甲戌年(十九,西元1814)由淡水同知事薛志亮所献,根据《新竹县志初稿》〈职官表/文职/淡水厅同知〉记载:「薛志亮:江苏江阴人,癸丑进士.十八年任.」,薛氏曾于嘉庆八年(1803)担任台湾县知县,当时遭逢海盗蔡牵据守鹿耳门,对府城造成威胁,薛志亮号召百姓抗匪成功,之后并参与编纂《续修台湾县志》,于嘉庆十八年(1813)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然而却在上任的第二年卒于任上,其功绩为世人所感念,与袁秉义、李慎彝、娄云、曹谨同祀于淡水德政祠。「霛」为「灵」的异体字,「【舟弟】航」即是「梯山航海」,比喻历经长途跋涉的险阻,此匾有赞颂妈祖保佑先民渡海来台的意涵。另一通「水德配天」则是乾隆己亥年(四十四,西元1779)由新庄巡检曾应蔚所献。献匾的背景正是《淡水厅志》所载的「天后宫,……一在新庄街,乾隆十八年(府志作雍正九年)建.四十二年,巡检曾应蔚修.嘉庆十九年,县丞曹汝霖重修.」当中的慈祐宫第一次重修。曾应蔚为江西长宁人,乾隆四十一年担任新庄巡检,四十二年发起重修慈祐宫,历经两年完成并于去职前献匾,也算是为自己的功绩留下纪录。这两通匾额都是由当时治理北台湾的最高首长所献,可见新庄慈祐宫在政府与民间的地位之崇高。

在前拜殿虎边的墙上镶嵌著数方石碑,同样也是慈祐宫的历史见证,除了有前文所提及的同治十二年(1873)的《重修慈祐宫碑记》,还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圣母香灯碑》与《奉献立石碑》,只是碍于庙里光线昏暗,不易仔细判读碑文上的文字。前拜殿和正殿中央同样也有一方天井,只是和许多北部庙宇相同,慈祐宫同样在天井上方加设了遮雨棚,不仅阻隔了阳光,阻碍了空气流通,也大大降低了庙堂的美观,著实可惜。

穿过天井就进入了正殿的空间,几盏古意的宫灯把昏暗的正殿点缀得典雅浪漫,前方的一对单龙盘柱造型和三川殿类似,不过单爪撑地以及龙身盘旋所显露的力道更胜三川殿。正殿上镇殿妈祖端坐于神龛中,表情肃穆间仍带温柔,两旁宫娥分持日月扇左右服侍,神房后的浮雕以及前方的花罩均是雕刻精美,展现信徒对妈祖最大的敬意。除了雕刻,神龛上还有两幅金线绘画,以妈祖著名的传说故事「窥井得符」与「得道升天」为题,这两则故事正是妈祖具有神力以及成神的两个重要阶段。神龛前方的神桌上同样有数十尊妈祖神像,两旁也分立了千里眼、顺风耳两位将军,不过慈祐宫的将军有专属的大型神龛,而且两人头戴官帽,身穿官袍,造型颇为特殊。神龛正上方同样悬挂著两通于乾隆以及嘉庆年间两次重修时所留下的匾额,一通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丑科进士龙冈沈鸿儒所献的「德参天地」匾。根据薛志亮的《续修台湾县志》〈学志/教官/府儒学教授〉当中的记载:「沈鸿儒,永定人,己丑进士,由广西知县改授.五十五年五月任」。沈鸿儒是福建永定人,乾隆三十四年考上进士后前往广西担任知县,直到五十五年才被派任到台湾府学(今台南孔庙)担任教授。让人纳闷的是沈鸿儒的背景看来与新庄慈祐宫的关联性并不高,而且献匾当时他还在大陆,是何因素让他特地跨海赠匾?不禁令人好奇。另一通则是嘉庆十八年(1813),慈祐宫进行第二次重修竣工时,由淡水厅众仕绅一同捐献的「利济参天」匾。而在正殿前方的看梁上还有一通清代古匾,这是在嘉庆十八年,由赫赫有名的王得禄所献的「德参一六」匾,落款官衔为「钦命提督全省水师军务统辖台澎水路官兵二等子爵世袭」,王得禄一生参与数场平定台湾民乱的战役,包括林爽文事件、朱𣸣之乱、蔡牵之乱等,战功彪炳,于嘉庆十四年诏任福建水师提督,之后又担任浙江提督,成为台湾人在清代任官层级最高的一位。在云林、嘉义、台南许多奉祀妈祖的庙宇当中,常可见王得禄敬献的物品,由此可知王氏对妈祖的信奉与尊崇,只是竟然连北部的新庄妈祖庙也有王得禄所献之匾,这或许与嘉庆年间,其与杨廷理一同在台湾北部对抗蔡牵势力有关。至于「德参一六」的意思又是什么?典出于河图之口诀:「一六共宗,北方水。二七同道,南方火。三八为朋,东方木。四九为友,西方金。五十同途,中央土。」,一六指北方,指水,符合妈祖海神的性质,更是点出了王得禄克蔡牵于北方大鸡笼之役,或许这正是王得禄献「德参一六」的意涵。正殿除了奉祀主神天上圣母,两侧还陪祀了伽蓝王爷与福德正神。

离开正殿往后殿走去,在虎边过水廊的墙上也镶嵌了几方石碑,其中的乾隆四十四年的《重修慈祐宫碑记》,就是前文不断提及的,足以证明慈祐宫创建年代的重要石碑。进入后殿后,这里和其他妈祖庙一样,同样也供奉了观世音菩萨。镇殿菩萨双腿结跏趺坐,右手轻附膝盖,左手端持普门品,是三十六应化身之一,慈眉善目,聆听著前来的芸芸众生声声句句的虔诚祝祷。正殿上方悬挂著光绪元年(1875),由艋舺县丞傅端铨所献的「苦海慈航」匾。艋舺县丞是嘉庆十三年从新庄移驻过去的,由此也可看出台北的发展中心在嘉庆年间由新庄移至艋舺(万华)。傅端铨是同治九年(1870)接任艋舺县丞,不过做了六年后,就在献匾的这一年成了艋舺设立县丞的最后一年,这个职衔之后就被裁撤,而傅端铨也转任彰化知县去了。观音殿的两侧尚陪祀十八罗汉以及山神护法、福德正神。除此之外,当中还奉祀著四海龙王: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慈祐宫的这四尊龙王像一脱既有的帝王造型,而是以一身轻装,与众为罗汉们一同立于菩萨左右作聆听佛法相,著实让人觉得新奇。观音殿上除了奉祀菩萨与罗汉,也陪祀著注生娘娘这位掌管人间生产大事的神祇。

再往后方走去是为开山殿,这里主祀地藏王菩萨,以及慈祐宫历代有功的住持与功德主牌位。其中开山祖师牌位上写著「临济正宗三十八世上志下修怀公和尚」,由此可见慈祐宫也曾是一座有僧侣担任住持的妈祖庙,不过如果将之与住持传纪录完整的北港朝天宫相比较,朝天宫临济正宗第三十八世住持为第五代修诚和尚,根据莲座记载其为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十日生,圆寂于乾隆五十九年六月三日,如以此类推,慈祐宫的开山志修和尚应当也是乾隆年间出生之人,就算宗派传位时间有别,彼此相差应不至于超过两世(粗估四十年),据此似乎也能佐证前文所提及之慈祐宫创建于乾隆十八年的说法。除了历任住持和尚的莲座,开山殿中还供俸数座历代功德主禄位,其中有一座上方写著「摆接施业大檀樾主李维芝、李武侯禄位」,这两位檀越主正是引起前些时日轰动全国新闻版面,新庄慈祐宫控告土城妈祖田居民的源头。「摆接」是凯达格兰族的一个社名,清代至日治时期接沿用此名,管辖范围涵盖今日的万华南部、板桥、中和、永和、土城的大部分以及新庄南部,西北边与兴直接壤,两者有地缘上的关系。昔日大汉溪岸有个摆接渡口,所收取之渡资一部分充作慈祐宫香资(《淡水厅志》〈建置志/桥渡〉:摆接渡,厅北百五里摆接堡.有上下渡,往来新庄;上通大姑嵌三坑仔、下达淡水港.其渡税给新庄街天后宫香资.),由此可摆接与慈祐宫的关系密切。而「檀樾」二字我们在屏东慈凤宫的随笔当中已做过介绍,是梵文「施主」的意思。根据新庄慈祐宫的资料李武侯、李维芝两兄弟于乾隆年间前往土城与三峡的交界处的九芎林山埔开垦,有成后将之奉献给天后宫称之「妈祖田」。慈祐宫收藏两方记载妈祖田地权归属的匾额,一方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淡水厅同知袁秉义所立,内容标示出佃田范围及佃农姓名。另一方则是道光十年(1830) 因李氏后裔李中花争取妈祖田产,欲自行出租招佃,经淡水厅同知李嗣邺、艋舺县丞赵秉湘讯结,判慈祐宫胜诉,李中花及占耕者须归还田业,案后再次立匾。只是上述经过除了慈祐宫所藏之匾额外,无其他文献资料可征。加之李氏兄弟当年所献之对象为「天后宫」,而非「慈祐宫」,是故令人产生质疑,也导致了日后的产权之争。妈祖田之争议日前登上新闻版面,起因于新庄慈祐宫针对居于妈祖田的民众提出诉讼,引发产权不明的争议。两造之间的说法非本文所欲讨论之处,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朋友可迳自找寻相关资料。

慈祐宫不仅是一座宗教庙宇,更乘载了兴直堡与新庄的历史,透过石碑、古匾、领著我们体会前人筚路蓝缕的拓垦艰辛,在高度城市化的台湾社会,能保有这一方宁静著实值得珍惜。阿中参访的当日适逢寒流来袭,日照不够,再加上宫内的照明略显不足,使得照片拍起来均显朦胧。或许慈祐宫可参照大龙峒保安宫的光照模式,以不破坏古迹为前提设置投影光线,相信一定能让百年古迹慈祐宫更显风华。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就座落在热闹的新庄街上,面对著淡水河上的大汉溪渡口。

新庄慈祐宫
正面为悬山重簷式,建筑群共有三川殿、正殿、观音殿以及后殿四落,建筑依主从之分而高低有别。


新庄慈祐宫
正脊脊背上的财子寿三仙为交趾作品,釉彩鲜艳华丽,人物表情生动自然,是一组精致的艺术品。

新庄慈祐宫
脊堵则是以「七子八婿大拜寿」为题,以郭子仪五福齐全的故事营造出人生完美境界的意象。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
脊堵两侧的印斗处则是安排了秦琼、尉迟敬德这一组门神,站在高处远望守护一方道场。

新庄慈祐宫
两道规带前方的牌头也有著名的民间故事,龙边是「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只见项庄有意无意剑向刘邦,却被项伯巧妙地架开,后在张良、樊的合作下,让刘邦顺利脱险躲过一劫。

新庄慈祐宫
虎边则是「穆桂英救夫」,宋将杨宗保因阵前招亲违反军令,而被父亲杨延昭判刑,穆桂英闻言亲身前往解救。两则故事都是有惊无险的场景,颇有祈求前来参拜的信徒,心中困难都能在贵人的帮助下迎刃而解之意。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
第二层的规带牌头有四聘当中的「历山象耕」、「汤王聘伊尹」,礼贤下士的典范也是在提醒前来的信徒,要抱著虔诚恭敬的心来祈求神明的帮助。

新庄慈祐宫
至于下层的封簷口同样也是一整排的彩绘,也同样有一副对联,只是龙边的上联字迹已模糊,不过对照下联应该推出内容应为「寰中慈母女中圣,海上福星天上神」。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
再看到三川殿簷下的装饰,最前方的一组宫灯吊筒竖材同样也是仙翁与麻姑,不过这组的状况看起来显然比上层那组年代要来得久,虽然受岁月洗炼,但人物的表情依旧生动活泼。

新庄慈祐宫
两侧墀头处同样也是以仙翁与麻姑为主题的石雕,这样装饰倒是罕见,可惜的是龙边的仙翁雕像被电线缠绕,美观度大大降低。

新庄慈祐宫
进入簷下,一对龙首在下,龙身盘旋而上的「覆地式」龙柱吸引目光。以圆柱为基刻出立体的龙身,让主题显得更加活灵活现。

新庄慈祐宫
正门门楣上悬挂的宫名匾,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破损,字迹也不甚明显。

新庄慈祐宫
下方一对象座小巧精致,大象系著罄牌,驼著莲花,有喜庆连连的寓意。

新庄慈祐宫
门楣绘有八仙齐聚,还嵌著一对狮头门印。

新庄慈祐宫
只是位置和嵌在内部的门簪并不符,显然又是重修后的「存古」,已失其原有功能。

新庄慈祐宫
正门门联题到「慈筏显祥光碧海茫茫登彼岸,祐宫沐圣泽红尘扰扰济群生」,点出妈祖随先民渡海来台,庇佑黎民苍生。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
两侧门扇全为石雕,腰堵采用阴刻法,有「渭水聘贤」、「走马荐孔明」等故事。

新庄慈祐宫  
门口一对石狮子双眼怒睁,威武守卫著大门。

新庄慈祐宫
下方的裙堵则是另一幅较大的阴刻作品,一艘扁舟停泊在芦苇旁,一名老翁倚桨入睡,这是摩刻宋代马远的秋江渔隐图。

新庄慈祐宫
画旁还有诗句提到「月落江天罢钓鱼,倚舷坐睡梦华胥。芦丛何必偏舟系,波漾风吹任所如。,「华胥」指的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国度,这幅画作传达的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任其自然的道家闲适风格。

新庄慈祐宫
整座三川殿以石雕装饰为主,不过部分作品被庙方置放的一些杂物所遮,因此无法再多欣赏,著实可惜。

新庄慈祐宫
进入庙内可先欣赏门板上的彩绘门神画作,两扇门的画风迥异,很明显可看出是由不同画师所绘。

新庄慈祐宫
尉迟体态魁武,脸型饱满,两眼炯炯有神展现出不怒而威的气势。

新庄慈祐宫
相较之下秦琼显得有些瘦弱,动作也不甚大器。

新庄慈祐宫
同样的状况在龙虎两边的小港门也是如此,龙边的侍宦门神,捧鹿持圣旨的这位线条柔和自然,展现出俊秀之美

新庄慈祐宫
另一位持剑侍宦表情看来似乎有些不耐。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
虎边小港门的侍女也是,一位端庄优雅,眼神含情,另一位则显呆滞。不知为何风格相差如此之大,难道慈祐宫的门神也是对场作品?抑或是右边的三扇门都是后期整修的新品?

新庄慈祐宫
下方看梁为八仙齐聚的彩绘,不过令阿中好奇的是,为何彩绘从中段划分,右边一整段全被熏黑,左边一段反而保存良好?这著实让人纳闷。

新庄慈祐宫
「霛卫【舟弟】航」匾为嘉庆甲戌年(十九,西元1814)由淡水同知事薛志亮所献。。「霛」为「灵」的异体字,「【舟弟】航」即是「梯山航海」,比喻历经长途跋涉的险阻,此匾有赞颂妈祖保佑先民渡海来台的意涵。

新庄慈祐宫
根据《新竹县志初稿》〈职官表/文职/淡水厅同知〉记载:「薛志亮:江苏江阴人,癸丑进士.十八年任.」,薛氏曾于嘉庆八年(1803)担任台湾县知县,当时遭逢海盗蔡牵据守鹿耳门,对府城造成威胁,薛志亮号召百姓抗匪成功,之后并参与编纂《续修台湾县志》,于嘉庆十八年(1813)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然而却在上任的第二年卒于任上,其功绩为世人所感念,与袁秉义、李慎彝、娄云、曹谨同祀于淡水德政祠。

新庄慈祐宫
另一通「水德配天」则是乾隆己亥年(四十四,西元1779)由新庄巡检曾应蔚所献。

新庄慈祐宫
献匾的背景正是《淡水厅志》所载的「天后宫,……一在新庄街,乾隆十八年(府志作雍正九年)建.四十二年,巡检曾应蔚修.嘉庆十九年,县丞曹汝霖重修.」当中的慈祐宫第一次重修。

新庄慈祐宫
曾应蔚为江西长宁人,乾隆四十一年担任新庄巡检,四十二年发起重修慈祐宫,历经两年完成并于去职前献匾,也算是为自己的功绩留下纪录。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
在前拜殿虎边的墙上镶嵌著数方石碑,同样也是慈祐宫的历史见证,除了有前文所提及的同治十二年(1873)的《重修慈祐宫碑记》,还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圣母香灯碑》与《奉献立石碑》,只是碍于庙里光线昏暗,不易仔细判读碑文上的文字。

新庄慈祐宫
前拜殿和正殿中央同样也有一方天井,只是和许多北部庙宇相同,慈祐宫同样在天井上方加设了遮雨棚,不仅阻隔了阳光,阻碍了空气流通,也大大降低了庙堂的美观,著实可惜。

新庄慈祐宫
穿过天井就进入了正殿的空间,几盏古意的宫灯把昏暗的正殿点缀得典雅浪漫

新庄慈祐宫
前方的一对单龙盘柱造型和三川殿类似,不过单爪撑地以及龙身盘旋所显露的力道更胜三川殿。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
正殿上镇殿妈祖端坐于神龛中,表情肃穆间仍带温柔。

新庄慈祐宫
两旁宫娥分持日月扇左右服侍,神房后的浮雕以及前方的花罩均是雕刻精美,展现信徒对妈祖最大的敬意。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
神龛上还有两幅金线绘画,以妈祖著名的传说故事「窥井得符」与「得道升天」为题,这两则故事正是妈祖具有神力以及成神的两个重要阶段。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
神龛前方的神桌上同样有数十尊妈祖神像,两旁也分立了千里眼、顺风耳两位将军,不过慈祐宫的将军有专属的大型神龛,而且两人头戴官帽,身穿官袍,造型颇为特殊。

新庄慈祐宫
神龛正上方同样悬挂著两通匾额,一通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丑科进士龙冈沈鸿儒所献的「德参天地」匾。

新庄慈祐宫
沈鸿儒是福建永定人,乾隆三十四年考上进士后前往广西担任知县,直到五十五年才被派任到台湾府学(今台南孔庙)担任教授。让人纳闷的是沈鸿儒的背景看来与新庄慈祐宫的关联性并不高,而且献匾当时他还在大陆,是何因素让他特地跨海赠匾?不禁令人好奇。

新庄慈祐宫
另一通则是嘉庆十八年(1813),慈祐宫进行第二次重修竣工时,由淡水厅众仕绅一同捐献的「利济参天」匾。

新庄慈祐宫
而在正殿前方的看梁上还有一通清代古匾,这是在嘉庆十八年,由赫赫有名的王得禄所献的「德参一六」匾至于「德参一六」的意思又是什么?典出于河图之口诀:「一六共宗,北方水。二七同道,南方火。三八为朋,东方木。四九为友,西方金。五十同途,中央土。」,一六指北方,指水,符合妈祖海神的性质,更是点出了王得禄克蔡牵于北方大鸡笼之役,或许这正是王得禄献「德参一六」的意涵。

新庄慈祐宫
落款官衔为「钦命提督全省水师军务统辖台澎水路官兵二等子爵世袭」,王得禄一生参与数场平定台湾民乱的战役,包括林爽文事件、朱𣸣之乱、蔡牵之乱等,战功彪炳,于嘉庆十四年诏任福建水师提督,之后又担任浙江提督,成为台湾人在清代任官层级最高的一位。

新庄慈祐宫
离开正殿往后殿走去,在虎边过水廊的墙上也镶嵌了几方石碑,其中的乾隆四十四年的《重修慈祐宫碑记》,就是前文不断提及的,足以证明慈祐宫创建年代的重要石碑。

新庄慈祐宫
进入后殿后,这里和其他妈祖庙一样,同样也供奉了观世音菩萨。

新庄慈祐宫
镇殿菩萨双腿结跏趺坐,右手轻附膝盖,左手端持普门品,是三十六应化身之一,慈眉善目,聆听著前来的芸芸众生声声句句的虔诚祝祷。

新庄慈祐宫
正殿上方悬挂著光绪元年(1875),由艋舺县丞傅端铨所献的「苦海慈航」匾。

新庄慈祐宫
傅端铨是同治九年(1870)接任艋舺县丞,不过做了六年后,就在献匾的这一年成了艋舺设立县丞的最后一年,这个职衔之后就被裁撤,而傅端铨也转任彰化知县去了。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
观音殿的两侧尚陪祀十八罗汉以及山神护法、福德正神。

新庄慈祐宫

新庄慈祐宫
慈祐宫的这四尊龙王像一脱既有的帝王造型,而是以一身轻装,与众为罗汉们一同立于菩萨左右作聆听佛法相,著实让人觉得新奇。

新庄慈祐宫
其中开山祖师牌位上写著「临济正宗三十八世上志下修怀公和尚」,由此可见慈祐宫也曾是一座有僧侣担任住持的妈祖庙,不过如果将之与住持传纪录完整的北港朝天宫相比较,朝天宫临济正宗第三十八世住持为第五代修诚和尚,根据莲座记载其为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十日生,圆寂于乾隆五十九年六月三日,如以此类推,慈祐宫的开山志修和尚应当也是乾隆年间出生之人,就算宗派传位时间有别,彼此相差应不至于超过两世(粗估四十年),据此似乎也能佐证前文所提及之慈祐宫创建于乾隆十八年的说法。

新庄慈祐宫
开山殿中还供俸数座历代功德主禄位,其中有一座上方写著「摆接施业大檀樾主李维芝、李武侯禄位」,这两位檀越主正是引起前些时日轰动全国新闻版面,新庄慈祐宫控告土城妈祖田居民的源头。

新庄慈祐宫
这尊妈祖是2012年4月10日,阿中第一次参访新庄慈祐宫时,在后殿所看到的软身妈祖,真的很庄严,很漂亮。其实照理说妈祖去世的时候才28岁,所以样貌不大可能会是中年妇女状,后来是因为大家赋予妈妈的形象,才将之刻成中年妇女的福态样貌。但近来也有人将妈祖像刻成少女样貌喔!

【摄‧记】新庄慈祐宫20120410
【摄‧记】新庄慈祐宫201312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