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原来是赵惠文王手下的宦者令缪(miào)贤的门客。

一次,缪贤无意中花费五百金得到了传世奇珍和氏璧,珍爱异常。

这个消息被赵惠文王知道了,赵惠文王颇想将和氏璧据为己有,就几次三番的暗示缪贤,希望缪贤主动将和氏璧献给自己。可是缪贤舍不得,装作看不懂,即使赵惠文王明确提出,也是一口否定,只说没有,反正就是不想交出去。赵惠文王大怒,一次趁缪贤不在家的时候,突然带领卫士,闯入缪贤的家里,搜查一番,找到了和氏璧,兴高采烈的带著和氏璧回去了。

缪贤听闻此事后,后悔不已又非常害怕。早知如此,还不如将和氏璧主动献给国君呢。缪贤更担心的是,赵惠文王抢走和氏璧后,会不会还治罪自己?因为自己毕竟在赵惠文王面前说了谎话,属于欺君之罪。于是缪贤准备逃到燕国去避难。

这时缪贤的门客蔺相如拦住了自己的主人,询问原因。缪贤解释:「当初我曾经跟随国君和燕王在边境上见过面,燕王私下里握著我的手,表示非常欣赏我,希望和我做个朋友。所以现在我有了难处,准备去他那里避难。」

没想到蔺相如摇头说:「不是这样的。当初因为赵国强大,燕国弱小,您又受宠于赵国国君,所以燕王才想和您结交。他看重的是您的身份,而不是您这个人本身。而现在您是以逃犯的身份去燕国,燕国一定不会为了一个没用的人而得罪赵国,那么燕王势必不会收留您,甚至会把您抓起来送回赵国。」

缪贤觉得有道理,就向蔺相如请教,自己应该怎么办?蔺相如劝缪贤,可以「肉袒伏斧质请罪」,就是光著膀子,伏在斧刃之下请罪。这是表示自己的罪行严重,诚心请求原谅的意思。

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建议,去向赵惠文王请罪。估计赵王也觉得自己强抢和氏璧有点不合适,另外因为本来就很宠信缪贤,所以也就原谅了缪贤,宠信如故。

不过这件事闹得太大了,以致秦国的秦昭襄王都听说了此事。秦昭襄王也经受不住和氏璧的诱惑,想把和氏璧弄到手,于是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发愁了。答应秦国的要求交换吧,明显的这就是个圈套,再加上秦国素来以不讲信用而著称,派人将和氏璧送过去,结局一定是有去无回,不答应吧,又怕惹怒秦国。因为秦国给了这么优厚的条件,赵国要是不答应,也就给了秦国出兵攻打赵国,一个充足的理由和借口。

虽然秦国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也没少出兵攻赵,但是在赵惠文王心里,能不惹秦国,还是尽量少惹为好。

就在赵惠文王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的时候,那位宦者令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认为蔺相如有勇有谋,应该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于是赵惠文王召见了蔺相如,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蔺相如,然后询问解决之策。蔺相如认为:「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还是应该答应秦国的要求。因为如果不答应,那么就是赵国理亏,而如果赵国答应了,给了秦国和氏璧,但是秦国不讲信义,不给赵国城池,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权衡利害,还是应该答应秦国,让秦国负理亏的责任。」

蔺相如表示,如果赵王没有合适的人选,自己愿意做这个使者,并且承诺,如果秦国给赵国城池,那么就正常的完成这次交易,如果秦国不讲信用,自己保证完璧归赵,就是将和氏璧完好的带回赵国。

于是赵王派蔺相如为使者,带著和氏璧出使秦国。

接下来,就是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著名的故事了。

在廉颇和蔺相如的共同努力下,赵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成为了各诸侯国阻挡秦国向东发展的一道坚实的屏障。

长平之战之时,蔺相如已经身染重病,曾经反对派赵括替代廉颇,但是赵孝成王没有听从。

接下来不久,蔺相如病死。


大家了解的蔺相如可能更多是通过负荆请罪这个典故来的,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度的人。但是小编可以告诉大家这只是他的一方面。下面我们就通过历史上对他事情的记载,了解一下真实的蔺相如。

首先他是一个知道进退的人,之前有个大臣向赵王推荐蔺相如时,就是拿自己的经历做的例子。他说自己曾经和燕王见面时,燕王握著我的手告诉我说愿意和我结交友情,所以我就准备去为燕国效力。但是蔺相如却阻拦我说,如今燕王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害怕赵国,如果你要前去的话,他肯定会因为害怕赵国而不敢任用你的,会让你重新回到赵国。这样赵国也不会重用你的,那么你就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了。蔺相如很清楚当前的局势,才避免了这位大臣走入这样一个困境。所以通过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看清时事,知道进退的人。

其次他是一个很有胆识,很有计谋的人。我们就从他自愿请求前往秦国护送和氏璧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他对赵王说我自己愿意带著和氏璧前往秦国,如果和氏璧留在了秦国我就不会回来,我一定会完整的将和氏璧给带回来。在秦国他面对秦王时毫不畏惧,根据当时的形势,一步一步的给秦王分析利弊,最后能够成功的带著和氏璧全身而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胆识,又能够根据时势而随机应变的一个人。

第三个就是他的性格是一个比较刚烈的人,在渑池会议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这个个性。秦王为了侮辱赵王而让赵王起来为大家鼓瑟,但是蔺相如丝毫没有惧怕秦王的权势,步步紧逼,请求秦王为大伙跳舞,还做出了拿秦王的性命威胁他的事情,可以看出他为了自己国家的面子视死如归。敢威胁强大的秦国让我们看到他的性子刚烈以及他的英勇无畏。

还有一个故事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负荆请罪,在他面对廉颇对自己的不满时,他没有仗著自己的地位高而反击。而是为了国家大义处处忍让,我们知道他连强大的秦国都不害怕肯定是不会惧怕廉颇的,所以小编认为他处处忍让应该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也是因为他这么高尚的情怀,让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成了我们后世流传的历史典故。他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先的人,对的同仁很宽宏大度,也是他的这种个性让更多的人对她感到敬佩。

小编觉得估计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之所以能够把他们两人都年入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两人身上所具有的良好品质。特别是蔺相如的确切可以当得起大将军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军事才能上的出众,也是他个人品质上的出众。

小编觉得赵国能够得蔺相如这样的一个将军是他的幸运。这也是我们历史中对于蔺相如的记载,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典故看出一个比较全面立体的蔺相如。顾全大局,智慧与勇气并具,相信就是他医生的写照,而从古到今,都有很多的文人学士对他的气节和情操非常的崇拜,也写下了很多诗句文章,赞美他的事迹,从而得以流传百世。而著名的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一句,那就是真正的勇士既可以面对惨淡的人生,也敢直视满地的鲜血。而他也正是这样的勇士。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官职为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人无要人,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不应该说把所有世俗美好的去评判他,我们可能从上述时间来看看。完璧归赵,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所表现出来的大义 大勇,为人臣子,他是合格的。负荆请罪,说明不与人计较,小肚鸡肠 他是大度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