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喜爱古兵器的朋友去观看央视纪录片《古兵器大揭秘》。纪录片的第10集《倭刀·狼筅》

这东西其实是用来坑对面的枪阵的,用来有意制造推矛现象的。长枪阵,超长枪阵之间的对抗中,很容易出现推矛现象,这个自己百度一下就知道了。一旦出现推矛,长枪的攻击力就几乎归零了。鸳鸯阵用狼筅将对手的长矛架住,推向上方,然后后面的长枪就趁机下手。

狼筅包括鸳鸯阵,首要是应对长枪,其次是倭刀。

狼宪的特性决定了鸳鸯阵多了很多选择权,这对士兵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能让民兵更加从容应敌。而心理往往是我们在考虑冷兵器战争时最容易被忽略的要素。


戚继光 《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六势狼筅: 狼筅之为器也,形体重滞,转移艰难,非若他技之出入便捷,似非行器也。

殊不知乃行伍之藩篱,一军之门户,如人之居室,未有门户扃键而贼能入者。虽然,得人而用之则可以制人,不得其人则制于人矣。干将、太阿之利,使童子而持于国门之外,则必有袒背而夺之者。何也?其所能乖其所使矣。

凡用狼筅,须要节密枝坚,杪加利刃,要择力大之人能以胜此者,勿为物所使矣。然后以牌盾蔽其前,以长鎗夹其左右,举动疾齐,必须钗、钯、大力接冀。 然筅御而不能杀,非有诸色利器相资,鲜克有济。

兵中所以必于用此者,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梢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若精兵风雨之势,则此器为重赘之物矣。


在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大明王朝的沿海一带倭寇是非常猖獗的,它给当时的大明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和安全隐患。

为了对付神出鬼没和无恶不作的倭寇,当时大明政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的抗倭力量既有以戚继光为首的大明主力部队,也有俞大猷武术大师组织的另一只抗倭力量。

而且这还不算,为了更有效地击退倭寇,当时的大明王朝还前往少林寺,请少林僧兵相助。

处于一种爱国的情怀,少林寺也派出了武艺高强的月空和尚和小山和尚,随同大明军队一同参加对倭寇的作战。

但是倭寇并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他们神出鬼没,既有打了就跑的游击战习气,同时也有正面对抗正规军队的能力。

在八十年代有一部香港拍的武打功夫片叫《术士神传》,说的就是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电影中的这些倭寇,都双手持刀、神出鬼没,一般的大明军士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

这些倭寇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强,而且手中所持的武器也令当时的大明将领大伤脑筋。

为了对付这些颇令人头疼的倭寇,戚继光对当时的中国传统兵器进行了大幅的改革。

其中最有效果的当属一种叫「狼筅」一种兵器。

严格来说,狼筅并不是一种正规的兵器,它是不在十八般武器之内的,但尽管如此它却是一种对付倭寇的有效武器。

根据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所记载:它是一种用毛竹做成的兵器,大约有一张五六尺长,倭刀不容易砍断。

在它的前端装有一柄锋利的铁枪头,利用毛竹多刺的特点,先是用火烤,之后再浸以桐油,故变得不容易被蛀虫咬坏。

同时为了增强杀伤力,在狼筅的倒刺上再喂以毒药,只要倭寇中招就难逃一死。

狼筅虽是一种对付倭寇的有力兵器,但它也有自身的弱点。

这个弱点就是它形体笨重,机动能力较差,在同倭寇交锋时,需要多兵种、多种兵器的配合作战才行。

但是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是对付倭寇的一种很有效的兵器,它体型长大、前端是一柄锋利的矛头,周边是为了毒药的毒刺,再配以其他兵器的辅助作用,日本倭寇的双手刀根本就不能近身。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武术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武术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跟戚继光将军的抗倭行动分不开的。


狼筅。

这种兵器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杀倭神器,明·戚继光 《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狼筅有两种,一种是竹狼筅,一种是铁狼筅,竹狼筅貌似整竹,枝刺涂有剧毒,在鸳鸯阵中排在最前列,犹如竹林,可挡刀枪弓箭,倭刀也不能将其砍断。铁狼筅由铁铸成,其形如竹狼筅。狼筅上的毒刺很多,粘身则亡,所以戚继光说它是杀倭利器。

古代兵器之一。又名长枪,亦称做狼牙筅,狼筅原是明朝矿工起义军发明,后为戚继光抵抗倭寇时所操练「鸳鸯阵」的武器配置之一。其械形体重滞,械首尖锐如枪头,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呈节密枝坚状。附枝最长60厘米,最短25厘米。杆长5米。头与杆均为铁制成,重约3500克(纪校新书称牙筅重7斤,旧制1斤16两约600克,所以应该是4200克),均为力大之人所使用。其技击方法主要有:拦、拿、挑、据、架、叉、构、挂、缠、铲、镗等


武器:狼筅  

狼筅是戚继光对付倭寇给戚家军所配备的武器之一,粗有二尺,长有一丈五六尺。明朝的军队在与倭寇交战时,因惧怕倭寇的倭刀而张皇失措,戚继光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上的枝端茂盛,可以掩护持有者,冲阵时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杀伤力,可谓攻受兼备,被称为「刺倭利器」。


狼筅:倭刀的克星!

这件用竹子做成的武器扭转了明军的劣势。小编先说一下历史背景: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袭之势愈演愈烈,我国东南沿海各省深受其害,民不聊生,明朝廷采取军事行动抗击倭寇捍卫国家尊严。抗倭战争中,明军因武备废弛,不习兵革,整体战斗力低弱,加之火器运用不娴熟,配备的刀、枪、甲等攻防兵器质量下乘,而倭寇运用多变的阵法配合锋利无比的倭刀,屡屡得胜。如何克制倭刀近身砍杀的优势,减少明军将士伤亡,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狼筅的活用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并在战斗中发挥了更大功用,扭转了明军在战场上的颓势。

狼筅的形制:「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迺南方杀倭利器。」竹子本身具有的长度和枝杈茂密坚韧,能将人的全身遮挡起来,形成一个很大面积的防御圈,倭寇刀枪的进攻都被竹身阻隔,很难对明军造成杀伤。本来,倭寇之所以能以少敌多,其优势在于利用倭刀的「一长、二利、三多变」,扰乱明军方阵,导致明军溃散后被各个击破,身心屡受打击而心生恐惧。

但狼筅特有的构造却刚好能尅之:

一是狼筅体长于倭刀一倍多,其身长拉开了敌我双方的距离,倭刀无法靠近明军士兵。

原来的刀长优势无法发挥;

二是狼筅坚硬的枒杈铁枝抵消或阻隔了倭刀的大力劈砍,刀锋被化解,威力被吸收,明军士兵能防身护体、保全生命;

三是狼筅一层层茂密的枒杈还构成了较大的防守面积,倭寇多变的刀法和跳跃的进攻位移均受制于狼筅的防控,狼筅阻刀猛攻的同时还能挥筅刺杀敌人,其功用得到了极大拓展,「故人胆自大」。

戚继光将狼筅融入阵中,在「 阵」的运用方法上做文章,研创发展了「 鸳鸯阵。「 凡鸳鸯阵,乃杀贼必胜屡效者,此是紧要束伍第一战法,今开式于后:二牌平列,狼筅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后长枪每二枝,各分管一牌一筅。短兵防长枪进的老了,即便杀上。」

此阵是攻防紧密结合的战斗集体,由挨牌手(伍长)、藤牌手各一名、两名狼筅手、四名长枪手与两个刀手组成,牌、枪、刀皆依狼筅而动,其他兵种又弥补狼筅的劣势,帮助狼筅在阵法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牵制倭寇保存己方安全,创造机会消灭敌人。

戚继光发明用于对抗倭寇的武器:戚氏军刀、狼筅、虎蹲炮。

一、戚氏军刀

戚氏军刀是戚继光专门针对倭寇使用的倭刀所改良制造的武器。明朝军队所用的刀在与倭寇交战时,经常被倭寇的倭刀砍断。戚继光吸收倭刀的长处,对中国军刀进行改良,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的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戚继光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著作里有记载此刀的锻造方法。

二、狼筅

狼筅是戚继光对付倭寇给戚家军所配备的武器之一,粗有二尺,长有一丈五六尺。明朝的军队在与倭寇交战时,因惧怕倭寇的倭刀而张皇失措,戚继光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

▲毛竹

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上的枝端茂盛,可以掩护持有者,冲阵时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杀伤力,可谓攻受兼备,被称为「刺倭利器」。

▲配合盾牌使用的狼筅

三、虎蹲炮(火炮)

戚继光给戚家军装备的火炮又称为「虎蹲炮」,因为其射击的样子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所以得名。明朝军队重视火器的使用,并专门成立了配备火器的部队「神机营」。

在与倭寇作战时,戚继光发现鸟铳与佛朗机使用起来缺憾极大,鸟铳虽然精准,但是杀伤力太弱,而佛朗机虽然有杀伤力但非常笨重,不利于扛行。于是戚继光便发明创造了「虎蹲炮」,比鸟铳杀伤力大,比佛朗机轻,便于携带。并大量制造配备。

狼筅(音xiǎn):

古代兵器之一。又名长枪,亦称做狼牙筅,狼筅原是明朝矿工起义军发明,后为戚继光抵抗倭寇时所操练「鸳鸯阵」的武器配置之一。其械形体重滞,械首尖锐如枪头,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呈节密枝坚状。附枝最长60厘米,最短25厘米。杆长5米。头与杆均为铁制成,重约3500克(纪校新书称牙筅重7斤,旧制1斤16两约600克,所以应该是4200克),均为力大之人所使用。其技击方法主要有:拦、拿、挑、据、架、叉、构、挂、缠、铲、镗等。

戚继光《纪效新书》载:「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明 戚继光 《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狼筅解》:「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鎗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鸳鸯阵》:「 戚继光 每以鸳鸯阵取胜。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随牌,每牌用长鎗二枝夹之,短兵居后。」

戚继光 《练兵实纪杂集·军器制解·狼筅解》中记载道,「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杀倭利器」,可见这张图中的狼筅已较为还原。

当然,狼筅并不是戚继光发明的,而是在戚继光就任之前就已存在军中的。不过因其就任之前,闽浙士兵「未练无胆,持之临敌,每每弃之,反以截阻我兵马,几乎弃而不用」,于是造成了「狼筅为戚继光发明」的误会。但与之前不同的是,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以后已经掌握狼筅的用法,并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强大,每每对敌甚至「必以为前列」。至于实践的结果,戚继光甚至认为「百战全胜,恃此(狼筅)为第一」。除此之外,狼筅还可用于拒马,经长期实践以后,戚继光以「尤为可用」评价。

戚继光在浙江多年,富有军事素养的他注意到一个问题:由于浙江、福建沿海大多呈丘陵地带,不似平原一样可以随意编排阵列、驰骋纵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戚继光在军队中创建、引入了数种阵法,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唐顺之所创的「鸳鸯阵」了。当然,选择鸳鸯阵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戚继光在谈论枪法之时提出的「左右必佐以短兵,长短兵相卫」这一点。为了达到这一点,戚继光实行了鸳鸯阵,以狼筅、长枪、短兵相互掩护,而这大大提高了鸳鸯阵的性能。除此之外,鸳鸯阵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变阵,以适应更加复杂的情况。

于是我们可以想像出这样一种场景:双方对阵之时,戚家军展开鸳鸯阵,持枪者使戚家枪,持狼筅者战于前列,持短兵、盾牌者在一旁策应,倭寇往往难以攻破阵势。明代的冯梦龙曾作总结道:「戚继光每以鸳鸯阵取胜。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随牌,每牌用长枪二枝夹之,短兵居后。」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推测是符合史实的。

戚继光治军有方,手下兵士勇猛无比、视死如归,戚家军在战场上赢得一场又一场大胜,维护了我国东部沿海的安宁。

戚继光 六势狼筅

狼筅之为器也,形体重滞,转移艰难,非若他技之出入便捷,似非行器也。殊不知乃行伍之藩篱,一军之门户,如人之居室,未有门户扃键而贼能入者。 [3] 虽然,得人而用之则可以制人,不得其人则制于人矣。干将、太阿之利,使童子而持于国门之外,则必有袒背而夺之者。何也?其所能乖其所使矣。凡用狼筅,须要节密枝坚,杪加利刃,要择力大之人能以胜此者,勿为物所使矣。 [4] 然后以牌盾蔽其前,以长鎗夹其左右,举动疾齐,必须钗、钯、大力接冀。然筅御而不能杀,非有诸色利器相资,鲜克有济。兵中所以必于用此者,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梢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若精兵风雨之势,则此器为重赘之物矣。使用架势

▲武备要略中的狼筅

中平势:此势前弓后箭,阴阳要转,两手要直,推步如风,天下莫敌。骑龙势:闭门之法上骑龙,下闸高檠大有功,误若当前披一下,劝君眼快脚如风。钩开势:钩法由来阻大门,小门挫下向前奔,若还他使低来势,闸挫凭君利便分。架上势:鎗打高来须用架,架时管上又管下,阴阳反复脚如风,铁柱金刚也戳怕。闸下势:闸势缘何要挈脚,挈脚乃是起步法,连身坐下向前冲,上向不著下面著。拗步退势:直进直出君须记,站住即是中平势,高低左右任君行,切挫钩闸毋轻易。狼筅故事

明代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为此专门组织并训练了狼筅兵。他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兵在前冲阵,长枪兵紧随左右,大刀接应于后,杀得倭寇死伤无数。

冷兵器时代里什么武器最强?明朝军队用毛竹做的狼筅可以上榜

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兵器乃是杀伐之器,既然是杀伐所用,那么一定是越坚硬越有韧性的材料才好。从古至今,从石器到青铜到钢铁,基本是越来越坚硬。可是到了明代,却出现了一种用毛竹所制作的武器,为何到了明朝武器的发展不进反退,反而用上了毛竹呢?

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热武器了,永乐皇帝朱棣就曾经在明朝军队中,组建神机营。神机营是朱棣时期专门使用热武器的部队,所拥有的武器有火枪,火炮,火绳枪,甚至还有专门的野战重炮。这在全世界范围甚至都是首屈一指的,比西班牙还要早了一个世纪,那么为什么明朝的军队中,还会有毛竹这种落后的武器呢?

这就要说到明朝中期了,那段时间倭寇闹得凶,明朝初期的时候就出现倭寇劫掠沿海村庄的事情,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倭寇闹得更为严重。倭寇的主力主要以日本浪人为主,这些以劫掠为生的日本浪人武器装备好,战斗力很强,又善于打游击战,基本是捞到一点就跑,给当时的明朝造成了很大困扰。当时的明朝内部已经开始腐败了,加上明军又不适应倭寇的作战方式。导致几次对倭寇的围剿,都没有取得成功。

到了明朝后期的时候,戚继光这个传奇人物出现了,那时候的戚继光在浙江一带训练新军,准备清除东南大患倭寇。毛竹,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毛竹的成本和制造工艺都比较低廉,也容易更换。当然戚继光肯定不会为了节约成本就让士兵拿著毛竹去参战。毛竹也是要经过许多道工序制作才能使用的,首先要把毛竹烫成有勾有直的形状,最好弄成倒钩型,然后还要用热油煮七七四十九天,最后,还要灌入桐油,这样制成的毛竹才真正有了杀伤力,而明朝时期江浙一带的桐油资源很丰富,所以材料并稀缺。

这样制成的毛竹算是完成一半了,接下来还要在倒钩上抹上毒药,再在毛竹顶部插上一根铁枪头,这样经过魔改的毛竹,才真正具有作为兵器的功能,并且有了新的名字,唤作「狼筅」。

有了这种兵器,对明朝军队的灭寇行动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当时倭寇的兵器很长,在当时冷兵器作战时,兵器的长度是越长越占便宜,而戚继光的「狼筅」长度达到五米。在长兵器里可以说是最长的了,顶端又是经过加固的,可以说攻守兼备。

那「狼筅」该如何发挥作用呢,也是要求配合的,一般来说,「狼筅」的重量在七斤左右,所以要挑选力气大的士兵,让他们站在战阵中间,可以有效的阻挡敌人的进攻。而且对于提振士气,稳定军心也有著很大作用,刚上战场的新兵受到「狼筅」的庇佑,心里的胆气也就会壮大很多。

戚继光给军队使用的这种兵器,不仅为明朝节省了大笔军费开支,并且最终平定了倭寇之乱,为东南一带的百姓,带去了没有战火的生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