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的回答下,不一定对

1、是,后世的帝王对儒家有选择性的吸收利用,战国时期的百家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秦汉以后的儒家只是被帝王利用的关系。

2、还是儒家,但是就如第一个问题所说,和以前的儒家相比起来已经被限制了,成为了统治工具,「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3、不是,一个学说总会有自己的发展。
个人观点:在嬴政焚书坑儒之后,真正的儒家再没有成为中国统治思想的主流,成为假儒家。以后历朝那些宣称尊儒的统治者,实际采用的是外儒内法的方法,以儒家的思想和准则来约束百姓,以法家的法和吏来恐吓 和控制百姓。
用豆类植物和制品打个比方:

在秦朝之前,儒学就像原生态的豆类植物,孔子是黄豆(产量最高、用途广)孟子是红豆(英气豪发),曾子是绿豆(细腻),子思是黑豆(神秘性"至诚如神"),荀子是豌豆(现实主义倾向,产量低)。当然还有很多,向子贡、子路、颜回等都是可以找到恰当的豆类植物做一个类比。

而到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儒学已经从植物被做成豆腐了,(豆腐也确实是汉朝发明的)。 至于宋朝的「程朱理学」,是已经将豆制品加工成「臭豆腐」了。后世的书呆子们把好端端的儒学变成了「腐儒」。 所以欲知真正的「儒家」,还是要细读《论语》,谨慎的对待注释,凭我研究二十年论语的小经验,我至今也还没找到一本还原天然本色的《论语注释本》。气急了我就自己写吧。
这个扯起来公案就远了。

你这就好像在问,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吗?铁托是马克思主义吗?法兰克福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吗?我朝的某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吗?

第一个问题,春秋战国以后,儒家越来越兴盛,到达世俗界限的每一个角落;道家从来只有学说,没多少学者,更没什么像样的学派,但是自从张角、张鲁以后,道家在宗教界倒是不绝如缕,有段还挺发达。第二个问题,是。第三个问题,是。话语权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说是就是呗。


儒教大旗是「礼」「仁」「义」「教(教育,教化,亦宗教也)」……反正诸如此类啦,随便你。

礼即「阶级」即「固化秩序」即「表面形式」,这个重要核心也是孔夫子一直吹捧的核心从来没变过。

几大核心,虽然化学阉割了一部分,尤其是「勇」字,(之所以说化学阉割而非物理阉割,是因为一定条件下它还是会小小地雄起一下);

或者因为某功能失效(其实本来也先天不足)—于是发展除了更强大的舌头,——算了太内涵了,只说吧,就是草的功能退化而,舔功异常发达,

但基因还是那个基因。

某部大烂片说过,思想是不怕子蛋的,而我认为,思想也是不会被阉割的(墨家为何不被阉割?道家为何不被阉割?法家为何发扬光大?!)——如果有,那是因为它本身那部分就是多余的,哈哈哈哈哈!

~~~~~~~~~~~~~~~~~~~~~~~~~~~~~~~~~~~~~~~~~~~~~~~~~~~~~~~~~~~~~~

所以那些口口声声说要恢复真正的儒家文化,改变「阉割」的儒教文化的————可笑

换个视角 ……(待续)

嗯,先回答问题。儒家是个筐,啥都往里扔,道家是个筐,啥都往里扔,墨家——嗯,墨家不是筐,因为它从形式和内容都被消灭了,还没来得及成为筐

大家不是说儒道佛三位一体么,意思就是框里面卖的东西都是大同小异吧,那么从这个角度,儒道并无消亡,也从未式微。程朱神马的只是在这个筐内打滚,一步雷池未越,甚至没有添加任何新意进这个筐,只是用荆棘蒺藜巩固了一下破烂不堪的外框。————打个比喻就好,不必细析,哈哈。所以,它不是「假儒家」,而是「破烂儒家」,核心还是如假包换从未变过——礼。
问题很有深度!要想解释上述问题就要先明白什么是儒家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汉代的儒家与春秋战国的儒家用真假来定义不是很准确更多的是一种发展春秋战国时各国争战为的是确立霸权在这种分裂的情况下各家都是在寻找维护霸权的方法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在汉代国家大一统,统治者需要一种维护国家大一统的理论。先崇道,再到独尊儒术,这个时候的儒家其实是对先秦儒家的选择性继承与完善。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汉以后的儒家仍是儒家,不是儒家还会是什么呢?汉以后儒家典籍佚失严重,胡人大量进入中原他们的文化也进入中原,在这样的环境下儒家要想保持不变几乎不可能,但是这种变并没有改变儒家的核心。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了,理学我认为其实只是儒家社会伦理部分的一种放大,统治者发现这种理论更有利于他们的统治所以出于政治目的将它抬上了神坛。我以为理学是儒家,儒家不是理学。
请看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