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便的回答下,不一定對

1、是,後世的帝王對儒家有選擇性的吸收利用,戰國時期的百家是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秦漢以後的儒家只是被帝王利用的關係。

2、還是儒家,但是就如第一個問題所說,和以前的儒家相比起來已經被限制了,成為了統治工具,「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3、不是,一個學說總會有自己的發展。
個人觀點:在嬴政焚書坑儒之後,真正的儒家再沒有成為中國統治思想的主流,成為假儒家。以後歷朝那些宣稱尊儒的統治者,實際採用的是外儒內法的方法,以儒家的思想和準則來約束百姓,以法家的法和吏來恐嚇 和控制百姓。
用豆類植物和製品打個比方:

在秦朝之前,儒學就像原生態的豆類植物,孔子是黃豆(產量最高、用途廣)孟子是紅豆(英氣豪發),曾子是綠豆(細膩),子思是黑豆(神秘性"至誠如神"),荀子是豌豆(現實主義傾向,產量低)。當然還有很多,向子貢、子路、顏回等都是可以找到恰當的豆類植物做一個類比。

而到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儒學已經從植物被做成豆腐了,(豆腐也確實是漢朝發明的)。 至於宋朝的「程朱理學」,是已經將豆製品加工成「臭豆腐」了。後世的書獃子們把好端端的儒學變成了「腐儒」。 所以欲知真正的「儒家」,還是要細讀《論語》,謹慎的對待注釋,憑我研究二十年論語的小經驗,我至今也還沒找到一本還原天然本色的《論語注釋本》。氣急了我就自己寫吧。
這個扯起來公案就遠了。

你這就好像在問,主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嗎?鐵托是馬克思主義嗎?法蘭克福學派是馬克思主義嗎?我朝的某些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嗎?

第一個問題,春秋戰國以後,儒家越來越興盛,到達世俗界限的每一個角落;道家從來只有學說,沒多少學者,更沒什麼像樣的學派,但是自從張角、張魯以後,道家在宗教界倒是不絕如縷,有段還挺發達。第二個問題,是。第三個問題,是。話語權掌握在他們手裡,他們說是就是唄。


儒教大旗是「禮」「仁」「義」「教(教育,教化,亦宗教也)」……反正諸如此類啦,隨便你。

禮即「階級」即「固化秩序」即「表面形式」,這個重要核心也是孔夫子一直吹捧的核心從來沒變過。

幾大核心,雖然化學閹割了一部分,尤其是「勇」字,(之所以說化學閹割而非物理閹割,是因為一定條件下它還是會小小地雄起一下);

或者因為某功能失效(其實本來也先天不足)—於是發展除了更強大的舌頭,——算了太內涵了,只說吧,就是草的功能退化而,舔功異常發達,

但基因還是那個基因。

某部大爛片說過,思想是不怕子蛋的,而我認為,思想也是不會被閹割的(墨家為何不被閹割?道家為何不被閹割?法家為何發揚光大?!)——如果有,那是因為它本身那部分就是多餘的,哈哈哈哈哈!

~~~~~~~~~~~~~~~~~~~~~~~~~~~~~~~~~~~~~~~~~~~~~~~~~~~~~~~~~~~~~~

所以那些口口聲聲說要恢復真正的儒家文化,改變「閹割」的儒教文化的————可笑

換個視角 ……(待續)

嗯,先回答問題。儒家是個筐,啥都往裡扔,道家是個筐,啥都往裡扔,墨家——嗯,墨家不是筐,因為它從形式和內容都被消滅了,還沒來得及成為筐

大家不是說儒道佛三位一體么,意思就是框裡面賣的東西都是大同小異吧,那麼從這個角度,儒道並無消亡,也從未式微。程朱神馬的只是在這個筐內打滾,一步雷池未越,甚至沒有添加任何新意進這個筐,只是用荊棘蒺藜鞏固了一下破爛不堪的外框。————打個比喻就好,不必細析,哈哈。所以,它不是「假儒家」,而是「破爛儒家」,核心還是如假包換從未變過——禮。
問題很有深度!要想解釋上述問題就要先明白什麼是儒家第一個問題:我覺得漢代的儒家與春秋戰國的儒家用真假來定義不是很準確更多的是一種發展春秋戰國時各國爭戰為的是確立霸權在這種分裂的情況下各家都是在尋找維護霸權的方法所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而在漢代國家大一統,統治者需要一種維護國家大一統的理論。先崇道,再到獨尊儒術,這個時候的儒家其實是對先秦儒家的選擇性繼承與完善。第二個問題:我覺得漢以後的儒家仍是儒家,不是儒家還會是什麼呢?漢以後儒家典籍佚失嚴重,胡人大量進入中原他們的文化也進入中原,在這樣的環境下儒家要想保持不變幾乎不可能,但是這種變並沒有改變儒家的核心。第三個問題:這個問題太大了,理學我認為其實只是儒家社會倫理部分的一种放大,統治者發現這種理論更有利於他們的統治所以出於政治目的將它抬上了神壇。我以為理學是儒家,儒家不是理學。
請看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