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人好像不多吧,我感覺長平之戰的時候天下至少有個150萬兵力,那麼這麼多軍人,糧食怎麼辦呢??武器裝備怎麼辦呢???國庫不是很快就會空虛了嗎?為什麼他們又能一仗打很久呢?還有挖坑埋人的白起,把趙國的士兵拉去做壯丁他不香嗎???


首先,是統計口徑不同,戰國時期,兵役制度尚不成熟,往往兵民不分,只要參與軍事行動的,都被統計做軍人,有一丁三夫的說法,也就是說,其實真正的主力部隊最多四分之一,比如,長平之戰,被坑的四十萬人很多都是上黨民眾,隨軍避禍的。其次,有軍功制的刺激,殺敵越多,賞賜越高,從上到下,都有殺良冒功,虛報增功的動機,因為環境技術的限制,核實很難,往往留諸記載的只能是領兵大將的一面之詞。其三,策士的誇大宣傳,戰國史料因焚書坑儒被銷毀殆盡,只有秦記可依,但秦記記事簡略太過,故司馬遷只能博採戰國縱橫家言論及民間傳言,其中多誇大失實之處,但司馬遷也不可能一一核實,故只能暫存其說,後世人往往淺嘗輒止,開卷不疑,所以謬種流傳,真假難辨了。


題主的問題有點多,而且有點亂,把問題先列出來,歸納成三個,然後分別回答吧。

1、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國家的士兵都那麼多?

2、長平之戰的時候天下至少有個150萬兵力,那麼這麼多軍人,糧食和武器怎麼辦呢?

3、白起也什麼要活埋趙國的士兵,把他們拉去做壯丁不是更好嗎?

1、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國家的士兵都那麼多?

春秋的時候,大國是以稱霸為目標,不以滅國為目的,所以戰爭的規模是比較小的,軍隊人數也是比較少的。

例如城濮之戰,交戰雙方的總兵力不足八萬人。崤之戰,秦軍全軍覆沒,損失也不過三萬人。這兩次戰爭在春秋是非常出名的,規模也算很大的,但跟戰國相比,規模明顯一般。

在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達到白熱化,戰爭很多都是以滅國為目標,需要軍隊的人數自然是急劇上增加。

例如,趙國的人口在300萬到350萬之間,派往長平作戰的人口至少在40萬。

每個國家兵力那麼多,只要是因為戰爭的需要,如果不維持龐大的軍隊,很有可能就被人家消滅了。舉個現代的例子吧,1938年德國軍費就已經佔據GDP的17%,在二戰爆發之後,軍費開支遠超30%。一個國家將所有的財力人力物力傾斜到軍事上來,自然軍隊人數就很大。

2、長平之戰的時候天下至少有個150萬兵力,那麼這麼多軍人,糧食和武器怎麼辦呢?

(1)耕戰

戰國時期的士兵,大多數平日里屬於田間勞動者。拿起武器是士兵,放下武器是農民。例如:秦軍合圍趙軍之後,秦王把全國的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派往前線,這些男子自然是田間勞作者。陳勝起義之後,咸陽危急,秦武裝驪山徒打敗陳勝。這都說明了,當時的作戰用的龐大軍隊並不等於常備軍。

當然,國家還是有常備軍存在的。魏國的魏武卒就是最好的例子,參加魏武卒的士兵,家裡還可以得到賦稅上的優惠。但職業兵制度,註定魏武卒的數量是不會多的。

(2)這裡再說說後勤保障

長平之戰,後勤問題是趙國落敗的重要原因。戰爭的關鍵時刻,趙國糧食供應出了問題,所以向齊國借糧食,齊國竟然不借。趙國沒有糧食,廉頗的持久戰策略,自然無法施行。趙括為將之後,迅速改變作戰策略,主動出擊。個人認為秦軍散播謠言一說純屬無稽之談,後勤保障壓力才是趙王換帥的核心原因。

其實,秦軍的後勤保障壓力也不小,但是,好在秦軍的關中盆地並沒有遭受戰亂,可以安心耕種。同時,有了四川盆地,雖然都江堰還沒有修建,但是四川盆地免受戰亂,也是秦的重要後勤保障。長平之後,白起主張一鼓作氣攻下邯鄲,秦王不準,後勤保障的壓力也是重要考慮之一。

後勤保障對秦的作戰影響是很大的。秦軍在歷次大戰之後,都需要修養一段時間,然後再發起大的戰爭。秦國為何在公元230年發起了統一的收割戰,能夠連續作戰?因為此時的都江堰和鄭國渠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農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秦軍得到了有力後勤保障,如下山之虎,橫掃六國。

3、白起也什麼要活埋趙國的士兵,把他們拉去做壯丁不是更好嗎?

這一點,就需要考慮兩點

(1)安全因素。40萬人,如果發生叛亂,後果是很可怕的。項羽在巨鹿之後殺降也是出於這個考慮。

(2)戰略眼光,白起當時的想法是繼續攻邯鄲,帶著40萬俘虜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白起是想把這些人當作人力來使用,這樣的事,當然需要秦昭王定奪。從後來的情形來看,秦昭王對坑殺趙軍40萬並無異議。


1.國家xjb吹

2.文人或史官xjb吹

3.統計口徑問題,將輔助人員和徵用民夫都計入軍隊。


書中記載長平之戰因為時間長人數多,都不能進行農耕,然後導致糧食不足。這說明啥?說明本質上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農民,秦國也在戰爭焦灼期動員了一個郡的成年男子全部上戰場,不用想也大多是農民。至於武器,趙國冶鐵業在當時小有名氣,到今天河北也是鍊鋼大戶,再不濟不是還有農具么?

還有一個就是統計的問題,後勤兵也算在總數裡面的,一線的士兵要大大少於這個數字。前面還有一個原因是史官有意無意的吹牛問題。

戰國時期的國家動員能力也不可小覷,動員能力不行的都被滅掉了,戰國實際上是末位淘汰制,到最後只剩這7個國家了,春秋的動員能力就沒有這麼強。


你可以看看歷史,基本上越是亂世兵源越多,

基本上都是盛世攢人口,亂世爆兵力

為什麼?

能安穩種地,誰想當兵啊?

自古以來,當兵吃糧啊

所以春秋不義戰,兵源多,人均短命,也可以理解啊

——

然後,就是後勤問題,地盤越大兵力越多後勤壓力越大

但是,本身糧食不夠的情況下,打仗也是一種辦法啊

二女爭桑,引發兩國死戰

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為了爭奪生存資源,全民皆兵很正常啊

——

至於 長平之戰為什麼要殺掉?

因為 白起兵力不夠,糧食也不夠啊!

白起已經再打太原和皮牢要火速滅趙了,這時候帶不動四十萬拖油瓶啊

而且等四十萬趙軍回過神來,發現白起不在,秦軍遠遠少於他們,最大的debuff趙括也沒了,翻船的就是秦國了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