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卿族弄權時期,趙氏就長期處於舞台中心或離中心不遠,趙盾們和晉公們掰手腕不亦樂乎,到了六卿內卷時代更是導演了對智氏的大反殺

然而趙氏後來建立的趙國,最有名的君主給人留下的印象反而是「頭鐵」,武靈王前面的胡服騎射改革就感覺比商鞅剛得多,後面欲把國家分為二導致自己餓死的操作也挺剛(無論這是深思熟慮還是一時興起的想法)。趙家祖傳的謀略詭計失傳了嗎?

PS:趙括也是趙家族人吧,感覺也很剛。。


非專業扯一扯,個人認為這可能是歷史故事敘事習慣和Stereotypes的問題?本來,三晉的風格繼承晉國,都是狡詐多權變同時又「剛」,然而可能由於一些故事的劇情需要(?)或者想讓人們加深印象,敘述的時候強調了韓魏狡猾的一面,同時突出趙國「看起來很剛」的一面。可能是峰終定律(?)的原因,在很多通俗讀物里,提到戰國戰爭總要花很大筆墨在秦趙對抗上(「峰」是長平之戰,「終」是戰國末期的一系列秦趙戰爭,尤其是李牧擊敗秦軍的戰役),以至於給人的Stereotypes就是「趙國經常和秦國正面剛」。但實際上以趙國的實力並不能和秦國正面剛出什麼花來(沒有乳趙,就是這樣),趙國君臣當然能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在秦趙對抗中,他們也頻繁使用欺詐(比如說好了割地結果咕掉了)、外交手段(主要是合縱「包圍網」);還有一些看起來是正面剛贏的戰爭其實還是贏得挺取巧的(比如閼與之戰,並不是簡單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具體過程隨便百度一下應該就有,順便閼與之戰還有魏國在後面牽制)

關於「弄權」這一點,如果你說政變的話,從三家分晉到沙丘宮變,趙國一直拜里拜氣的(bu)持續政變,就算沙丘宮變後沒什麼政變了,趙國還是戰七中政變最多的國家。還有,「弄權」這點甚至刻入了趙國的DNA(劃掉)民風,直到西漢,太原、上黨一帶(趙西南部+部分韓魏)都是「多晉公族子孫, 以詐力相傾, 矜誇功名, 報仇過直, 嫁取送死奢靡」,「號為難治」。即使沒有政變,趙國(實際上戰國各國)的朝廷也總是會出現派系鬥爭,只不過在一般的歷史故事裡,這些不會花什麼篇幅去講。

關於頭鐵或者很剛的特點,一般體現為正面對抗或者命硬抗揍?如果說命硬抗揍這點,那晉國的趙氏還真完美符合,甚至還總是觸底反彈(拜 里 拜 氣 * 2)。一手遮天的趙盾去世後,趙氏在晉國依然表現得強勢甚至更加跋扈,加上家族內通*醜聞,為下宮之難埋下隱患,以至於在下宮之難中差點被滅門(順便趙氏後人還編造了「趙氏孤兒」這種感人至深的故事來粉飾醜聞,趙世家裡就有。說到這點,趙氏家長們和後來的趙王們確實會捏造一些假故事、預言夢境什麼的來掩蓋事實,或讓僭越、立儲等「合規」以達成目的,這也可以算是趙氏後人繼承了他們先祖的狡猾?)不過在晉悼公時期趙氏又復興了(觸底反彈)。「簡襄之烈」的時代先後兩次晉陽之戰,夠不夠剛?擅長弄權和命硬抗揍並非不能兼容,晉國的趙氏兼具這倆特點,趙國也都有,不過是通俗歷史故事敘事的時候強調的點不一樣罷了。

其次,秦楚魏齊韓等其他國也都不乏「頭鐵」或者「硬剛」的一面,只不過沒有被強調或重點展示。

戰國初期的秦國可不(像某電視劇里的那麼)弱,和強盛的魏國互有勝負,甚至敢於主動進攻,是不是很剛?

魏文侯的魏國東西兩線都取得很好的戰績,在北線跨越趙國,兩年就攻滅中山,是不是也很剛?魏武侯的魏國更頭鐵,不僅常年多線作戰,連盟友的內鬥也要插手,導致三晉關係惡化;魏惠王前期也是,與秦齊楚敵對,又對韓趙用兵,還一度攻克邯鄲。只不過後來魏國由於國力不能支撐霸權,其外交向合縱轉型,也成了人們印象中的「反覆多詐之國」。

BC284齊國被打得只剩兩座城池,一直堅守到BC279年復國,這堅守時長和觸底反彈力度,是不是更鐵?

即使是體量很小的韓,前中期也與的秦、魏互有勝負(魏惠王五年,魏攻韓陽城不克;韓哀侯時期韓襄在酸水打敗秦國蘇胡率領的秦軍),被進攻時不乏堅守數月的記錄(如秦攻宜陽,五月不能拔),在強盛時期也是「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看看趙武靈王的下場吧!這難道不是弄權的結果嗎?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主父見長子趙章作為臣子向弟弟跪拜,心中不忍,便動了將趙國一分為二的心思。

這件事表面上看是趙主父覺得對不起長子,想要彌補兒子。實際上,趙主父是想通過擁立趙章,分解趙惠文王的權力,重新確立自己在趙國的地位。

這一年,趙主父四十六歲,正值壯年,當初他選擇退位,是為了騰出手來,好好打理邊疆,為趙國開疆拓土。經過這麼些年的征戰,他帶領著趙國軍隊攻滅了中山、趕走林胡、吞併樓煩,成為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當消滅了北方的敵人後,趙主父將自己的眼光投向了中原。他發現,這麼些年,在他經略北方時,中原的秦、齊、楚、魏諸國連年征戰,國力兵力大不如從前。而趙國因胡服騎射,兼并胡人,多年的磨練,使得趙國的戰力在諸侯國中首屈一指。

趙主父又動心思了,他要到中原征戰,他不甘心只當草原上的霸主,他要征服中原,成為中原的霸主。而要想征服中原,第一步便是要奪回趙國的權力。

之所以用奪,不是用拿,是因為趙主父發現,他已經不能左右趙國的局勢了。當初,他禪讓的設想是,在趙國建立一種二元政治體系,自己為主,兒子趙何為輔。可是在這麼些年的發展下,趙主父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趙惠文王在肥義的輔佐下,名正言順的取代趙主父,成為了趙國的一號人物。

雖然趙惠文王是自己的兒子,但權力的遠去還是讓趙主父有些失落,一生追求榮譽和地位的他不甘寂寞,因此,他便想通過擁立趙章,重新奪回權力,確立自己的地位。

這個邏輯很容易理解,如果趙主父能將趙國一分為二,那就說明,趙主父在趙國還是第一人,畢竟,將國家一分為二,只有國君才能做到。

趙主父沒有貿然行事,他首先找來自己當年的心腹大臣肥義,向他闡述了想分裂趙國,擁立趙章的想法。他本以為當年那個力排眾議,支持自己胡服騎射的肥義,這次也會義無反顧的站在自己的身旁,支持自己擁立趙章,重新奪權。

然而,肥義拒絕了。

在肥義看來,趙國只能有一個王,那就是趙惠文王。這些年,作為趙惠文王的老師,肥義始終都在教導趙王對待王權的態度:所謂王,就是萬人之上,獨一無二,王權不穩,國家必亂。

雖然對趙主父感情很深,但肥義還是以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的道理拒絕了趙主父的想法。同時暗示趙主父重新奪權執政這個想法的危險性。

與趙主父會談結束後,肥義便將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向趙惠文王做了陳述。趙惠文王當下便與肥義商量對策,當下,肥義便命令宮中警衛隊長信期日夜守在趙王身邊,確保趙王安全。

此時,公子成和李兌聽說這件事後,便到達宮中,表示了願意效忠趙王。宗室重臣趙豹也來到王宮,提醒趙王與肥義做好準備。

公子成是趙主父的叔叔,在胡服騎射之後,一直在家蟄伏,他本人在趙國宗室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趙惠文王之所以能夠在宗室中打下基礎,正是藉助了公子成。而公子成則通過趙惠文王,又重新步入了政壇。趙豹則和肥義一樣,是趙武靈王父親趙肅侯的重臣,素與肥義交好。李兌則是肥義從低等士卒提拔起來的高官,可以說,肥義是他的伯樂。

在肥義與趙惠文王商議的同時,趙主父也將趙惠文王不願將趙國一分為二的想法原原本本的告訴了趙章和田不禮,趙章和田不禮更加怨恨趙惠文王和肥義,他們決定主動出擊,採取行動。

可是趙惠文王被肥義保護的很好,趙章等人一時無法下手。

幾天後,趙主父以在沙丘選看墓地為由,讓趙章和趙惠文王隨行。趙惠文王沒有辦法,只得在肥義與信期的陪同下隨行。到達沙丘宮後,趙主父和趙章住在一個宮殿,趙惠文王住在另一個宮殿。

田不禮見時機已到,便勸趙章以趙主父的名義召來趙惠文王,並在宮門安排死士,只要趙惠文王一進宮門,就將其殺死。殺了趙王之後,再將趙主父控制起來,到了那時,趙國就歸趙章所有了。

趙章依計而行,派使者去召見趙惠文王,正當趙王準備動身,前往趙主父的宮殿時,肥義覺得事情不對,突然起身,勸住趙王。但主父的命令又不能不從,他便將趙王安置在宮殿,同時命令信期不離趙王左右,而後自己獨自一人前往趙主父的宮殿。

少頃,侍者便傳來消息,肥義剛進入宮門,就被突然衝出的一群黑衣人亂刀砍死。現在,這群黑衣人正帶著公子章的叛軍正向趙王宮殿殺來。趙惠文王大驚,信期立馬安排得力衛士保護趙王,而後帶領衛兵衝出宮門,與趙章所率領的叛軍交戰。

正在雙方殺的難解難分時,公子成和李兌率領軍隊來到沙丘,參與平叛。只靠死士的趙章和田不禮自然不是正規軍的對手,不消一刻,趙章和田不禮便被打的大敗,田不禮見大勢已去,就腳底抹油,逃往了宋國。

趙章則且戰且退,來到趙主父居住的宮殿門口,他跪在門口,痛哭流涕,懇請趙主父能夠救他一命。畢竟是自己的兒子,趙主父心中不忍,便開門將趙章納入到宮殿之中。

公子成和李兌率領軍隊到達趙主父宮外,將宮殿重重包圍,雖然包圍了宮殿,但他們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行事,李兌準備將這件事向趙王請示,公子成阻止他說:「如果請示了趙王,那麼趙王一定會讓我們解除對趙主父宮殿的包圍,如果是這樣的話,等趙主父從裡面走出來後,我們就會背上「圍困主父」的罪名,恐怕我們兩個都會被斬首謝罪啊!」

「如果不告訴趙王,我們自己處理,只要最後我們幫助趙王安穩了王位,趙王一定不會怪罪我們的!」李兌默默點頭。當下便命令士兵攻入主父宮中,誅殺趙章及其黨羽。而後退出宮中,只圍不打,宮中則只留下趙主父及其身邊的侍衛宮人。

第二天,李兌命令士兵向宮中之人喊話:「宮中之人參與了叛亂,按律應該處死,但上天有好生之德,只要你們出來,我就將你們赦免,但最後一個走出宮門的人,一定是叛亂的主謀之人,我們會將其全族誅殺。」命令一下,宮中的侍衛、宮女、宦者全部逃出了宮門,只留下趙主父一人。

趙主父也想走出宮殿,但被拒絕。

宮中只有趙主父一人,而宮外卻有三千人,這三千人將趙主父圍困在宮殿長達三個月之久,在這三個月內,趙主父與外界斷絕了任何聯繫,沒有食物和水的給養,最後幾天,飢餓的趙主父餓的只能抓幼雀充饑。

三個月後,趙主父餓死在沙丘宮。

可憐一代英主趙武靈王,最後居然落得個被活活餓死的結局。


晉國自從晉文公改革之後,軍政合一,執政卿輪流執政,並未被趙氏壟斷,相反,趙氏過於強大的時候還被眾卿和晉公扼制。後來趙氏自己還內訌差點滅亡。反殺智氏之前,趙氏在晉陽苦撐數年,也是非常慘烈。不頭鐵,哪來的資本與其他勢力周旋?


一樣內鬥啊,武靈王不就因為內訌餓死沙丘。


趙家並不以弄權著稱,弄權的話范家才是典型。欒書 稀缺都比趙盾擅長弄權

不過以弄權著稱的家族都很快的完蛋了


題主目光如炬,趙武是假趙實錘了。下宮之後無嬴趙,欒卻殺盡大業人,嗚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