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侯,并不是说侯有多了不起,列侯的地位还不如郡守和郡尉,必须服从郡守和郡尉的管辖,李广早就是2000石的部级干部,地位远在列侯之上,封侯对于李广来说,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已。

接著再分析李广为什么没有封侯,这和汉高祖,汉文帝,景帝,武帝的不同封侯标准密切相关。 汉文帝,景帝封侯相当吝啬,汉高祖,武帝却是出手大方,文帝景帝两朝封侯总数,不及高祖或者武帝的三成。所以他们封侯的规则是完全不同的。文帝景帝按资历封侯,先封高祖老臣,虽然李广功劳大于万户侯,但是李广始终轮不到封侯。

高祖封侯虽然和武帝一样大方,但是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高祖是按功劳大小,武帝是按人头数,这中间猫腻大了去了。武帝时期,武帝给谁军队多,那么谁的斩首数多,功劳就大,武帝还有个奇葩规定,战损比大的死罪,可是武帝总是交给李广以一当十的任务,这样李广自然无法封侯。不过,武帝自己知道理亏,虽然没有封侯,却还是提拔李广为郎中令,郎中令皇帝最亲信的人,秦朝的郎中令赵高能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广的功勋,在整个西汉,妥妥排在前列,李广是汉文帝口谕亲封的无冕万户侯,西汉一共才几个万户侯,如果去除水分最大的卫青,万户侯就更是屈指可数。李广历经三朝,单单文帝一朝的功勋,文帝说万户侯都不够封。

李广经常以少胜多,是万户侯里最能打仗的,也是西汉诸将中能力最强的,李广不仅擅长游击战,大军团作战,也是他的强项。

先说游击战。史记中记载了李广在陇西大败老上单于的十几万大军,虽然没有详细记载过程,但是从李陵的成名战就能略窥一二。李陵只有5千步兵,面对8万以上的匈奴骑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对敌心理战,消灭了一万多匈奴骑兵,如果不是叛徒出卖,李陵就会带著4千多人,全身而退。 这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李广在陇西的作战也是这样的神奇之战。根据汉文帝时名臣晁错的上疏《言兵事疏》记载,李广以小吏的身份(这一年李广10几岁,刚刚从军,从底层做起),带领陇西部分地方部队,以及陇西子弟,大败老上单于,「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从甘泉宫胜利而回的老上单于,万万没想到,汉文帝的十几万骑兵车兵部队,奈何不了他,却会惨败在一个无名小卒手里,更可怕的是,他的十几万大军是败给了几千「乌合之众」。 从此以后,这个小卒的名字,一直是匈奴军的梦魇,这个名字是属于让匈奴最最敬畏的战神!------李广!

史记记载,老上单于不甘心失败,随后几年又多次大举入侵陇西,都被李广带领陇西子弟和公孙浑邪的数千义渠胡兵击败。即便有了义渠兵,李广这支队伍也不超过万人。匈奴军损失惨重,到军臣单于继位,只拿的出6万骑兵,而且不敢从陇西入侵。

这样的战绩和能力,即便是韩信,灌婴等人都没有做到。难怪汉文帝忍不住封李广为无冕的万户侯,不过文帝坚持原则,只给高祖老臣封侯,所以李广只是口头的万户侯。 到了景帝,又得从头开始计算,而景帝也是以封高祖老臣为主,另外对民族代表也会破例封侯,比如公孙浑邪(公孙贺的父亲)。

再说大军团作战能力。汉景帝时期,在李广等人的连续打击下,匈奴实力已经大减,不得不与七国联合以自救,大汉本来要主动远击匈奴,但是因为七国之乱,也需要休养生息,于是汉匈出现了一段较为安定的时期。在七国之乱中,周亚夫率大军却不救梁王,有人说是景帝授意周亚夫见死不救,消耗梁国军队的意思有,借机害死刘武却只会是周亚夫一厢情愿,景帝和刘武兄弟情深 ,自始至终没有亏待刘武。梁王的将领是韩安国,面对众多叛军有些撑不住了,周亚夫不肯救援,于是梁王把宝押在战神李广身上,授临时将印,让李广指挥梁国军队,一举击败叛军。虽然是以少胜多,但的确是大兵团作战。 漠北之战霍去病5万胜10万一仗,几乎是此战翻版,只不过主角从李广换成了李广的儿子李敢。

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武帝喜欢用外戚,所以李广主要负责挑重担,带著小部队为卫青霍去病吸引匈奴主力,这种啃骨头的活儿,武帝诸将中也只有李广有这个能力做到。卫青霍去病则得到汉武帝的全力支持,部队资源要多少给多少。尤其是卫青,只两次战役就损失士马30万,尽管主要面对的是杂牌军,卫青的损失却是匈奴的数倍,同样资源,如果换成李广李敢李息领兵,匈奴军早就被灭了,也不会损失这么多士马,还有无法计数的资源。


现在很多人都以为汉代飞将军李广是被汉武帝和卫青这对姐夫小舅子(汉武帝刘彻既是卫青的姐夫也是小舅子)个欺负得憋屈自杀:明明李将军威风凛凛所向无敌,偏偏让他打辅助,立功的机会的都给了卫青和霍去病。而卫青不让李广当先锋的原因,是汉武帝有交代:「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意思是李广这个人「点儿背,别让他跟单于正面硬刚。」但是即使是对李广李陵极其友好的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也不敢太过歪曲事实,没有明确指出卫青欺负过李广。

认真看一遍《史记》,我们就会发现一个让人悲哀的事实:李广居然是个常败将军,一生一次大胜仗都没打过,三次全军覆没,还当了一回俘虏。要不是名头响亮,早就被军法从事了。李广的勇敢和武力当然是没的说,单凭一手神射功夫,就足以令匈奴丧胆,所以才会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是王昌龄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那个龙城飞将,直捣龙城的是卫青。

当年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卫尉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每个人都带了一万人马(军各万骑),卫青直捣龙城,不但端了匈奴老巢,还砍了七百个脑袋回来。

但是很不幸,李广被打成了光杆儿司令,自己也被匈奴活捉了。司马迁对李广全军覆没一笔带过,却对李广如何「神勇逃脱」大书特书。

只身逃回的李广被免了职,也就是那时候他跟奉命巡查的霸陵尉结下了梁子,而李广官复原职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公报私仇杀了霸陵尉。

其实李广全军覆没不是最后一次,在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李广跟卫青一起去打匈奴,但是一个照面,就被匈奴射死了一半(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最后且战且退,等到匈奴收兵,李广身边已经没几个人了(是时广军几没)。而那一战,另外一路由卫青率领的人马,斩首万余级。

接下来到了元狩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1年,张骞和李广从右北平出发,结果是「广杀匈奴三千余人,尽亡其军四千人,独身脱还」,又被打成了光杆儿司令。

李广为什么终其一生也没有封侯?什么杀降、杀霸陵尉「伤阴骘」而不得侯封,那都是迷信说法,曾跟李广一样多次战败的公孙敖、苏建、张骞都当上了侯爷。

败军之将也能封侯,这跟汉武帝时期赏罚分明有关:你斩将搴旗,属于大功,回来是要封侯的,你没杀过匈奴大将(卫青霍去病连匈奴王爷都杀死或者活捉了很多),那你就得攒人头——斩首千级,回来也能封侯,但必须是打了胜仗的人头才算数,你死了一万,带回三千匈奴脑袋,那也是打败了,不处罚就算开恩,封侯就别指望了。

翻遍史料,居然没有找到李广一次胜仗并斩首千级以上的记录。按照汉朝赏罚制度,要是给了李广一个侯爵,恐怕更多的将士会心中不服——如果谁资格老、名气大谁就能封侯,我们还用玩儿命到战场放上去砍脑袋吗?

所以归根结底,李广应该算是一员勇将,跟名将和统帅还有一段距离,要是能在一个杰出统帅麾下冲锋陷阵,就会像汉文帝说的那样:「你要是生在咱们汉高祖时代,万户侯岂足道哉!」

可是李广声名显赫、资历极深,每次打仗都要独当一面,包括卫青霍去病在内,谁又能指挥动他?他又会甘心给谁当先锋?


李广是一个无畏的将军,也是一个受到全军爱戴,并且汉代的老百姓也念及喜爱的一个人,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确,恐亡去。他勇猛无畏,精于射猎,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与匈奴征战大小70余战,无不冲锋陷阵,志为军锋,但是,他只能为将,很难封侯,将军的勇猛与缺陷既于一身。

一、杀人无由,李广从将军贬为庶民的时候,有一次他与灌婴的孙子灌强去蓝田南山打猎,在田间喝醉了,夜晚过霸陵,霸陵亭尉亦喝醉了,没有让其通过,李广怀恨在心,等到李广重新任命为将军,李广把那个霸陵亭尉招到军中杀掉了。

二、杀降不祥,李广在陇西任太守的时候,羌人反叛,李广诱骗他们投降,然后用欺诈的手段把已经投降的羌人800余人杀掉。

三、被俘而逃,有失军人的尊严。有一次李广与匈奴作战,战败被匈奴生擒,被网兜在匈奴人的两匹马中间,李广装死,然后趁匈奴少年没有注意纵身跃上马,趁势推下少年,夺了他的弓箭,逃回关塞。

以及在吴楚七国反叛中,李广任都尉,在昌邑夺得军旗,立功显名,然而他私自接受梁王授给他的印绶,这是令朝廷不爽的大事,作为将军也是个人犯的大忌。可以说李广有著这样的为人处事、毛病多多,恐怕汉朝哪个皇帝也心如明镜,侯爵渐远。性格使然,命乃数奇,老泪一把,饮恨自刎。呜呼,惜哉。


王勃的「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写尽了英雄的万千落寞。而「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这等夜色里的勒马当风,给了后人无限遐思。特别是琅琅上口的「飞将军」,把李广推上了一个纪念碑式的人物。可是,如果细读历史,不知道你还会不会斩钉截铁的为他鸣不平。

李广陇西人,祖上也是秦国战功彪炳的悍将。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明君,曾在雁门郡、云中郡等与匈奴一线前沿交战区就职,曾于匈奴接战70余次,为何一生不得侯?真的是有人在他的封侯之路上做手脚吗?

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两位各自在位20余年的皇帝,一门心思把国家有条不紊的带上了让人羡慕的富裕。用司马迁夸大其词的说是,国库里穿钱的绳子都烂了,仓库里的粮食从房顶满到大街上了。但在文景帝让大部分富起来的同时,对于以抢夺作为基本国策的匈奴,采用的是忍让与和亲政策。而到了汉武帝可以大展拳脚的时候,凭借文景的综合国力,放量地对匈奴全面交锋。

汉武帝非常热爱封赏,特别是战场拎回匈奴人头的这种,只要将领率军割下一千级首级的即可封侯,就连跟在霍去病身边的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封了关内侯。而飞将军居然这么一点头颅都收割不到啊。卫青在于匈奴的七次征战中,共计割首级五万多级,青年才俊霍去病四次交战,割首级11万以上。其实,李广七十余次战斗,规模小,且胜少负多,汉武帝时期的五次战斗,三次未遇到敌人,两次差不多全军覆没。飞将军的由来就是在被匈奴俘虏,匈奴人把负伤的李广放在网中,用两匹马驮著。而李广夺下了旁边的一匹马,单人独骑逃出,所以匈奴人称他飞将军。

在深一点究其原因,李广是一身精湛武艺,而治军能力不足之人。对于手下的官兵,李广像是一个感情充沛的兄长,史记记载他坚持让手下先喝足水,吃饱饭,才喝水吃饭,深得官兵爱戴。但是,行军扎营时,他不派人守夜,也不做足侦查工作,交战时也是毫无章法,凭著一股勇武,往往自己也在敌阵里畅快的冲杀,这对于主帅基本上是胡作非为了,所以才会被俘。

最后一次出征,汉武帝特语嘱咐卫青把李广作为东路军,不放心让他跟主力交锋,李广赌气出营门,在让人不解的没有向导的情况下迷了路,估计已是一头白发的李广,引咎自刎。

李广当然是英雄,但不盖世,有扼腕叹息的地方,但封侯似乎也不大妥。


长败将军没杀就不错了 司马迁夸大了李广 贬低了卫青 霍去病


李广冲锋陷阵可以,但军事才能太低,不具统帅一方的能力,一生没打过像样的胜仗,少军功,自然难以封侯。


爱戴到全军覆没,爱的太深,伤的太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