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之舞的故事,杜甫在他的诗中有记。我在《百科词条》找到一段文字,作为回答。其文曰: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 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 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

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

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剑,从中受到启发,融入笔法之中,练成了游龙惊凤,落笔走蛇的绝世书法,成就了张旭草圣名衔。

书法具万物之象,它即是文字的表达,更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总结概述,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崇山峻岭,花草树木,战斗舞蹈,???????都能与书法妙相契合,跃然纸上,书法之美美至极至,反朴归真,就是自然之美。

张旭狂草书,简约便捷,弛骋纵横,奔放不羁,变化无穷无尽,狂放宾士,一气呵成,即具书法法度,又近自然之姿,酣畅淋漓 ,翰逸神飞。观之令人心弛神往,妙不可言。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悟得书法真谛,陆游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看来书法也一样,处处留心皆学问,字外功夫,也得时时锤炼。

本人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苦于没有明师指点,整日瞎练,下附临写,抛砖引玉,恳请各位友友不吝赐教,谢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