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属于多方面的考虑的结果吧,主要原因就在于法国的海军力量相当强大的,按照当时的主力舰吨位分配,法国拥有的主力舰总吨位大约相当于英国的1/3,这是英国人所忧心的,英国本土的舰队也不过全部的1/3左右。

法国战役之后,法国投降之后,虽说陆军基本损失,但是舰队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这成了一块英国人的心病。法国投降之后,英法关系,英德关系等都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事情,谁也不可能预料到未来究竟是何种发展,英国所忧心的是法加入反英同盟之中,那么法国的舰队就成为英国人的大敌了。

为了避免法国的舰队成为敌人,那么英国必须被加以消灭,事实上,法国舰队拒绝了英国有关解除武装的要求,才出现了攻击法国舰队的问题。

有人认为这当时的英国人有点杞人忧天了,其实那并非如此,要考虑到当时复杂的背景,谁也不敢保证每种情况不会发生,尤其是在法国与德国的那种停战协定,可能变成一款同盟条约的状态下,事实上在整个二战期间,维希法国与德国的关系还是相当微妙。更不要说,在欧洲历史上,出现过因战败,改变阵营的事情,法国出现在反英同盟中也不算意外事件。


#军事# #历史# #丘吉尔# #国际#

除了考文垂轰炸,这绝对是丘吉尔在二战中做的最操蛋的一件事,但都是为了顾全大局的无奈之举。

法国舰队在当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比为5:5:3:1.75:1.75,这一条约奠定了列强的海上地位格局,法国为世界第四海军强国。

但在二战的时候,法国舰队颇有些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一样的窘境。

陆军已经被消灭了,仅剩下海军。

只不过不一样的是,法国海军的舰队,对德国当时的海军来说,还是无敌的存在。

所以被当时的维希政府当做与德国人谋取利益的最大筹码。

为什么呢?虽然在陆地战场,法军失败了,但法国政府尚存,虽然被视作傀儡政府,但最起码还是法国人说了算,还保住了一部分法国领土。

德国在击败法国后,将法国面向大西洋的所有海岸线都划入德国,留给法国的海岸线是面向地中海的那部分。

地中海对面的非洲,英国有大量的殖民地,面对法国实力雄厚的舰队。

即便法国舰队作为港口舰队,作为一支存在舰队,也会让英国军舰从此离开地中海。而法国舰队的这个作用,可以被维希政府拿来与德国交换很多条件。

用一支存在舰队,可以换来法国陆军的继续存在,换来法国剩余国土的司法独立等等。只要手里还有这支海军舰队,那就换来很多可以与德国谈判的余地,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说都好使。

丘吉尔此时刚刚因为法国单独与德国谈和而感到受到了最大的出卖,现在看到一支强大的法国舰队停泊在米尔斯克比尔港,简直如鲠在喉。

虽然法国已经明确表示,自己的舰队不会与英国和美国为敌,但丘吉尔已经无法相信法国海军了,因为他感觉他已经被法国陆军出卖了一次。

此时的英国,一门心思的希望法国舰队来到英国。而法国维希政府正拿著法国舰队作为与希特勒周旋的筹码,不可能失去这支舰队。德国为了不让英法海军同流,一面安抚维希政府,一面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动手。

就在这种情况下,丘吉尔命令英国海军出动,要么接收法国海军,要么就毁灭她!

「弩炮行动」正式开始!

英国人先是以奇袭的方式迅速控制了一支在英国朴次茅斯避难的法国舰队,「洛林」号战列舰和「苏尔古夫」号潜艇为首的200多艘大小舰船落入英国人手中。与此同时,在英属埃及的亚历山大港,1艘法国战列舰和4艘巡洋舰经过谈判被英国人解除了武装。

而在米尔斯克比尔港内的法国主力舰队则接到了英国舰队的最后通牒,第一:这支法国舰队必须加入英国。第二:或者把舰队交给美国代管。第三:如果法军不同意前两条,必须在6小时内自行凿沉,否则将诉诸武力。

高傲的法国人不可能接受这种侮辱,法国舰队司令拒绝了英国的最后通牒,同时命令港内的法军舰艇开始生火,准备迎战几个月前的盟友。

皇家海军刚看到法国军舰烟筒开始冒烟就抢先动手了,在驱逐舰烟雾的掩护下,利用「胡德」号、「英勇」号、「坚决」号三艘战列舰上的巨炮对港内法军进行炮击,从航母「皇家方舟」号起飞的战机向港内法国军舰投掷炸弹。

战斗仅仅一刻钟便宣告结束。法军「布列塔尼」号战列舰被击毁,「敦刻尔克」号搁浅,「普罗旺斯」号被冲上浅滩,仅有「斯特拉斯堡」号穿越英军火力封锁,逃回土伦。法国海军阵亡1300名水兵,损失了3艘主力舰,而英军毫发无伤。

「胡德」号后来在大西洋被「俾斯麦」一发入魂也算是现世的报应了。

躲在达喀尔的「黎赛留」号战列舰英国人也是不放过,并于两个月后对北非的法国舰队再次发起进攻。还好这次法军舰队得到了炮台和巡洋舰队的支持,重创英国三艘驱逐舰和一艘战列舰。英国人看到「黎赛留」号战列舰也被重创了,这才放心离去。

1942年,法国海军的大老板达尔朗决定倒向盟军,向土伦港的拉博德将军发电报,让他带著舰队投奔盟军,然而拉博德由于米尔斯克比尔事件,对英国极度仇恨,拒绝执行命令,反而指挥土伦港内仅存的法国海军准备抵抗英军的进攻。

同时得知消息的希特勒气急败坏,不等英国人的再次到来,希特勒已经决定对法国舰队动手了。黎明时分,攻入法国维希政府领土的德军对土伦军港发动了总攻击,法国海军官兵像拒绝英国人一样拒绝了德军要求投降的命令,他们依照与法国政府的约定,将整个舰队的船只凿沉海底,包括斯特拉斯堡号在内的100多艘战舰在港口中爆炸、燃烧、倾斜,最终沉入了地中海。

法国陆军屈辱的失败了,但法国海军从来没有屈服自己的敌人,并用自我毁灭捍卫了法国人的荣誉!

失去了舰队的法国维希政府像他们自己预测的一样,被希特勒彻底甩到一边。

上面这张图就是法国舰队覆灭前后,维希政府控制的领土对比图。


诚邀,如题。为何英国在二战中会对本是同盟国的法国海军动手?小编以为,原因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英法同盟关系本就不牢固。

英国人自己都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实际上,英法在欧洲大陆争夺霸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了抗衡德国,二战前才短暂的结成同盟。法国败军撤退到英国时,丘吉尔甚至下令解除法国军队的武装,英法互不信任,英国对法国舰队动手,自然在情理之中。

其次,法国舰队此时已经被维希政府掌控

1940年,法国战败后,当局成立了名为中立,实为傀儡的维希政府,而英国动手的时间也是1940年,据此我们可以猜测,当时的法国舰队并不愿意接受流亡政府和英国的控制,甚至于导向维希政府。英国是为了消除后患才对法国舰队痛下杀手。

以上就是小编的猜测,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二战法国的战败之迅速出乎所有人意料,就连法国军队自己都没反应过来,丘吉尔的做法是明智的。一战结束后,根据华盛顿会议《限制五国海军军备条约》法国仍然是海军大国,舰艇数量和吨位居于英美之后,力量相当强大,二战初期英法联军大溃败主要是路上溃败,海军实力没有很大损失,但是当时英法联军已经无暇管这些舰艇,再加上英国本来就有庞大的海军,接受这些舰艇的能力有限,当时德国也一直想建立强大的海军,但是二战前期主要发展的是潜艇力量,水面舰艇力量有限,如果德国得到法国的舰艇,海军力量就会迅速增强,形成水下水面水上立体化全方位打击力量。这是英国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既然不能为我所用,就毁掉,避免被敌人所用。


因为当时法国已成德国傀儡,昔日盟友关系不复存在。如果不摧毁法国舰队,那势必法军会对地中海航线构成威胁,那北非的英军就要玩完,而英国与海外殖民地比如南亚和东南亚澳洲失去联系,大英帝国的根基将彻底动摇,很快会成为下一个法国,防患于未然,所以丘吉尔必须这么做。当然也有很大的原因那就是英法素来不和,只是迫于德国威胁才被迫结盟,而法国海军对英国维持欧洲的传统均势和海上霸权地位构成威胁,顺手做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消灭了法国海军,西欧国家再无挑战英国的海军力量,那英国才能偏安一隅,而德军空有强大的陆军空军,迫于海军实力不济,也只能作罢,转而进攻苏联,英国这才避免重蹈法国覆辙。


因为当时法国战败,组建维希政府,丘吉尔害怕德国利用法国舰队,作为进攻英国的武器。并且当时法国已经投降,丘吉尔不敢保证法国不会和德国联合。所以为了以绝后患,确保大英帝国海上的绝对优势,所以丘吉尔下定决心一定要摧毁法国的舰队。


因为丘吉尔决不能让德国海军崛起!当时德国海军还没有完全崛起,欧陆离英国最近的就是法国,一旦德国将法军舰队收入麾下...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英国的生死存亡关键就是海路运输,而德国海军一旦切断海运,那时英国就会成为一战时的德国。届时,英国将难逃厄运!


丘吉尔本身就是个极其自私自利的角色,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敢做。之所以他要摧毁法国舰队,原因如下

一是担心被希特勒利用,纳粹德国陆军牛逼,海军烂渣。一旦希特勒拥有法国的舰队,那大大增强了德军渡过英吉利海峡攻击英国本土,以菜鸟级的英军只能是被消灭了。

二是可以顺便消灭了海上强大舰队减少了一个潜在对手,有利于英国的利益。


英国的生命线是海洋。而这正是德国的短板。英国海军对德国有著压倒性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舰队规模和吨位上。法国战败后,法国舰队的力量并没有受到损失。如果法国舰队被德国控制,将使大西洋上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将直接威胁到英国的生存。所以为了防止这类事件发生。不得不解决掉法国舰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