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关于辜鸿铭汉奸,斯文败类的话就不绝于口,好好的一个中国人跑到日本去夸赞日本人,脑袋不是有病是什么!

实际上辜鸿铭绝对不是有病之人,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外,还精通九国语言,一共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是晚清及民国时期学贯中西式的重量级人物,号称「清末怪杰」。

自鸦片战争以来,世界的中心从东方彻底转变到了东方,固步自封的清朝中有一些开明人士开始积极翻译西方文字,以图达到「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很多人正因此而成为当时的大家。

然而,辜鸿铭怪就怪在,精通多国语言,却不是致力于将西方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而是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典籍翻译成外语,儒家经典一共四部,辜鸿铭翻译了三部,包括《论语》《中庸》《大学》三部,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

其创作的《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等书都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西方人最开始了解的中国,就是从辜鸿铭的笔下。当时西方流行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相比于中国的建筑他们更认为辜鸿铭是活著的中国标签。

我以前读过《中国人的精神》,感觉作者说的有些别扭,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本书是辜鸿铭用英文写的,又被人翻译成中文,说到底压根就不是打算给中国人看的。当然,我们看看也是无妨的,辜鸿铭在这本书里面大力宣扬中国文化,认为西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中国古典文化来取经。

在书中辜鸿铭把中国人同西方各国做对比,指出中国人是完美型的人,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辜鸿铭是一个为中国文化向世界背书的人!

这就引申到辜鸿铭说到关于题目中的那句话了,这句话是辜鸿铭在日本的一次演讲中说的,辜鸿铭说「日本人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也就是说,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前面有一句「日本人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后面还有一句「是唐代的中国人」。

三句话放在一起,辜鸿铭的意思就是说,日本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就是因为从中国学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和辜鸿铭一贯的思路是一样的,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改变世界,宇宙无敌。

跟所谓的文化正统性没有关系,也没有说日本是华夏正统的意思。

实际上辜鸿铭对日本人并无太多好感,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写道:「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自信,辜鸿铭的看法是: 「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

想要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需要的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核。

从传统文化中发现优秀的东西,也是我们每一个搞历史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对对对,辜鸿铭当时就是这么说的。

在说完这句话后,辜鸿铭又紧接著对这句话做了一番解释:

他认为,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且是唐代的中国人,那个时代的中国精神,在当下的中国本土,早已经被破坏殆尽。

他说,随著蒙古人的入侵,中国一半的人,都已经被蒙古人同化,由于当时的宋朝贵族基本都逃向了杭州一带,因此当时的中国精神,也只保存在了浙江与江苏两地,而其他地方的中国文明,已经随著时代的变迁而失传了。

也就是说,辜鸿铭的主要意思是在感慨中国如今已经衰败,而日本就像当初的大唐,非常强势,并且日本一直保留有很多中国唐代的风俗习惯和建筑风格。

因此,辜鸿铭认为日本人最符合他心目中的真正的中国人,而当时的很多中国都不符合辜鸿铭心中对「真正的中国人」的定义。

说起辜鸿铭这个人啊,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这是个到过很多地方,会很多语言的人。

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后来去了英国,但是他的父亲严正地告诫他,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辜鸿铭应该是爱国的。

只是他的观念有点可笑。

辜鸿铭很推崇春秋大义,很喜欢儒家思想,他的很多观念都很复古,与时代格格不入。

辜鸿铭最喜欢的就是中国唐朝,为什么?因为中国在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远胜于当时的各国列强。甚至中国在近代以前,一直都可以说是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辜鸿铭越来越推崇过去的中国,他错误地认为中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忘了过去,丢掉了祖宗的东西,也就是忘本了。

于是他认为日本的当下的强大正是因为日本保留了大量大唐遗风的缘故,而中国的衰败就是因为「忘本」。

所以他会推崇一夫多妻制。

他甚至用儒家的思想,去要求列强学会谦让,用中国强盛时,谦和对待邻邦小国的态度来劝诫列强。

儒家用于乱世就是不断翻阅过往,故步自封的思想。

中古历朝历代,每到国家危亡,朝代更迭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士大夫,抱著一腔热情,凭著三寸不烂之舌,无视对手的刀剑,希望能够说服对方放弃行动。

当然,他们没有一个成功的。


无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我想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首先肯定会产生两种观点,一种是「辜鸿铭是汉奸」,另一种就是「辜鸿铭肯定没说过这句话,这是别人栽赃嫁祸的」。

事实上,辜鸿铭不是汉奸而这句话也确实出自他口,但大家不能仅凭这句话就断章取义的认定辜鸿铭是汉奸,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这句话的来源。

1923年,辜鸿铭从北大辞职,1924年他远赴日本讲学,一天他去了东京大学做了一次演讲,辜鸿铭的演讲是世界出名的,他的演讲门票真真的是一票难求,这次在东京大学他演讲的主题是《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

演讲中他说道:「其实连日本人自己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应当说现在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相当于唐代的中国人,那个时代的中国精神,在今天的日本保持著,但在中国却已经失传大部分了。中国的文明在唐代就如同是盛开的鲜花繁盛到了极点。后来到了元朝,因为蒙古人的侵入,大约有一半的中国人被蒙古同化了,他们接受了蒙古人那些粗野龌龊的东西……」

辜鸿铭的这段演讲也很好理解,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日本大规模的东渡来学习中原文化,所以在日本的很多地方都保留了当时唐文化的特色,尤其是京都,保留了众多具有唐代色彩的古迹文物,毫不客气的说在民国时期甚至是现在,日本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推崇的程度都非常的高,辜鸿铭游学日本三年之久,遍访日本各地,也一定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在日本的绚烂发展。他说「日本人也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其实也有嘲笑日本人没有自己文化的意思,日本人永远在效仿我们,但也永远成为不了我们,不知辜鸿铭先生内心隐隐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大家感受到了没有。

但是推崇传统文化的辜鸿铭也有困惑和愤怒的时候,那就是民国时期掀起的一场场推崇新文化的运动。

辜鸿铭注定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更不是一个趋炎谄媚的人,他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一个致力于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贯东西的名家,是一个坚定的传统保皇派。虽然是保皇派但不是一个人冥顽不灵的固守之人,否则当年他留学欧洲也不会剪掉辫子,西装革履,然而当国内开始掀起反清浪潮时,他又将辫子留了起来,直到民国时期也一直留著,别人嘲笑他,他却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其实辜鸿铭的话很中肯,当时全国都在搞西学运动,尤其是以胡适等人为首的文人都在推崇新文化,但他们推崇新文化无不以舍弃旧文化为前提,这一点是辜鸿铭极力反对的,一个抛弃自身文化的民族有何前途可言?而且西学与东学不是水火不容的,是可以共存的,就像自己虽然辫子在头,但他留学西洋,精通9种外语,甚至还曾与泰戈尔一起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托尔斯泰,伊藤博文,毛姆,芥川龙之介等当时国外名人无不对他的博学多才,诙谐幽默的谈吐大加赞赏。

辜鸿铭用自己的行为表达方式告诉了国人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新文化,正是传统文化在我国的逐渐缺失才导致辜鸿铭倍感凄凉的说出了这一番话。

如今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当年辜鸿铭说的那些话正在时刻刺激著国人,所以我们现在又开始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世间轮回,处处透露著悔意与反思……


本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宗应该是中国陕西境内的秦人,是什么原因流落到东赢岛国、现在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并不重要,而从以知的习相近、同文化、同宗同源的相似度来看还是很有渊源和出处的。至于日本人从唐朝以后逐渐开始与祖宗背道而驰,最为丧心病狂的时期自元未明初开始至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止,历时五个多世纪的侵略杀伐惨无人道的行径又是什么思想和原因促使日本人这样的行为,这个迷团有朝一日会真相大白于天下。说日本人聪明善于发明和创造、谦虚谨慎努力学习和工作并创造出了先进的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这是事实、无可争议。是什么原因促使日本人发愤图强的呢,本人认为、日本是太平洋中的岛国,资源匮乏且再生资源无可取之处,只能依赖出口产品和进口再生资源来满足生存条件。为此、日本人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不断创新与发展做为生存理念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一个民族老是用扭曲变态的思想做为强国的方针和目标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政府及其右翼领导集体一直卧薪藏胆图谋不轨,在等待时机随时举起再次侵略扩张抢掠杀伐的屠刀残害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对此、"东郭先生和农夫"要以史为鉴警钟长鸣!至于有些专家教授和学者倒反天钢、认贼做父数典忘祖的言行和行为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坚决清除汉奸走狗防患于未燃!


首先辜鸿铭确实说过这句话,而且是在1924年赴日游学期间,在东京大学所说。

为何会出现这种说法?其实不能理解为辜鸿铭先生这是媚日,其实这是变相的在赞扬中国文化。

当时的国内学术界的背景是「西学东源」,其主流风气就是通过各种发掘,来证明西方文明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

最突出的一个事件就是有过文献,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兴起过汉学。

更是说达芬奇其实是中国人,因为蒙娜丽莎这副画,明显是画的黄种人,而且背景类似于东方景物。

当时还有不少说法,说老子、孔子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欧洲的一些名人。

并且突出表现就是过度解读了西方出现的汉学,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影响他们的标志。

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我们确实需要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所以才出现「西学东源」这种论调。

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一种对自我文化的肯定和保护。

因为在西学东渐的年代,面对列强在武力上的入侵,我们毫无办法,只有在文化上反击。

所以有识之士才会去打破西学东渐这种趋势,以防止文化界被西方文化颠覆。

事实也证明,一个民族必须拥有自己本土文化,一旦文化被破坏,就将很容易成为他国的附庸。

就像哪些英联邦国家一样,没有自己的文化,无论怎么发展,都摆脱不了附庸的地位。

而至于辜鸿铭为何在东京大学这么说,主要就是表明中华文明一点都不逊色于西方文明。

日本明治维新后而发达,其根本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的维新,没有牺牲其自己的文化。

所以日本的成功,验证了中华文明存在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是西方文明所不具备。

辜鸿铭一生以儒学自娱,是个真正的国学大师,而且为人保守传统,甚至还留了辫子。

但是辜鸿铭是真正的文化卫士,他在东京大学的演讲,本意上就是论证中华文明的优越性。

通过日本的成功,表明在文化方面,中华文明也是可以让国家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的!


从民国到现如今,辜鸿铭一直都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有人夸他真性情,有真才学,而有些人却是骂他迂腐,只会张口骂人。

辜鸿铭让人最看不起的一件行为,应该就是在1924年的时候,在日本演讲时,曾经说出过的那一句「日本人也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事实上,若是根据这句话就说辜鸿铭崇洋媚外,没有名族气节,却是断章取义了。

辜鸿铭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辜鸿铭一生精通九种语言,还修有十三门博士学位,英国人普遍看不起黄种人,而他辜鸿铭却倒著拿报纸,还能将报纸内容念出,借此嘲讽英国人。

辜鸿铭一生的确甚为喜欢骂人,但凡是当时稍微出名一些的,不管是有地位,还是有名誉,他辜鸿铭尽皆都要骂一遍。

他辜鸿铭是满清遗老,早年跟随张之洞在满清政府为了官,从此仕在晚清,不参加革命。

他并非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只不过与他而言,从一而终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一生骂人无数,但他敬佩的还真有一个,蔡元培,蔡元培是革命的斗士,在御赐翰林以后,依旧选择了辞官搞革命,也是一个从一而终的人,所以他辜鸿铭才会对这个人有所敬佩。

生于南洋的辜鸿铭,其实自出生以后,的确对中华文化大为不满,也曾经认为西方文化才是先进文化,一度将其辫子剪掉,融入西方社会。

然而辜鸿铭在24岁以后,返回故乡谋了个差事,自此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先后潜心钻研翻译《论语》,《中庸》,《大学》等著作,将中华文化流传到了海外。

1885年,辜鸿铭返回了中国大陆,并且从此入仕为官,做了满清的遗老。

辜鸿铭之所以要在演讲中说出那番看似崇洋媚外的话,不是因为他为人崇洋媚外,相反,他对洋人极为看不惯,而当时的中国却是在搞全面西化。

中国古文化有哪些比不上西洋文化的?日本人自唐朝年间就得到了中华文化的真传,而当时的亚洲大陆上,日本也是唯一没有被洋人踩在脚下的国家。

让辜鸿铭最痛楚的,莫过于亲口承认日本人更像是真正的中国人,经历了几千年的战乱,中国古文化早已在元朝的时候几近消失,而之后流传下来的中国古文化,只能算是仿造品,失去了中国古文化的本真。

当时的日本人蠢蠢欲动,欲要夺取东北地区,他辜鸿铭也深知这一点,但如果从正统的角度来讲,日本人的确继承了最纯正的中国文化。

辜鸿铭阐述的言辞,何尝又不是在讽刺挖苦,他讽刺挖苦中国人,丢了老祖宗的文化,如今只知道全面西化,也讽刺日本人,日本人能有今天也是全靠著核心的中华文化,至今却是要对中华文化源头之地下手。

有人说辜鸿铭除了骂人,什么也不会。

确实如此,他,不过一青袍书生,他不过是翻译了大批中文古籍,不过是学会了九门语言,不过是取得了十三门博士学位。

他不过是一个恪守本心的晚清遗老,手执墨笔一支,与当时的全世界作对。


1924年,辜鸿铭辞去北京大学教授之职后,在日本讲学时,说到:

现在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相当于唐代的中国人,那个时代的中国精神,在今天的日本保持著,但在中国却已经失传大部分了。

辜鸿铭的意思,是说日本保持了中国汉唐时期的文化精神,而在中国,则由于后世的改朝换代和民族融合等等因素,发展出了新的历史文化,也弃绝了许多古老的传统。

辜鸿铭以为,汉唐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所以,保持了许多汉唐文化精神的日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辜鸿铭对伟大传统的尊重,无疑值得大赞特赞。然而,沧海桑田,陵谷变迁,历史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根本停不下来,传统与变化的碰撞和交融随时都在发生,至于哪个才是真正的中国,是不好遽下断语的。

当然,辜鸿铭虽以狂怪颠疯著称,但学问是极好的,颇多真知灼见。他说日本保持了许多我们这里已失传的汉唐精神,不是信口雌黄,而是一句大实话。

回望历史,自秦汉以来,在日本还未称为「日本」时,其与我国的文化交往就开始了。大凡我国的农耕技术、儒学的仁、义、礼、忠、孝等内涵及政治应用、官僚的选举及管理、佛学、律令、教育制度以及天文、历算、文学、医学、美术、建筑、音乐舞蹈等等,都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特别是汉唐时期,随著双方交流的更加深入,汉唐的文化精神传到日本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代代相传,至于今天。

试举几例:

一、我国古人深衣宽袍,席地而坐,登堂脱屦等生活习惯,在日本保持著。

二、《礼记 · 曾子问》所说:「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嫁女长燃烛,以表离别之情,娶妻不举乐,因为儿子长大而父母年衰,有悲伤之意。《曲礼》说「昏礼不贺,人之序也」。这种古礼,在日本尚存。参观民国时期留学东洋之人的诗文,多有提及。我们的婚嫁早就是热烈祝贺了。礼失求诸野,说得没错。

三、尺八,隋唐宫庭音乐中的重要乐器,竹制。如今,尺八已成日本的民族乐器,演奏名家辈出。在日本奈良的一座寺庙里,还供奉著八支唐代尺八。前些年看到过一个新闻,是说我们这里的人去日本学习尺八制作及吹奏的。

四、日本的相扑,以及相扑选手的服饰,还保持著我国汉唐相扑的模样。

上图是1960年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出土的壁画《相扑图》,两位选手的服装叫「犊鼻裈(Kùn)」,即「牛鼻子裤」,实际上就是缠在腰胯的兜裆布。现今日本相扑选手兜裆所缠的布条,在日语中仍然写为「裈」(裈)。这种「裈」布条,汉代稍宽些,唐代时更窄。

「裈」,有前袋式和前垂式,缠起来颇复杂。

五,唐代的茶道,在日本还依稀可见。用茶锯把茶饼切碎,过碾(碾成粉末),过罗(茶罗,筛子,筛茶粉专用具),用茶则(长柄浅匙)将细粉放入沸水,煮成糊状,用棕刷除去上浮的茶沫,加盐、姜、葱、薄荷、橘皮等后饮用。

六,锦鲤,在唐以后,就游到了日本。如今锦鲤成了日本的「国鱼」,游向全世界。当然,今天日本的锦鲤与我国唐朝的锦鲤相比,已花样翻新,但总归叫「锦鲤」。现在我们公园、水池中的锦鲤,是近年从日本进口引入的。

在日本,还有许多中国汉唐文化精神的遗存,比如京都、奈良等地大量的汉唐风格建筑,比如日语中的汉字还保留了汉唐古文的意义等等。

总的来讲,辜鸿铭所谓「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有些夸张,值得商榷,但他所说汉唐时代的中国精神,在日本还保持著,而我们已失传了许多,则是确切的事实。


很多人将辜鸿铭视为晚清民国知识界的异类,将他称为「旷世怪杰」或是「文化怪杰」,莫不是因为他「有悖于」时潮大流的行为和言论。而「怪」的背后,也难以忽视这位游走于政学界的大人物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独具的冷僻眼界和独到智慧。「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载录于《辜鸿铭文集》中《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一文,文原载日本大东文化协会机关杂志《大东文化》1924年7月号和9月号。流传至今依然惹人惊诧万分,更何况在孙中山号召建立共和、李大钊奔走宣扬马列、各路军阀醉心逐权,知识界高呼效法英美的敏感时期,这句话一出,多少剑锋唾沫所指。

人们不理解他这句话的意图,因为世间只有一个辜鸿铭。

这句话的原文是,「实际上连日本人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应该说今日的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那是中国的精神,今天在日本继续著,而在中国已大部分失传了」,「简单的说,真正的到了中国文明精华的只有今日的日本,汉唐时代真正的中国文明被元朝以及后来的游牧民族破坏蹂躏了。」不论是被日本人利用故意曲解,还是感情极度敏感的国人处于愤慨的定论,辜鸿铭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各方争辩无非也是如此。而我认为,对国家爱与不爱,特别是在爱国热血并不匮乏的年代,这个问题对辜鸿铭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他不是一个斗争激扬的革命者,不是一个热衷创世立国的改革家,他只是一个满怀怜悯之心的文化卫道士。在别人眼里的权势和输赢,在他眼里是令人悲哀的一个时代的迷失。

辜鸿铭此语是感慨华夏文化道统断裂,文化的正宗反而在日本得到了继承和延续。不难看出,在他的判断里,文化的身份是本质的,血脉倒是其次。文化的断裂实际就是儒家人文秩序的断裂,在新文化浪潮里死死的守住礼教大道,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者已经是莫大的宽容了。真正的尊严并不来自一味效法,他在《在德不在辫》说:"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装,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所以他高呼「行孔子之教」,实则是在呼吁国人保全自己。

辜鸿铭尊崇儒家礼教秩序,他心里住著一位圣神又光辉的君王。

这篇文章写于清王朝终命运终结十数年之后。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之祸刚过不久,辜鸿铭用英文写了一篇《我们愿为君王去死,皇太后啊!中国人民对皇太后陛下及其权威真实感情的陈述》,同时,对于革命刊物发表的慈禧「残忍、谋杀故事」的评论,辜鸿铭在《字林西报》发表第二封致编辑信严正抗议,并对于慈禧的品格和行为多番赞美("三十余年,盛德崇功不可阐述" ,"其德足以感人,其明足以知人")。一腔忠臣到底没能留住清王朝的崩塌,辜鸿铭自居为「王朝遗老」,在西装革履主导的文化改革浪潮中续起了辫子("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他留给了我们一个近乎偏执狂的形象,他酷爱小脚、鄙视政客、同情娼妓,他赞成私塾经学教育、高呼礼义廉耻、尊王攘夷。他似乎对西化、俄化都抱有鲜明的敌意,唯一捍卫的是「真正的中国人」。

学友骂他倒行逆施,政客骂他不识时务,学生问他何为廉耻。他依然没有改变,就如同他自己说,「我命应当不得志」。

因为,这是他的命数。


1923年,辜鸿铭从北大辞职,1924年他远赴日本讲学,一天他去了东京大学做了一次演讲,主题是《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

演讲中他说道:「其实连日本人自己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应当说现在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相当于唐代的中国人,那个时代的中国精神,在今天的日本保持著,但在中国却已经失传大部分了。中国的文明在唐代就如同是盛开的鲜花繁盛到了极点。后来到了元朝,因为蒙古人的侵入,大约有一半的中国人被蒙古同化了,他们接受了蒙古人那些粗野龌龊的东西……」

辜鸿铭认为唐朝的中国精神早已失传了,现在日本人保持著唐朝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来说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不能简单说辜鸿铭是汉奸。这个时候的民国,正在反思传统,学习西方,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喊得正响。辜鸿铭到日本学习考察一看,这不正是中国文化的样板吗,所以才说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辜鸿铭是个大学者,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辜鸿铭是个文化遗民,对传统文化如醉如痴,推崇儒家学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眼里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辜鸿铭的观点对日本人来说并不新鲜,因为日本早已把自己看作正统华夏的继承者。

「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这是日本人说的。宋朝的灭亡对日本震撼很大,郑思肖在其《心史·元鞑攻日本败北歌亚序》记载:「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东,先朝尝入贡,许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也就是说南宋灭亡后,日本举国吃素,跪拜了三天。

宋朝灭亡后,日本始终不承认元朝的地位,仍以宋为正统。明朝灭了元朝过后,日本才开始跟中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并奉明为正朔正统,继续承认中国是其宗主国。明朝灭亡后,日本拒绝跟满清交往,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满清灭亡明朝之后,施行剃发易服和十从十不从之纲,日本认为清朝是蛮夷建立的,并非中国正统文明传承者。日本自认为「凡是圣人所在的地方、礼仪天道所在的地方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称之为中国」,他们认为礼俗最文明、秩序最安定、历史最绵延、风土最秀丽、人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国」或「中华」,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文献中,日本人将自己称为「神州」、「中华」几乎是一种常态。

日本有本书叫《华夷变态》,是指日本江户时代前期长崎奉行上报给德川幕府的中国形势报告书(即所谓「唐船风说书」)的文件汇编,由幕府儒官林春胜、林信笃父子编辑整理成册,秘藏于内阁文库中。《华夷变态》起止年代是1644年到1724年。该书涵盖的时间范围正是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国的时期,而日本认为这是中华变为夷狄的过程,因此命名为「华夷变态」。

日本认为中国已「华夷变态」,而自己则代表著「中华」,以中华继承人自居。这也可以从《华夷变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其中记录的南明朝廷多达17次的向日本请求援兵,在乞师时对日本的「称臣自小」、「卑辞厚礼」、 「真心袒露」和「睦邻友好」等谦恭态度,极大提高了日本的优越感。 郑成功在乞师时更是明确视日本为「华」:「贵国于我,地虽辽绝,称徐福裔,是非华人子孙乎?……昔回纥应郭子仪募,尽力唐室。夷犹如此,何况贵国与我同派,能通诗书,能习礼仪,见我艰难,不悯然乎?」

清军入关、一统天下则使日本人认为中华已沦为夷狄,华夷关系易位,」水户黄门」德川光圀认为满洲族的清王朝征服中原以后,自古以来没有被异民族支配过的日本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有资格的继承者。这种思想也被水户学(阳明学)所继承。由水户学哺育的尊王思想(尊王攘夷)产生了明治以后的国体思想以及皇国史观思想。日本江户时代思想家山鹿素行在历史书《中朝事实》中称日本为「中华」。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下令国史局总裁,称:「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谊,明华夷内外之辨,以扶植天下之纲常」。

甲午战争日本自以为是代表中华与夷狄的战争,认为自己才是「中华」的真正传人而清朝不算是中国,日本人不承认这是中日战争,而是日清战争。他们认为清朝不能代表中国,清朝只是夷狄,他们只是对清作战,而不是对中国作战。1895年,甲午战争惨遭失败,中日在日本马关谈判,随后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日本坚持认为「清国」非中国,拒绝清朝使用「中国」。国际称之为《马关条约》,日本却称为《日清讲和条约》。

辜鸿铭只看到日本继承唐朝的文化,没有看到日本的狼子野心,中国文化只是日本的表面,窥探华夏鸠占鹊巢才是日本的本质,打著中国的旗号侵略中国,还有比这更无耻的吗!

辜鸿铭的言论,为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所「借鉴」和利用,成了共建「大东亚文化」的依据之一,变成侵略中国的借口,很多的满清遗老变成了汉奸,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辜鸿铭,晚清民国初,第一大怪才,他说这话,也就见怪不怪了。

辜鸿铭是民国时期,难得坚守中国儒家文化的人,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棒的民族,中国人实际上是最为温良的人。辜鸿铭是当之无愧的欧美中国名人,是改变中国人崇洋媚外的第一人。

说起他的才华,可能许多人不太清楚。但当时许多留学海外的中国人,都知道辜鸿铭是中国文化第一人,许多欧美人士都知道他,说到中国文化,就知道辜鸿铭。

最后辜鸿铭和泰戈尔并列,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辜鸿铭和泰戈尔照片)

辜鸿铭,在与他学贯中西,严格来说,应该算半个中国人。他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从小又生长在南洋、欧美地区,因而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等九国语言,而且还获得了海外名校13个博士学位。

辜鸿铭以西学入围,而且还获得这么多博士学位,足以见得他的西学功底。

后来,辜鸿铭回到中国,全盘接受中国文化,尊崇儒家,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保皇主义。

在中国的时间,辜鸿铭学习了大量中国儒家文化,掌握了儒家真意。于是,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要想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必须大力弘扬儒家文化,才能改变现状。显然,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这个想法太过天真。

(辜鸿铭剧照)

为此,辜鸿铭开始了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系统地向西方、外国宣传了最为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孔子文化。他将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大学》,采用地道、经典的英文翻译,最终这些中国经典名著,流入西方世界。

(辜鸿铭英文版论语,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必读书籍)

辜鸿铭翻译的这些中国经典书籍,一直被欧美等国当做教学书籍,当时在德国、日本等国专门在大学开始辜鸿铭讲座,专门研究辜鸿铭的学说、翻译作品。而他翻译的这些经典著作,现在都被列入东方系列丛书,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人文化、思想的必读书籍。

辜鸿铭对于中国人的许多行为、思想做了一番新的解释,说实话,让民国那些一味追求西学、以及今天的一些国人都感觉有些羞愧:

辜鸿铭认为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

而只有中国人博大、淳朴、深沉,是一个温良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才能长存。这些言论一出,再加上往日一些批评西学的著作,让西方文明都自愧不如,纷纷掀起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

一次,一些外国专家联合来到中国,请辜鸿铭吃饭,觉得他是中国文化名人,便让他做首座。有不少外国人觉得,中国的孔子文化没啥用,对此,辜鸿铭就指著桌子说,如果大家今天争著做首座,那么这饭也就没得吃了,这就是中国的孔子文化。顿时,这些外国人有所领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