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一出,關於辜鴻銘漢奸,斯文敗類的話就不絕於口,好好的一個中國人跑到日本去誇讚日本人,腦袋不是有病是什麼!

實際上辜鴻銘絕對不是有病之人,辜鴻銘出生於南洋,除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瞭解外,還精通九國語言,一共獲得過13個博士學位,是晚清及民國時期學貫中西式的重量級人物,號稱「清末怪傑」。

自鴉片戰爭以來,世界的中心從東方徹底轉變到了東方,固步自封的清朝中有一些開明人士開始積極翻譯西方文字,以圖達到「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很多人正因此而成為當時的大家。

然而,辜鴻銘怪就怪在,精通多國語言,卻不是致力於將西方的作品翻譯成中文,而是將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典籍翻譯成外語,儒家經典一共四部,辜鴻銘翻譯了三部,包括《論語》《中庸》《大學》三部,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國。

其創作的《中國的牛津運動》《中國人的精神》等書都是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西方人最開始瞭解的中國,就是從辜鴻銘的筆下。當時西方流行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可見,相比於中國的建築他們更認為辜鴻銘是活著的中國標籤。

我以前讀過《中國人的精神》,感覺作者說的有些彆扭,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本書是辜鴻銘用英文寫的,又被人翻譯成中文,說到底壓根就不是打算給中國人看的。當然,我們看看也是無妨的,辜鴻銘在這本書裡面大力宣揚中國文化,認為西方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向中國古典文化來取經。

在書中辜鴻銘把中國人同西方各國做對比,指出中國人是完美型的人,主張用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解決西方社會存在的問題,由此可見,辜鴻銘是一個為中國文化向世界背書的人!

這就引申到辜鴻銘說到關於題目中的那句話了,這句話是辜鴻銘在日本的一次演講中說的,辜鴻銘說「日本人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是唐代的中國人。」也就是說,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前面有一句「日本人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後面還有一句「是唐代的中國人」。

三句話放在一起,辜鴻銘的意思就是說,日本能夠有今天的發展就是因為從中國學到了優秀的傳統文化。

這和辜鴻銘一貫的思路是一樣的,說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改變世界,宇宙無敵。

跟所謂的文化正統性沒有關係,也沒有說日本是華夏正統的意思。

實際上辜鴻銘對日本人並無太多好感,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寫道:「我曾聽一位外國朋友這樣說過∶作為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討厭日本人。相反,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喜歡中國人。這位外國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國。」

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層次的自信,辜鴻銘的看法是: 「與其說中國人的發展受到了阻礙,不如說它是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

想要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需要的是我們傳統文化中與時俱進的文化內核。

從傳統文化中發現優秀的東西,也是我們每一個搞歷史的人應該做的事情。


對對對,辜鴻銘當時就是這麼說的。

在說完這句話後,辜鴻銘又緊接著對這句話做了一番解釋:

他認為,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而且是唐代的中國人,那個時代的中國精神,在當下的中國本土,早已經被破壞殆盡。

他說,隨著蒙古人的入侵,中國一半的人,都已經被蒙古人同化,由於當時的宋朝貴族基本都逃向了杭州一帶,因此當時的中國精神,也只保存在了浙江與江蘇兩地,而其他地方的中國文明,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失傳了。

也就是說,辜鴻銘的主要意思是在感慨中國如今已經衰敗,而日本就像當初的大唐,非常強勢,並且日本一直保留有很多中國唐代的風俗習慣和建築風格。

因此,辜鴻銘認為日本人最符合他心目中的真正的中國人,而當時的很多中國都不符合辜鴻銘心中對「真正的中國人」的定義。

說起辜鴻銘這個人啊,也是個很有意思的人。

這是個到過很多地方,會很多語言的人。

辜鴻銘出生在馬來西亞,後來去了英國,但是他的父親嚴正地告誡他,走到哪裡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中國人。

辜鴻銘應該是愛國的。

只是他的觀念有點可笑。

辜鴻銘很推崇春秋大義,很喜歡儒家思想,他的很多觀念都很復古,與時代格格不入。

辜鴻銘最喜歡的就是中國唐朝,為什麼?因為中國在唐朝的時候,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遠勝於當時的各國列強。甚至中國在近代以前,一直都可以說是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正是因為這樣的認識,使辜鴻銘越來越推崇過去的中國,他錯誤地認為中國走到今天,就是因為忘了過去,丟掉了祖宗的東西,也就是忘本了。

於是他認為日本的當下的強大正是因為日本保留了大量大唐遺風的緣故,而中國的衰敗就是因為「忘本」。

所以他會推崇一夫多妻制。

他甚至用儒家的思想,去要求列強學會謙讓,用中國強盛時,謙和對待鄰邦小國的態度來勸誡列強。

儒家用於亂世就是不斷翻閱過往,故步自封的思想。

中古歷朝歷代,每到國家危亡,朝代更迭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士大夫,抱著一腔熱情,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無視對手的刀劍,希望能夠說服對方放棄行動。

當然,他們沒有一個成功的。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我想很多人看到這句話首先肯定會產生兩種觀點,一種是「辜鴻銘是漢奸」,另一種就是「辜鴻銘肯定沒說過這句話,這是別人栽贓嫁禍的」。

事實上,辜鴻銘不是漢奸而這句話也確實出自他口,但大家不能僅憑這句話就斷章取義的認定辜鴻銘是漢奸,我們可以先看一下這句話的來源。

1923年,辜鴻銘從北大辭職,1924年他遠赴日本講學,一天他去了東京大學做了一次演講,辜鴻銘的演講是世界出名的,他的演講門票真真的是一票難求,這次在東京大學他演講的主題是《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

演講中他說道:「其實連日本人自己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應當說現在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相當於唐代的中國人,那個時代的中國精神,在今天的日本保持著,但在中國卻已經失傳大部分了。中國的文明在唐代就如同是盛開的鮮花繁盛到了極點。後來到了元朝,因為蒙古人的侵入,大約有一半的中國人被蒙古同化了,他們接受了蒙古人那些粗野齷齪的東西……」

辜鴻銘的這段演講也很好理解,我們都知道,唐朝時期日本大規模的東渡來學習中原文化,所以在日本的很多地方都保留了當時唐文化的特色,尤其是京都,保留了眾多具有唐代色彩的古蹟文物,毫不客氣的說在民國時期甚至是現在,日本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推崇的程度都非常的高,辜鴻銘遊學日本三年之久,遍訪日本各地,也一定深深感受到了中華文化在日本的絢爛發展。他說「日本人也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其實也有嘲笑日本人沒有自己文化的意思,日本人永遠在效仿我們,但也永遠成為不了我們,不知辜鴻銘先生內心隱隱表現出的民族自豪感大家感受到了沒有。

但是推崇傳統文化的辜鴻銘也有困惑和憤怒的時候,那就是民國時期掀起的一場場推崇新文化的運動。

辜鴻銘註定不是一個崇洋媚外的人更不是一個趨炎諂媚的人,他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一個致力於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貫東西的名家,是一個堅定的傳統保皇派。雖然是保皇派但不是一個人冥頑不靈的固守之人,否則當年他留學歐洲也不會剪掉辮子,西裝革履,然而當國內開始掀起反清浪潮時,他又將辮子留了起來,直到民國時期也一直留著,別人嘲笑他,他卻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

其實辜鴻銘的話很中肯,當時全國都在搞西學運動,尤其是以胡適等人為首的文人都在推崇新文化,但他們推崇新文化無不以捨棄舊文化為前提,這一點是辜鴻銘極力反對的,一個拋棄自身文化的民族有何前途可言?而且西學與東學不是水火不容的,是可以共存的,就像自己雖然辮子在頭,但他留學西洋,精通9種外語,甚至還曾與泰戈爾一起提名過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託爾斯泰,伊藤博文,毛姆,芥川龍之介等當時國外名人無不對他的博學多才,詼諧幽默的談吐大加讚賞。

辜鴻銘用自己的行為表達方式告訴了國人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新文化,正是傳統文化在我國的逐漸缺失才導致辜鴻銘倍感悽涼的說出了這一番話。

如今我們可以驚奇的發現,當年辜鴻銘說的那些話正在時刻刺激著國人,所以我們現在又開始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了,世間輪迴,處處透露著悔意與反思……


本人認為日本人的祖宗應該是中國陝西境內的秦人,是什麼原因流落到東贏島國、現在沒有直接證據證明並不重要,而從以知的習相近、同文化、同宗同源的相似度來看還是很有淵源和出處的。至於日本人從唐朝以後逐漸開始與祖宗背道而馳,最為喪心病狂的時期自元未明初開始至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止,歷時五個多世紀的侵略殺伐慘無人道的行徑又是什麼思想和原因促使日本人這樣的行為,這個迷團有朝一日會真相大白於天下。說日本人聰明善於發明和創造、謙虛謹慎努力學習和工作並創造出了先進的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這是事實、無可爭議。是什麼原因促使日本人發憤圖強的呢,本人認為、日本是太平洋中的島國,資源匱乏且再生資源無可取之處,只能依賴出口產品和進口再生資源來滿足生存條件。為此、日本人居安思危勵精圖治、不斷創新與發展做為生存理念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一個民族老是用扭曲變態的思想做為強國的方針和目標是不可取的。時至今日種種跡象表明,日本政府及其右翼領導集體一直臥薪藏膽圖謀不軌,在等待時機隨時舉起再次侵略擴張搶掠殺伐的屠刀殘害熱愛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對此、"東郭先生和農夫"要以史為鑒警鐘長鳴!至於有些專家教授和學者倒反天鋼、認賊做父數典忘祖的言行和行為應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堅決清除漢奸走狗防患於未燃!


首先辜鴻銘確實說過這句話,而且是在1924年赴日遊學期間,在東京大學所說。

為何會出現這種說法?其實不能理解為辜鴻銘先生這是媚日,其實這是變相的在讚揚中國文化。

當時的國內學術界的背景是「西學東源」,其主流風氣就是通過各種發掘,來證明西方文明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

最突出的一個事件就是有過文獻,說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興起過漢學。

更是說達芬奇其實是中國人,因為蒙娜麗莎這副畫,明顯是畫的黃種人,而且背景類似於東方景物。

當時還有不少說法,說老子、孔子的思想,如何影響了歐洲的一些名人。

並且突出表現就是過度解讀了西方出現的漢學,認為這是中國文化影響他們的標誌。

在當時那種歷史背景下,我們確實需要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所以纔出現「西學東源」這種論調。

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一種對自我文化的肯定和保護。

因為在西學東漸的年代,面對列強在武力上的入侵,我們毫無辦法,只有在文化上反擊。

所以有識之士才會去打破西學東漸這種趨勢,以防止文化界被西方文化顛覆。

事實也證明,一個民族必須擁有自己本土文化,一旦文化被破壞,就將很容易成為他國的附庸。

就像哪些英聯邦國家一樣,沒有自己的文化,無論怎麼發展,都擺脫不了附庸的地位。

而至於辜鴻銘為何在東京大學這麼說,主要就是表明中華文明一點都不遜色於西方文明。

日本明治維新後而發達,其根本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日本的維新,沒有犧牲其自己的文化。

所以日本的成功,驗證了中華文明存在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是西方文明所不具備。

辜鴻銘一生以儒學自娛,是個真正的國學大師,而且為人保守傳統,甚至還留了辮子。

但是辜鴻銘是真正的文化衛士,他在東京大學的演講,本意上就是論證中華文明的優越性。

通過日本的成功,表明在文化方面,中華文明也是可以讓國家走上富強民主的道路的!


從民國到現如今,辜鴻銘一直都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有人誇他真性情,有真才學,而有些人卻是罵他迂腐,只會張口罵人。

辜鴻銘讓人最看不起的一件行為,應該就是在1924年的時候,在日本演講時,曾經說出過的那一句「日本人也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事實上,若是根據這句話就說辜鴻銘崇洋媚外,沒有名族氣節,卻是斷章取義了。

辜鴻銘生於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

辜鴻銘一生精通九種語言,還修有十三門博士學位,英國人普遍看不起黃種人,而他辜鴻銘卻倒著拿報紙,還能將報紙內容念出,藉此嘲諷英國人。

辜鴻銘一生的確甚為喜歡罵人,但凡是當時稍微出名一些的,不管是有地位,還是有名譽,他辜鴻銘盡皆都要罵一遍。

他辜鴻銘是滿清遺老,早年跟隨張之洞在滿清政府為了官,從此仕在晚清,不參加革命。

他並非是非不分,黑白顛倒,只不過與他而言,從一而終纔是最重要的。

雖然一生罵人無數,但他敬佩的還真有一個,蔡元培,蔡元培是革命的鬥士,在御賜翰林以後,依舊選擇了辭官搞革命,也是一個從一而終的人,所以他辜鴻銘才會對這個人有所敬佩。

生於南洋的辜鴻銘,其實自出生以後,的確對中華文化大為不滿,也曾經認為西方文化纔是先進文化,一度將其辮子剪掉,融入西方社會。

然而辜鴻銘在24歲以後,返回故鄉謀了個差事,自此發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先後潛心鑽研翻譯《論語》,《中庸》,《大學》等著作,將中華文化流傳到了海外。

1885年,辜鴻銘返回了中國大陸,並且從此入仕為官,做了滿清的遺老。

辜鴻銘之所以要在演講中說出那番看似崇洋媚外的話,不是因為他為人崇洋媚外,相反,他對洋人極為看不慣,而當時的中國卻是在搞全面西化。

中國古文化有哪些比不上西洋文化的?日本人自唐朝年間就得到了中華文化的真傳,而當時的亞洲大陸上,日本也是唯一沒有被洋人踩在腳下的國家。

讓辜鴻銘最痛楚的,莫過於親口承認日本人更像是真正的中國人,經歷了幾千年的戰亂,中國古文化早已在元朝的時候幾近消失,而之後流傳下來的中國古文化,只能算是仿造品,失去了中國古文化的本真。

當時的日本人蠢蠢欲動,欲要奪取東北地區,他辜鴻銘也深知這一點,但如果從正統的角度來講,日本人的確繼承了最純正的中國文化。

辜鴻銘闡述的言辭,何嘗又不是在諷刺挖苦,他諷刺挖苦中國人,丟了老祖宗的文化,如今只知道全面西化,也諷刺日本人,日本人能有今天也是全靠著核心的中華文化,至今卻是要對中華文化源頭之地下手。

有人說辜鴻銘除了罵人,什麼也不會。

確實如此,他,不過一青袍書生,他不過是翻譯了大批中文古籍,不過是學會了九門語言,不過是取得了十三門博士學位。

他不過是一個恪守本心的晚清遺老,手執墨筆一支,與當時的全世界作對。


1924年,辜鴻銘辭去北京大學教授之職後,在日本講學時,說到:

現在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相當於唐代的中國人,那個時代的中國精神,在今天的日本保持著,但在中國卻已經失傳大部分了。

辜鴻銘的意思,是說日本保持了中國漢唐時期的文化精神,而在中國,則由於後世的改朝換代和民族融合等等因素,發展出了新的歷史文化,也棄絕了許多古老的傳統。

辜鴻銘以為,漢唐中國纔是真正的中國,所以,保持了許多漢唐文化精神的日本纔是真正的中國人。

辜鴻銘對偉大傳統的尊重,無疑值得大讚特贊。然而,滄海桑田,陵谷變遷,歷史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根本停不下來,傳統與變化的碰撞和交融隨時都在發生,至於哪個纔是真正的中國,是不好遽下斷語的。

當然,辜鴻銘雖以狂怪顛瘋著稱,但學問是極好的,頗多真知灼見。他說日本保持了許多我們這裡已失傳的漢唐精神,不是信口雌黃,而是一句大實話。

回望歷史,自秦漢以來,在日本還未稱為「日本」時,其與我國的文化交往就開始了。大凡我國的農耕技術、儒學的仁、義、禮、忠、孝等內涵及政治應用、官僚的選舉及管理、佛學、律令、教育制度以及天文、歷算、文學、醫學、美術、建築、音樂舞蹈等等,都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特別是漢唐時期,隨著雙方交流的更加深入,漢唐的文化精神傳到日本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代代相傳,至於今天。

試舉幾例:

一、我國古人深衣寬袍,席地而坐,登堂脫屨等生活習慣,在日本保持著。

二、《禮記 · 曾子問》所說:「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嫁女長燃燭,以表離別之情,娶妻不舉樂,因為兒子長大而父母年衰,有悲傷之意。《曲禮》說「昏禮不賀,人之序也」。這種古禮,在日本尚存。參觀民國時期留學東洋之人的詩文,多有提及。我們的婚嫁早就是熱烈祝賀了。禮失求諸野,說得沒錯。

三、尺八,隋唐宮庭音樂中的重要樂器,竹製。如今,尺八已成日本的民族樂器,演奏名家輩出。在日本奈良的一座寺廟裡,還供奉著八支唐代尺八。前些年看到過一個新聞,是說我們這裡的人去日本學習尺八製作及吹奏的。

四、日本的相撲,以及相撲選手的服飾,還保持著我國漢唐相撲的模樣。

上圖是1960年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出土的壁畫《相撲圖》,兩位選手的服裝叫「犢鼻褌(Kùn)」,即「牛鼻子褲」,實際上就是纏在腰胯的兜襠布。現今日本相撲選手兜襠所纏的布條,在日語中仍然寫為「褌」(褌)。這種「褌」布條,漢代稍寬些,唐代時更窄。

「褌」,有前袋式和前垂式,纏起來頗複雜。

五,唐代的茶道,在日本還依稀可見。用茶鋸把茶餅切碎,過碾(碾成粉末),過羅(茶羅,篩子,篩茶粉專用具),用茶則(長柄淺匙)將細粉放入沸水,煮成糊狀,用棕刷除去上浮的茶沫,加鹽、姜、蔥、薄荷、橘皮等後飲用。

六,錦鯉,在唐以後,就游到了日本。如今錦鯉成了日本的「國魚」,遊向全世界。當然,今天日本的錦鯉與我國唐朝的錦鯉相比,已花樣翻新,但總歸叫「錦鯉」。現在我們公園、水池中的錦鯉,是近年從日本進口引入的。

在日本,還有許多中國漢唐文化精神的遺存,比如京都、奈良等地大量的漢唐風格建築,比如日語中的漢字還保留了漢唐古文的意義等等。

總的來講,辜鴻銘所謂「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有些誇張,值得商榷,但他所說漢唐時代的中國精神,在日本還保持著,而我們已失傳了許多,則是確切的事實。


很多人將辜鴻銘視為晚清民國知識界的異類,將他稱為「曠世怪傑」或是「文化怪傑」,莫不是因為他「有悖於」時潮大流的行為和言論。而「怪」的背後,也難以忽視這位遊走於政學界的大人物在風雲變幻的歷史時期獨具的冷僻眼界和獨到智慧。「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載錄於《辜鴻銘文集》中《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一文,文原載日本大東文化協會機關雜誌《大東文化》1924年7月號和9月號。流傳至今依然惹人驚詫萬分,更何況在孫中山號召建立共和、李大釗奔走宣揚馬列、各路軍閥醉心逐權,知識界高呼效法英美的敏感時期,這句話一出,多少劍鋒唾沫所指。

人們不理解他這句話的意圖,因為世間只有一個辜鴻銘。

這句話的原文是,「實際上連日本人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應該說今日的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是唐代的中國人,那是中國的精神,今天在日本繼續著,而在中國已大部分失傳了」,「簡單的說,真正的到了中國文明精華的只有今日的日本,漢唐時代真正的中國文明被元朝以及後來的遊牧民族破壞蹂躪了。」不論是被日本人利用故意曲解,還是感情極度敏感的國人處於憤慨的定論,辜鴻銘是愛國者還是「賣國賊」似乎是一個重要的判斷,各方爭辯無非也是如此。而我認為,對國家愛與不愛,特別是在愛國熱血並不匱乏的年代,這個問題對辜鴻銘都顯得不那麼重要。因為,他不是一個鬥爭激揚的革命者,不是一個熱衷創世立國的改革家,他只是一個滿懷憐憫之心的文化衛道士。在別人眼裡的權勢和輸贏,在他眼裡是令人悲哀的一個時代的迷失。

辜鴻銘此語是感慨華夏文化道統斷裂,文化的正宗反而在日本得到了繼承和延續。不難看出,在他的判斷裏,文化的身份是本質的,血脈倒是其次。文化的斷裂實際就是儒家人文秩序的斷裂,在新文化浪潮裏死死的守住禮教大道,被稱為文化保守主義者已經是莫大的寬容了。真正的尊嚴並不來自一味效法,他在《在德不在辮》說:"洋人絕不會因為我們割去髮辮,穿上西裝,就會對我們稍加尊敬的"。所以他高呼「行孔子之教」,實則是在呼籲國人保全自己。

辜鴻銘尊崇儒家禮教秩序,他心裡住著一位聖神又光輝的君王。

這篇文章寫於清王朝終命運終結十數年之後。庚子年間,八國聯軍之禍剛過不久,辜鴻銘用英文寫了一篇《我們願為君王去死,皇太后啊!中國人民對皇太后陛下及其權威真實感情的陳述》,同時,對於革命刊物發表的慈禧「殘忍、謀殺故事」的評論,辜鴻銘在《字林西報》發表第二封致編輯信嚴正抗議,並對於慈禧的品格和行為多番讚美("三十餘年,盛德崇功不可闡述" ,"其德足以感人,其明足以知人")。一腔忠臣到底沒能留住清王朝的崩塌,辜鴻銘自居為「王朝遺老」,在西裝革履主導的文化改革浪潮中續起了辮子("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

他留給了我們一個近乎偏執狂的形象,他酷愛小腳、鄙視政客、同情娼妓,他贊成私塾經學教育、高呼禮義廉恥、尊王攘夷。他似乎對西化、俄化都抱有鮮明的敵意,唯一捍衛的是「真正的中國人」。

學友罵他倒行逆施,政客罵他不識時務,學生問他何為廉恥。他依然沒有改變,就如同他自己說,「我命應當不得志」。

因為,這是他的命數。


1923年,辜鴻銘從北大辭職,1924年他遠赴日本講學,一天他去了東京大學做了一次演講,主題是《中國文明的復興與日本》。

演講中他說道:「其實連日本人自己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應當說現在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相當於唐代的中國人,那個時代的中國精神,在今天的日本保持著,但在中國卻已經失傳大部分了。中國的文明在唐代就如同是盛開的鮮花繁盛到了極點。後來到了元朝,因為蒙古人的侵入,大約有一半的中國人被蒙古同化了,他們接受了蒙古人那些粗野齷齪的東西……」

辜鴻銘認為唐朝的中國精神早已失傳了,現在日本人保持著唐朝的文化傳統,從這個意義來說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這是一種文化上的認同,不能簡單說辜鴻銘是漢奸。這個時候的民國,正在反思傳統,學習西方,打到孔家店的口號喊得正響。辜鴻銘到日本學習考察一看,這不正是中國文化的樣板嗎,所以才說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辜鴻銘是個大學者,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辜鴻銘是個文化遺民,對傳統文化如醉如癡,推崇儒家學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他眼裡只有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但是辜鴻銘的觀點對日本人來說並不新鮮,因為日本早已把自己看作正統華夏的繼承者。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日本人說的。宋朝的滅亡對日本震撼很大,鄭思肖在其《心史·元韃攻日本敗北歌亞序》記載:「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東,先朝嘗入貢,許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國,舉國茹素。」也就是說南宋滅亡後,日本舉國喫素,跪拜了三天。

宋朝滅亡後,日本始終不承認元朝的地位,仍以宋為正統。明朝滅了元朝過後,日本才開始跟中國恢復了外交關係,並奉明為正朔正統,繼續承認中國是其宗主國。明朝滅亡後,日本拒絕跟滿清交往,不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滿清滅亡明朝之後,施行剃髮易服和十從十不從之綱,日本認為清朝是蠻夷建立的,並非中國正統文明傳承者。日本自認為「凡是聖人所在的地方、禮儀天道所在的地方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稱之為中國」,他們認為禮俗最文明、秩序最安定、歷史最綿延、風土最秀麗、人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國」或「中華」,甲午戰爭前後的日本文獻中,日本人將自己稱為「神州」、「中華」幾乎是一種常態。

日本有本書叫《華夷變態》,是指日本江戶時代前期長崎奉行上報給德川幕府的中國形勢報告書(即所謂「唐船風說書」)的文件彙編,由幕府儒官林春勝、林信篤父子編輯整理成冊,祕藏於內閣文庫中。《華夷變態》起止年代是1644年到1724年。該書涵蓋的時間範圍正是滿洲人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國的時期,而日本認為這是中華變為夷狄的過程,因此命名為「華夷變態」。

日本認為中國已「華夷變態」,而自己則代表著「中華」,以中華繼承人自居。這也可以從《華夷變態》中表現出來,比如其中記錄的南明朝廷多達17次的向日本請求援兵,在乞師時對日本的「稱臣自小」、「卑辭厚禮」、 「真心袒露」和「睦鄰友好」等謙恭態度,極大提高了日本的優越感。 鄭成功在乞師時更是明確視日本為「華」:「貴國於我,地雖遼絕,稱徐福裔,是非華人子孫乎?……昔回紇應郭子儀募,儘力唐室。夷猶如此,何況貴國與我同派,能通詩書,能習禮儀,見我艱難,不憫然乎?」

清軍入關、一統天下則使日本人認為中華已淪為夷狄,華夷關係易位,」水戶黃門」德川光圀認為滿洲族的清王朝征服中原以後,自古以來沒有被異民族支配過的日本是中華文明的唯一有資格的繼承者。這種思想也被水戶學(陽明學)所繼承。由水戶學哺育的尊王思想(尊王攘夷)產生了明治以後的國體思想以及皇國史觀思想。日本江戶時代思想家山鹿素行在歷史書《中朝事實》中稱日本為「中華」。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天皇下令國史局總裁,稱:「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誼,明華夷內外之辨,以扶植天下之綱常」。

甲午戰爭日本自以為是代表中華與夷狄的戰爭,認為自己纔是「中華」的真正傳人而清朝不算是中國,日本人不承認這是中日戰爭,而是日清戰爭。他們認為清朝不能代表中國,清朝只是夷狄,他們只是對清作戰,而不是對中國作戰。1895年,甲午戰爭慘遭失敗,中日在日本馬關談判,隨後簽訂了恥辱的《馬關條約》,日本堅持認為「清國」非中國,拒絕清朝使用「中國」。國際稱之為《馬關條約》,日本卻稱為《日清講和條約》。

辜鴻銘只看到日本繼承唐朝的文化,沒有看到日本的狼子野心,中國文化只是日本的表面,窺探華夏鳩佔鵲巢纔是日本的本質,打著中國的旗號侵略中國,還有比這更無恥的嗎!

辜鴻銘的言論,為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所「借鑒」和利用,成了共建「大東亞文化」的依據之一,變成侵略中國的藉口,很多的滿清遺老變成了漢奸,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辜鴻銘,晚清民國初,第一大怪才,他說這話,也就見怪不怪了。

辜鴻銘是民國時期,難得堅守中國儒家文化的人,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文化,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棒的民族,中國人實際上是最為溫良的人。辜鴻銘是當之無愧的歐美中國名人,是改變中國人崇洋媚外的第一人。

說起他的才華,可能許多人不太清楚。但當時許多留學海外的中國人,都知道辜鴻銘是中國文化第一人,許多歐美人士都知道他,說到中國文化,就知道辜鴻銘。

最後辜鴻銘和泰戈爾並列,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辜鴻銘和泰戈爾照片)

辜鴻銘,在與他學貫中西,嚴格來說,應該算半個中國人。他父親是福建人,母親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從小又生長在南洋、歐美地區,因而精通英語、德語、法語等九國語言,而且還獲得了海外名校13個博士學位。

辜鴻銘以西學入圍,而且還獲得這麼多博士學位,足以見得他的西學功底。

後來,辜鴻銘回到中國,全盤接受中國文化,尊崇儒家,一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堅持保皇主義。

在中國的時間,辜鴻銘學習了大量中國儒家文化,掌握了儒家真意。於是,他得出了一個結論,中國要想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必須大力弘揚儒家文化,才能改變現狀。顯然,在當時的實際情況下,這個想法太過天真。

(辜鴻銘劇照)

為此,辜鴻銘開始了弘揚中國文化的重任,系統地向西方、外國宣傳了最為完整的中國傳統文化、孔子文化。他將四書中的《論語》《中庸》《大學》,採用地道、經典的英文翻譯,最終這些中國經典名著,流入西方世界。

(辜鴻銘英文版論語,西方人瞭解中國文化必讀書籍)

辜鴻銘翻譯的這些中國經典書籍,一直被歐美等國當做教學書籍,當時在德國、日本等國專門在大學開始辜鴻銘講座,專門研究辜鴻銘的學說、翻譯作品。而他翻譯的這些經典著作,現在都被列入東方系列叢書,作為外國人瞭解中國人文化、思想的必讀書籍。

辜鴻銘對於中國人的許多行為、思想做了一番新的解釋,說實話,讓民國那些一味追求西學、以及今天的一些國人都感覺有些羞愧:

辜鴻銘認為

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心地純樸,

而只有中國人博大、淳樸、深沉,是一個溫良的民族,這樣的民族才能長存。這些言論一出,再加上往日一些批評西學的著作,讓西方文明都自愧不如,紛紛掀起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

一次,一些外國專家聯合來到中國,請辜鴻銘喫飯,覺得他是中國文化名人,便讓他做首座。有不少外國人覺得,中國的孔子文化沒啥用,對此,辜鴻銘就指著桌子說,如果大家今天爭著做首座,那麼這飯也就沒得喫了,這就是中國的孔子文化。頓時,這些外國人有所領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