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悟空!巨鹿之战,是项羽以少胜多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也是项羽及其义军和秦军双方一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

章邯作为秦军主帅,在打败楚军并杀死主将项梁后,从思想上开始产生了轻敌的念头,认为杀死了项梁,心头大患已除,掉转头来,与前来支援的王离二十万长城军,进攻和打败了赵军,把赵王及其余部包围在巨鹿城。

赵王派人向楚怀王和其他义军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率军数万北上援救赵军,由于秦军接连大败义军,使义军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各路义军畏惧秦军强大,无人敢与秦军前来交战。

宋义救援军到达安阳后,上将军希望让赵军先与秦军交战,等两败俱伤后再伺机出击,故意在原地逗留了四十六天,项羽见状怒杀了宋义,楚怀王于是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蒲将军受其指挥,项羽率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立即命令英布、蒲将军渡河救援赵军,英、蒲渡河后和赵军打了个小胜仗,赵军大将陈余要求楚军尽快参加战斗,项羽率楚军主力接著便渡过彰河,命令全军烧掉房屋和帐篷,每人只携带三日的干粮,对秦军突然发起攻击,击退章邯把守甬道的秦军,断了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部,在他带领下,义军士气大振,以一当十,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五万兵力打败了四十万大军的千古奇迹。

是役项羽决心与秦军死战,抱著不胜则死的决心,采取断其粮道和后路战法,对其快速分割、包围和围歼,用实际行动带领和鼓舞楚军及其义军将士以一当十,生死以战,奋勇杀敌,经过数次重要战斗和浴血奋战,打退了章邯,全歼王离所部并活擒了王离,解除了秦军对巨鹿城的包围。

分析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原因,项羽的高明之处在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果断出击,率先垂范,击其要害,围点打援,胜在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大无畏的精神和正确运用战略战术上。

章邯在兵力上处于绝对优势(四十万对不足两万)的情况下,未能抓住我强敌弱这一有利态势和义军普遍存在畏战情绪这一绝佳时机,对赵军实施战略决战,最终错失了彻底消灭赵军的大好机会。

从巨鹿之战整个过程看,项羽的身先士卒和英勇善战发挥得淋漓尽致,突出了项羽本人的作战特点,他大无畏的勇气与精神激发了义军将士的士气和血性,从气势上彻底压垮了秦军的战斗意志,赢得了对秦军决战的彻底胜利。

章邯从思想上低估了义军的战斗力,思想上对此次决战重视程度不够,对各种突发情况考虑简单,应对突发情况对策缺乏,和王离之间的协同、配合没有详细周密计划,排兵布阵被项羽抓住了要害,一下子被项羽的突然袭击打晕打懵,遭到重挫后,经不起赵军的离间和朝廷的重压,把心思放到了调解和议和上,最后背叛了秦国,投降了义军。

巨鹿之战,与其说项羽打败了秦军,不如说秦国自己打败了自己。秦王朝的政治腐败,秦国上下相互猜忌,章邯轻敌、错失战机和指挥失误,最终让秦军不堪一击,也成就了项羽战神的称号。


勇敢坚决果断是作为主将战胜强敌的法宝。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畏敌之心人皆有之,在生死悠关之时,退则死无葬身之地,进则尚有绝处逢生之望,就看领军主将的意志和决心了。秦末巨鹿之战,项羽率领的起义军之所以能战胜章邯带领的强大秦军,也正在此。

公元前208年秦上将军章邯、王离等率领的几十万强大秦军,相继消灭了各地不少义军,击败了项梁带领的江东义军楚军,项梁战死。章邯觉得南方义军已不足为虑,就率秦军北上,进攻赵国巨鹿,包围了巨鹿城内陈余带领的三万赵军。陈余求救于各诸侯国,楚怀王孙心就派出两路楚军,一路由刘帮带领,出汉水,进关中;一路由卿子冠军宋义带领,项羽为副,救河北巨鹿,后进关中,并相约两路军先入咸阳者为王。宋义率军到达巨鹿,看到秦军势盛,想等秦军与赵军两败俱伤时再发动攻击。其他各诸侯军队也都畏惧秦军,驻军不动,相互观望。如果秦军攻破巨鹿,灭掉赵军,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此紧要关头,项羽杀死了犹豫不定的主帅宋义,上报怀王孙心,孙心不得已,任命项羽为主将,并将英布和蒲将军领导的两支军队也归项羽指挥。祖父项燕,叔父项梁,都死于秦,而且楚与秦有灭国之仇,因此项羽恨秦入骨,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他先派一小股部队过漳河攻打王离领导的守护运粮甬道的秦军,取得了胜利,接著项羽率大军过漳河(一说是黄河),为每个人留足三天干粮,余下的全部焚烧,并破釜沉舟,以示有进无退,与秦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让义军彻底打消了后退的幻想。于是发动了对秦军的猛烈进攻,义军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震天动地。当时在周围观望的各诸侯救援部队,看到如此场景,都无不感到心惊。终于项羽军打败了王离秦军,又开始进攻章邯秦军,这时诸侯军方敢出兵进攻秦军。秦将章邯带领的秦军是秦军主力,在镇压起义军中所向披靡,不想这次却碰到了硬茬,打了败仗,害怕秦二世追究其责,就派司马欣到咸阳将情况说明。谁知司马欣到了咸阳,看到赵高弄权,秦二世被蒙鼓里,还以为形势一派大好,如果知道秦军战败,赵高必定追责,章邯、司马欣都难逃死罪。司马饮没敢汇报,就又偷偷回到了章邯军,向章邯说明情况,这时赵国的陈余也为章邯写信,说明其胜败都得死,劝其投降。秦朝法律是严酷的,秦将白起、蒙恬都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最后还不都被赐死?想到这里,章邯动摇了,不再全心全力组织对义军的决战,而是派司马饮等人到项羽营寨商议停战和解,经过几次的谈判,在秦军处处不利的情况下,章邯率所部秦军投降了项羽,项羽就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巨鹿之战以义军全胜而结束,各诸侯军将领到项羽营寨拜见项羽,无不战兢兢跪著进见,经此一战,项羽屈服了所有诸侯军,成了天下诸侯霸主。后来项羽害怕投降的二十万秦军发生叛乱不好管理,就坑杀了这二十万秦军。

狭路相逢勇者胜。巨鹿之战的胜利,突显了项羽的临敌不惧不乱,有信心勇气,做事果敢果断,在面对强敌之时,破釜沉舟,充分发挥了部队的最大战斗力;而章邯作为秦军主将,在朝廷昏愦、楚军勇猛的情况下,临阵犹豫退缩,不能果断组织有效反击,最终招致失败。巨鹿之战成就了千古霸王项羽,也葬送了一代名将章邯,不能不令后人深思。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一直牢牢的掌握著战争的主动权,而章邯的军队处处被动挨打,一直被项羽压著打。章邯的军队之所以被动挨打,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点:章邯的军队本身就是秦朝的刑徒,这些人对于秦朝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假如这些人不是在秦国境内服刑,那么他们恐怕也会参加起义军。因此章邯军队的内部情绪并不稳定,坚持作战的决心并不强。第二点:章邯将军队分成了两支,一支有二十万人,由王离带领进攻赵国,另外一支的人数在二十万以上,由章邯亲自率领。这样就导致了秦国的主力部队一分为二,给了项羽各个击破的机会。

第三点:章邯没能解决秦国朝廷内部的矛盾,在章邯建功立业的同时,赵高开始妒忌章邯的功绩。他多次进谗言,甚至还险些谋害了章邯的使者司马钦,造成了章邯在外孤军奋战。这时候的章邯处境实际上会很尴尬,即使打了胜仗,秦国朝廷也不一定能容得下他。如果打了败仗,回去也是死,被项羽抓住也是死,因此后来章邯才会主动的投降了项羽。

而项羽相对于章邯同样有三个优点,第一点:项羽提前解决了内部的矛盾,楚怀王在发兵救赵之前,夺取了项羽的兵权,让宋义担当了楚国军队的上将军,项羽担当的次将。宋义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楚国军队巨鹿地区的时候,宋义因为害怕秦军的强盛,迟迟的不敢前进,项羽多次请求出战都被宋义拒绝,而且宋义还颁布了命令称:谁违背命令出战,就杀了他!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果断的杀死了宋义,保证了自己在楚国军队中绝对的领导权。

第二点项羽的军事谋略实施得非常成功,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在项羽的军队渡河之后,项羽让军队凿沉了所有的船,砸烂了做饭的锅,只带著三天的干粮,破釜沉舟下定决心要和秦军一决死战。当时楚军只有三天的口粮,而且还没有渡河的工具,因此楚国军队只有同秦军拚命才能活下去。不去攻击秦军,他们要么就饿死,要么就被秦军杀死,项羽的这个谋略显然非常的成功,后来韩信模仿项羽的这一谋略,使用了背水一战的计策。

第三点:项羽终有强大的后备力量,当时救援赵国的诸侯有十几支,军队有四五十万,只是这些诸侯都畏惧秦国的强大,迟迟不敢进军。当项羽击败王离之后,这些诸侯立刻不约而同的共同发兵,一起围攻秦军,一时间秦国军队无论在人数还是士气方面都陷入了劣势。巨鹿之战是项羽的巅峰之战,从这场战争中可以看出项羽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而章邯虽然在早期平定秦国叛乱的时候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面对军事天才项羽的时候,章邯丝毫没有还手之力,最终只能无奈的投降了项羽。


我们知道的一个成语叫做破釜沉舟!讲的就是这个战役!其实结合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项羽并不单单是靠著断绝一切后路『相聚相逢勇者胜』的战略思想取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先看当时秦朝的整个国家战略兵力部署,秦国从统一六国后,始皇帝就把目光放到远方和边疆,我们所熟知的百万虎狼之师其实在国内都没有看到身影,为什么呢?一是边疆上有匈奴为患,一遍是现在沿海地区的扩张!我们知道蒙恬戍边有差不多20万军队,沿海扩张大概有50万左右!而国内大部分都是二线部队!而章邯所率领的部队基本上是刑徒军,缺乏训练!全靠个人的勇猛!我们知道一直军队除了靠统帅的能力和智慧,还有部队的令行禁止和战术演练!我们再看项羽所率领的部队,它的人员构成大部分为项家的家兵家将!我们知道项家一直在策划推翻秦朝,所以他们是经过长时间训练的!在加上项羽的个人勇武!所以一直杂牌军和一直正规军决战,谁取胜是显而易见的~

个人意见不喜勿喷~谢谢~


章邯是秦将!项羽是楚王!


项羽的思路和背水一战的韩信差不多,都是算准了对方人多势众,必然轻敌大意,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再加上破釜沉舟可以让士兵发挥本能的求生意识,只有打败敌人才可以活下来。可以激发极强的战斗力,再加上项羽的军队本身战斗力就很强。只要不在战场上快速打散,就能像一把刀一样把敌方打垮。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后遇上混混出身的刘邦算他倒霉,试想如果是刘邦被逼到江边,会是什么结局呢?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巨鹿之战形势上很像后来的孟良崮,不同的是前者败,后者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