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在讨伐淮南王英布时受伤,回到长安后,病情严重,他也看到吕后和太子的势力壮大,只得放弃废太子的想法,自己宠爱的戚夫人也只能在身旁哭泣。

有一次有人在他面前说,樊哙和吕后要等他死后,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刘邦大怒,立刻找来了陈平个周勃,命令他们,立刻去到军营把樊哙的人头砍下来见他。此时,樊哙正带兵在燕国。陈平与周勃接到命令,私下立商量,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也立功无数,现在杀了了他,皇上要是后悔了怎么办?再说吕后那里怎么交代。

陈平和周勃不敢冒然将樊哙杀了,就将樊哙押上囚车拉到了长安,不久,樊哙果然背吕后放了。陈平与周勃也因此,没有遭到吕后的陷害!


刘邦想杀樊哙,是想断了吕后得臂膀,他知道吕后必然会篡权,樊哙是吕后的最大支持者,手里有重兵。可惜的是刘邦已是病入膏肓,无能为力了。


那时刘邦已病的快要死了,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戚夫人与如意母子。本来樊哙已派到燕国去平叛,走前刘邦还把他升为相国,可见还是很厚爱樊哙的,偏偏这时,已无从查证是哪个跑到刘邦那里告了樊哙一状,说樊哙与吕后是一伙,专等刘邦死了,就把戚夫人与如意都杀了,气的刘邦立马就要杀樊哙。

这事刘邦派了陈平和周勃去,要求到了军中立斩樊哙,周勃则接管军队。陈平耍了个滑头,囚车一路把樊哙带到长安来,让刘邦自己来杀,还没到长安,刘邦已经驾崩了,吕后则放了樊哙。樊哙与吕后是不是一伙呢,樊哙的媳妇吕媭那也是个厉害的主,她是吕后的亲妹子,从关系上讲是很容易搭上伙的。

刘邦去世后的六年,樊哙也去了,这个六年樊哙并没有什么事迹留下,有没有跟吕后合作过什么不知道,吕后杀戚夫人与如意也不用樊哙帮忙她自己在宫中就完成了。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宴会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情势危急之下,樊哙闯了进去,慷慨陈词怒斥项羽,又保护刘邦逃出项羽军营,司马迁评论说「是日微樊哙饹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可以说樊哙是刘邦的救命恩人。此后樊哙以军功封为舞阳侯,还娶了吕后的妹妹吕须,成为和刘邦关系最为亲密的将领,一时风光无两。刘邦有过失,别人只敢在心里嘀咕,樊哙却敢直闯宫门,毫不客气地当面批评,而刘邦却笑著表示接受。这样一个亲戚、好友加同志,刘邦在临死前居然出人意料在要将他处死。

公元前195年,樊哙率军平定燕王卢绾叛乱,而刘邦却一病不起,不久于人世。在刘邦病重的时候,有人向他打小报告,说樊哙和吕后结党营私,就等皇帝一咽气,带兵诛杀他的宠姬戚夫人母子。是谁打的小报告我们不得而知,大概是戚夫人一条船上的人,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邦信了,连审讯的程序都免了,当即派出陈平和周勃到军中斩杀樊哙。只是刘邦死的太快,陈平又多留了个心眼,樊哙才躲过了被枉杀的厄运。刘邦为什么要如此著急诛杀樊哙,难道他真的神志不清听信谗言了吗?依我看来,刘邦清醒地很,他杀樊哙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皇权和功臣集团的矛盾突显。刘邦出身卑微,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最大的长处是驾驭人才,他依靠张良、萧何、陈平这些谋臣谋划筹措,韩信、曹参、樊哙这样的干将冲锋陷阵攻城掠地,打败项羽争夺了天下,将六国旧贵族逐一清除。新的秩序建立起来之后,面临著利益分配问题。在刘邦的心中,天下是刘家的天下,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元老重臣个个功勋卓著,能力过人,他既需要这些人继续为他的统治效劳服务,不得不对他们进行封赏授权,又不希望他们功高震主,成为刘氏政权新的威胁。因此,在坐稳皇位之后,他采取措施对功臣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必要的打压,越是功劳大的,越是打压的重点目标。如「汉初三杰」中的萧何,不得不采取自污的办法向刘邦的疑虑,并在刘邦需要的时候,利用韩信对自己的信任将其送上了绝路;张良功成之后就主动远离权力中心,保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最惨的是韩信,被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直接砍掉了脑袋,落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三杰」如此,樊哙也不会例外,虽然他和刘邦关系更加亲密,但仍贴著功臣集团的标签,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刘氏的一分子。

其次,剪除吕后的羽翼。作为一个帝王,刘邦考虑的只是刘氏江山的长治久安,任何对刘氏政权构成潜在危胁的一切人物,都是刘邦防范的对象,他的结发妻子也不例外。刘邦和大臣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排挤的不仅是功臣集团,还有吕氏的外戚。历史证明,吕后是个雄才大略的女主,从保全太子地位和诛杀韩信两件事足以看出她的果决干练的政治手腕。刘邦对吕后的为人和手段是相当了解,他甚至有了吕氏会危及刘氏政权的预感,因此才说出了「安刘氏者必周勃也」这句话。他恐怕懦弱的太子刘盈驾驭不了功臣集团,既寄希望于吕后能够扶助刘盈稳固皇位,又唯恐吕氏势力膨胀坐大,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地遏制。而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又手握重兵,打击樊哙能够避免吕后势力的恶性膨胀。

樊哙身上的功臣集团和吕系势力双重标签,让他陷入了皇权与功臣集团、帝权与后权这两大矛盾斗争之中,也成为他差点被杀的根本原因。


感谢悟空问答提问。

众所周知,樊哙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为何差点被刘邦杀死?本人观点,请头条朋友关注指正。

樊哙出身低微,以屠狗为生,与刘邦同乡,关系颇深。刘邦决定想做一番大事后,樊哙紧随其并马首是瞻,无视是隐藏芒砀山还是勇闯敌阵斩首,直至刘邦统一天下,可谓一路走来对刘邦的了解甚深,特别是「刘氏家族皇权至上独霸天下不允外人」的心思更是心知肚明。这点让刘邦很不放心。

另外,樊哙在刘邦称帝后拥有重兵,且多年征战政治资本与战场阅历让他完全有独霸一方的可能。同时鸿门宴上樊哙的救主表现不仅有勇也有谋,这是刘邦也不愿看到的。

更重要是刘邦之妻吕后与樊哙之间亲情关系(吕后之妹是樊哙之妻),而吕后弄权朝政心狠手毒野心霸权的表现让刘邦终日不安,为保自己刘氏家族江山继承,为让爱子刘如意能如愿继位,刘邦不得不下杀心斩断吕后左膀右臂。

综上而言,虽樊哙与刘邦有过命的交情,还有连襟亲情关系,一代君王为了自己家族江山不落他姓,除樊哙绝后患也是汉高祖野心的另一表现。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子房出来对樊哙说:「事情紧急,将军速往,沛公有危险!」

樊哙立即闯账,冲进酒席,适逢项伯护著沛公,项庄没有杀成。

樊哙立即诉说沛公对项羽如何如何的忠心,今天却遇到不公平待遇,慷慨陈词,说的项羽无话可说,叫人给樊哙上酒上蹄膀,就这样刘邦乘机上厕所逃跑了。

可以说樊哙起到了救刘邦一命的作用了,至于后来的劝谏也多次是樊哙提出来的,可见樊哙的忠心,他是对刘邦这个连襟还是不错的。

至于后来差点就被刘邦杀掉,有人说是樊哙说的,等皇上一死就把刘如意给干掉,让太子刘盈稳坐皇帝宝座。刘邦哪能听到这个?就想提前把樊哙给杀了,不想这个樊哙命大,遇到陈平这个风吹两面倒的大滑头,没有执行立即死刑,而是踢皮球把这事往皇帝刘邦身上推,结果刘邦没能熬的过樊哙,提前就死了,刘邦老婆知道樊哙是站在她儿子刘盈这边的,自然不会在执行刘邦的命令来杀自己的妹夫是不是?所以樊哙就是捡了条命。

所以说跟老板混,怎么干都行,就是不能碰触到老板的核心利益,否则老板一定要清除这个人,要不是刘老板先走一步,樊哙这个立过大功的员工也会被裁掉了(杀死),差点就game is over!


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其心胸不是常人可比,否则何以那么多能士乐于跟随。樊哙在沛县就跟著刘邦,不仅是连襟,且自身战功赫赫,是诸将中刘邦最亲信的。刘邦识人也不是常人可比,诸将佐都是跟著他长期共事、共同作战,刘邦可谓遍识,也包括他结发妻子吕后。擒韩信、击黥布、徙彭越,皆是形势使然。刘邦知道这些跟随自己一生居功甚伟的人都是儿子统领天下最大的障碍尚未动杀心,足见其仁。(吕后也清楚,但可没那感念,所以都给杀了,刘邦且喜且伤感,但也知吕后之心狠。可惜的是那些对主子有些功劳就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却难以看到这点。)至于听报感情至好的发小燕王卢绾反了自己,其心气愤之极可想而知,又听闻樊哙依附吕后而且等他驾崩就带兵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戚妃和儿子刘如意,岂能不怒极了,杀心起仅此一个原因罢了。(卢绾也想自己来解释,但听刘邦驾崩,自己遇到吕后再无活路,只好远走匈奴)。


这里简单回答下,如果要全面的回答,可以去百度百科搜索。

首先,樊哙在鸿门宴上怒斥项羽实在是一步险旗,因为这很可能惹怒项羽。但是结局却很奇怪,项羽并没有大发雷霆,反而对刘邦有了恻隐之心。鸿门宴上刘邦能够全身而退,第一功臣是张良,并不是樊哙。读史的人都有这个疑惑,屠夫出身的樊哙怎么可能在鸿门宴上说出那么一段有水平的话?答案其实很清楚,都是张良教的,樊哙不过是演了一出戏而已。不过这些只能凭推测,因为司马迁根本没有记载。

张良为什么敢兵行险招,因为他看透了人心,他摸透了项羽的性格,而且他还摸透了刘邦的性格,张良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刘邦称帝以后,张良就渐渐的归隐了,基本上不问世事。这非常高明,不仅刘邦对他放心,始终把他当老师一样尊重,就连吕后也把他当老师一样尊重。

刘邦临死前要杀樊哙,倒真不是因为担心樊哙造反,而是担心樊哙对刘邦最疼爱的儿子刘如意不利。因为临死前刘邦收到消息,一旦刘邦驾崩,樊哙就要磨刀霍霍,宰杀刘如意母子。那樊哙有没有冤枉呢?却实没有冤枉,樊哙还真有这个想法。


感谢邀请。

看过楚汉争霸的都知道刘邦身边的众多能臣,除了汉初三杰之外,就要数得上樊哙了。樊哙给人的印象,无疑有点像张飞,勇猛异常,似乎鲁莽得很。然则樊哙实在是个对刘邦忠心耿耿的人,而且敢于直谏。如果不是樊哙在鸿门宴上听到事急的情况,直接闯入项羽营帐,直言项羽的过错,恐怕刘邦鸿门宴这个坎就过不去了。

然而即便这样,在刘邦临死之前,樊哙依然差点被杀,原因其实还是挺清晰的。

刘邦当了皇帝,却先后有众多骨干选择叛乱

刘邦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打败项羽,又一次统一了中国。

但是在他统一完成之后,先后有韩信,韩王信,彭越,陈豨,臧荼,卢绾,英布等人,这些人不但都是跟著刘邦打天下的,而且个个战功卓著,尤其以韩信、彭越为著。所以作为一名皇帝,尤其想要家天下的皇帝,政权的不稳固也让刘邦产生了多疑的性格。于是刘邦多少产生了自闭心理,很多时候根本不见诸位大臣,而更为依赖身边的宦官了。

即便是开国三杰之一的萧何都被他派人盯著,何况是樊哙呢?亏的张良功成身退的早,不然把不齐也使重点盯防对象了。

樊哙是外戚的身份明确

刘邦娶了吕后为妻,而樊哙呢娶了吕后的妹妹。用一个比来说刘邦和樊哙也使连襟的关系了。

而西汉初年,刘邦虽然当了皇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征讨叛逆上了,朝政什么的更多的是吕后在打理。吕后明显有著很强的私心,为了自己儿子政权的稳固,可谓不惜一切代价的人。而刘邦也很担心,万一樊哙也被吕后拉拢住了,那么以后随著形式的发展,自己的后代还能不能继续统治国家了呀。

汉朝以及后来的朝代,不乏外戚干政的例子,比如何进,本来是来保护自己当了皇后的妹妹和自己的皇帝外甥的结果大权独揽,可惜最后没斗过太监;比如汉武帝得儿子刘拒,因为最大的依靠,大将军卫青去世的早,结果被太监和术士们步步紧逼,弄成了个造反,反而身死。

所以外戚如果太强,则帝弱。而方式吕后把持朝政的事,刘邦就已经很不满了,但是好歹还是自己媳妇,为的自己儿子。先在如果樊哙呗拉拢,樊哙可是掌握兵权的,一个弄不好,这天下归属谁家就不知道了。

有人恶意造谣中伤

刘邦此时已经疾病缠身,难免犯糊涂。此时的樊哙正在带兵攻打叛乱的陈豨。

而刘邦身边难免有揣摩其心思的人,于是顺著刘邦气恼吕后作为的当儿,就提了一嘴樊哙跟吕后有勾结,准备等皇帝您死了图谋不轨呀。

这可真把刘邦吓著了。想想当时汉朝能打的将军们确实也没有多少个了,樊哙是能算上一个的。这一个吕后在内主政,,一个樊哙在外将兵,可谓完美的结局,这就没自己老刘家什么事了呀,不行,赶紧换人。

还好派的使陈平周勃

陈平那顿贼呀。虽然刘邦评价陈平难以独当大任。但是陈平多智谋,配合著周勃能打仗,也算完美,这俩人最后也是帮助刘邦子孙保住了刘姓天下的人了。

陈平也知道就把你犯糊涂了恐怕,于是定下抓樊哙而不杀的主题。这不刚抓了樊哙,那边刘邦就咽气了,整个汉家天下自然就要听吕后的了。如果樊哙死了,陈平两个人势必也算倒霉了。俩人拉著樊哙回了长安,然后陈平假装哭给刘邦,实际上却也向吕后宣誓了忠诚,成功度过此劫。


事情是这样的,樊哙本来就是个杀狗的,但是和刘邦从小玩到大,两个人臭气相投,关系特别好,并且娶了刘邦的妻妹子,但是自古有」可以共患难,难以共荣华」刘邦坐上了龙椅,先是对异性王不放心,心里肯定也怀疑他生死之交的兄弟和身边的大将,接著卢绾叛乱,刘邦心里不舒服就让樊哙前去平叛,这时候就有人向刘邦打小报告,说樊哙和吕后两个人走的太近,其实他们本来就是亲戚,相互走动很正常,但是刘邦不放心,担心他去世以后,吕后专权,所以就干脆来一个利落的,就下令让陈平去杀了樊哙,陈平这个人厉害,脑瓜子好使,他从心里知道樊哙不会造反,也知道刘邦命不久矣就把樊哙绑定押到长安,结果走到半路上刘邦就病逝,樊哙大悲,后又大喜总算保住了性命。这就是天意如此,谁也改变不了,刘邦虽是帝王,也逃不过生死轮回,吕后专权,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