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id-sobolewski-285650-min.jpg

 

最近诊间多了许多的焦虑的母亲,大多是为了孩子的照顾与教养问题而来,其实从孩子一出生,教养焦虑就一直存在于家长心中,从刚出生的喂养开始,多久要为一次奶?喂奶完是否一定要打嗝?体重几公斤才算是正常?可不可以吸奶嘴?;然不单只是照顾上的问题,孩子几岁开始讲话?哭了要不要抱?该怎么教导孩子情绪等,各种不同层次的教养问题,在孩子出生开始似乎就会一直存在在父母的心中。

但辛苦的是当我们仅当与不安时,期待寻求一个解答或协助时,还会发现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每一本书、每一个医师、每一位长辈又或者是每一位朋友讲的讯息友都不一样,而来自四面八方的资讯往往让父母们更加困惑且焦虑。

 

面对这样的困境,心理分析大师温尼考(D.W. Winnicott)提出的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mother)观点,或许能提供不一样的思考。

  『一步一步的向小宝宝介绍这个世界,是一项惊人的任务,平凡的母亲可以开始并且完成它,不是因为她像哲学家一样聪明,而是因为她深爱宝宝,愿意为他付出一切。』—D.W. Winnicott温尼考

温尼考(Winnicott)认为一个够好的母亲并非强调24小时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在孩子需要探索外在或自我时,提供一个合适、安全的环境,作为一个够好的母亲他能体察到孩子的需求,并适当的提供协助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会针对孩子不同的状况提供协助。

 

够好的母亲有几个特点:

 

适当提供协助,而非主动介入

最近出现了许多直升机父母,习惯将眼光放在孩子身上,积极或过度主动的提供一切需要,但也因为这样会让自己陷入过度焦虑的状态下,似乎少看了一眼或忽略了什么细节就会导致不可救药的后果,但事实上请各位家长们放轻松一点吧,孩子的需求一两次未被满足其实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互动的品质,而且事实上,孩子是会会透过各种方法让主要照顾者注意到自己并表达内在的需求,因此我们只要留意孩子们的行为、情绪以及口语表现即可,观察孩子的状况,并适时的提供协助。另外,也提醒家长们,很多时候当您急著想要满足孩子的需要时,请先停下来,仔细的感觉一些这些需求是真正孩子的需要? 还是我们认为他们所需要的?有的时候我们的帮助行为,其实也可能只是用来降低我们内在焦虑的策略。

 

适性调整,而非一成不变

 

三个月的孩子在哭,我们需要提供的可能是生理方面的满足,三岁的孩子在哭,我们需要提供的可能是情绪或亲密的满足,十三岁的孩子在哭,可能就是引导或倾听;当孩子表现需要时,照顾者需要先了解目前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依据不同孩子的状况提供适切的协助,但若孩子已满足或需要时,也要懂得退后,让孩子自行发展。

适当的情绪表达

 

教养子女难免有动怒或筋疲力尽的时候,适时的觉察到自己的状态,并调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譬如,当情绪烦躁或愤怒时,可以先找人协助照顾孩子,或离开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平时也可以与孩子讨论负面情绪;若真的动怒了,也可以事后跟孩子道歉(如果有需要)并说明自己生气的原因。孩子们会透过观察来学习,适当的引导与说明对于孩子在学习情绪管理与接纳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育。

 

了解教养不是一个人的事

照顾孩子并非是一个人的责任,需要伴侣及家人的相互协助,互相支援且对于照顾有一致的方向,这样主要照顾者才能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平衡自己的生活;孩子也可从中学习到协调与弹性;倘若在孩子照顾与教养上遇到难以处理的状况,也可求助专业的协助,透过专业的评估与协助,也能让一些困难的状况更被理解与照顾。请记得照顾孩子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团体合作。

 

懂得独处与照顾自己

 

在繁忙的生活中,请多留一些时间与空间给自己,一个懂得关照自己内在需求的父母,才有足够的心理空间留给孩子,因此把自己照顾好其实是照顾孩子的第一要事;每天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像是:阅读、听音乐、看电影()、运动等,将自己身心安顿好了,自然有更多的心力去找顾、贴近孩子。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是全世界最了解孩子的家长,只要是努力且真诚的面对的自己的孩子,认真的观看、倾听、理解他们的一切,本著自己的直觉与天性去与孩子接触、互动,这就是最适切的亲子教养模式。

 

最后想要提醒大家,够好的母亲,到底甚么才是够好呢?

所谓的”够好的母亲”谈论的并非真实的完美,因为完美其实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真的有百分之百满足孩子的母亲,那也未必是真正”好”母亲,因为同时他也丧失了自我;所谓够好的母亲,其实就是能够敏感的感觉到孩子的需求,并适时地提供其需要的协助,用心其实就会是足够的了。

 

钰玺诊所

电话:02-2509 5569
地址:台北市中山区南京东路二段1324
(捷运松江南京站4号出口30公尺;国泰世华银行楼上)

了解更多请上官网   →欢迎加入钰玺粉丝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