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是康有为弟子,却因张勋复辟之事与康反目成仇(说实话,我是非常不喜欢康有为的,做小偷、贪污军饷、依附权贵、一面劝告世人要一夫一妻,一面自己娶了好几房妻子等,典型的两面三刀,伪君子,人品很成问题)。

对科举制来说,梁启超一生中经历了三种转变,少年时期,他是笃信科举的传统儒生;青年时期,他在初识康有为、初闻西学时,成为倡废科举的维新领袖;在游历欧美后,又向中国发出恢复科举的惊世言论。

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的梁启超,生于且耕且读之家(自称的),四五岁读《四书》、《诗经》,六岁跟著父亲学习,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子弟员,十五岁入学海堂习训诂之学,十八岁入京应试。可以说,少年梁启超沿著中国传统儒生的道路一丝不苟的成长著,估计那时满脑子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人生理想。

倡废科举,首废八股

梁启超18岁进京赶考中了举人,当时梁初闻西学,认为自己除了传统的八股文之外,其实并没有多少「学问」(西学),于是拜当时虽为秀才但交游广阔,见识开阔且颇负盛名的康有为为师,并结识了谭嗣同等人,被康有为的言论「数百年无用旧学」所惊,认为康对自己说的话是「冷水浇背,当头一棒」,自己初闻西学是「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生平知有学自兹始「当时,对科举的批判主要以维新派和洋务派最为激烈,洋务派思想主要基于科举对西学的阻碍作用来谈废科举之事,没有脱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而维新派则多从废八股来谈变科举。

后来做为维新领袖的梁启超对科举的批判也是基于对两派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他当时的理解是基于科举对人才与学校的禁锢两个方面:(1)科举桎梏人才,而人才的兴衰关系一国之兴衰,无数知识分子沉溺在八股文中,对科技人才起到了巨大的扼杀作用。梁启超叹曰:「学术界最大的障碍物自然是八股,八股和一切学问都不相容,而科学为尤甚。」科举的选士标准对人才起到了巨大的扼杀作用。(2)科举对新式学校有强烈的扼杀作用。梁启超认为,中国之衰弱在于教之未善,要想彻底改造教育,必须变科举,兴新式学堂。「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废八股、变科举成为新式学校成长的必要条件,而当时科举的存在严重禁锢了学校的发展,学校作为科举的附庸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倡废科举成为梁氏改革的主要焦点。

1905年,光绪帝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

倡复科举,惊世言论

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从此开始了辗转各图的流亡生活。在流亡生活中,梁启超坚持改良立场并为保皇派扩大影响。1910年,梁启超在游历欧美,亲眼目睹西方国家借助科举制度改造成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成效之后,发出惊世之论:「夫科举非恶制也」、「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认识到了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体制,它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读,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的流动之中,在中国社会结构中起著重要的联系和中介作用。

可以说,梁启超一生科举观转变始终伴随著他对西学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表现为从传统儒生到维新领袖,最后思想融合的过程,也是梁试图从教育角度改造中国的尝试。在一定意义上,无论是倡废科举还是倡复科举,均显示出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价值观念的自我冲突与在矛盾中的艰难抉择。


科举制度由来己久!科举制的首创是在我国历史上的隋朝,是由隋王朝的建立者杨坚创立。科举制的施行其目地就是设科取士,不同于汉代狭窄的进士科举。科举制的完善经历了漫长的旅行才逐步形成了整个取士的体系!科举制度建立的初衷,是想让天下有才之士皆受所用、尽显其才。用我们现代说,科举制就是平民百姓晋升的渠道,一个学有所用的平台。从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到清光绪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历经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梁启超曾经无奈的说过:中国人有两大厄运!很不幸运的都发在孩童时期,女性躲不了缠足的痛苦,男性摆脱不了科举考试。除非你不接受教育,不读圣贤。否则纵使你再有才华,也只能卑躬屈膝被囚禁于八股制艺的牢笼之中!意思就是说男性要想得到功名富贵只有科举一条路可走,别无他法!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梁启超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很失望,在他眼中科举制就是一个静止的机械,相对于万变的世界科举也只能在那里原地踏步。这种静态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机制最终难逃厄杀的命运,可以想像当时的梁启超并不是痛恨科举本身,而是痛恨科举的僵化机制,痛恨科举的一成不变。在厌恶之余兴许又有几分惋惜!如果科举制随时代的发展不停的调整,不段的改进,不段的变革符合发展的脚步,迎合突变的时代!我想当时的中国至于发生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历史!

历史君们对此你们怎么看??


梁启超不赞成科举,可封建制度下有什么能比科举好一些呢?能给读书人一条出路,就已经不错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