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你这问题问的挺好,一时真不知如何作答。答浅了,意不达及。答深了,又不是千字万字一文就能阐明的。

散发弄舟且随写随答,信手侃聊几句,未尽答处,涵凉墨少。

先简略前三人:

西汉陈汤破匈奴,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曹魏毌丘俭二征高句丽,令其满地找牙。

唐朝苏定方征突厥、夷百济,皆擒其主,开疆扩土。

均于华夏有功,然则陈汤、毌丘俭名于坊间不显,苏定方更惨,在通俗小说、评书中成为了反派、奸逆。

再简略后三人:

关羽,三国蜀之名将,封印封金寻救主,历朝封建集权推颂,送上神坛。

赵云,蜀之良将,后世评话演义传为白马神枪常胜,民间粉丝累世聚集。

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实则小说杜撰人物。此不再提。

后三人为什么盛于前三人,用一现今世象类比吧:

科学家、企业家钻研科技、振兴国力,或许世人不多知,而演艺圈明星八卦,却进入千街万坊,闹个诽闻、婚变啥的,更是蚁议者众。

这说明很多深层的社会诸象的东西横亘其间,不是一两句用话能讲请的,不是一两句用话能定谁是谁非的。

类比或许不大恰当,但绝没有置疑百姓价值观的意思。

百姓吗,忙碌安家置业,平安温饱为先。快餐式的、传奇式的故事更宜于接受以聊资以传诵。

比如说古时茶馆说书艺人,他看到百姓愿听谁谁能打,谁谁重恩。他为了生计,自然会在下一段的下一段中,吸取亮点,保持良性延续,而去夸大演义一些历史素材。这一点在《说唐》类评书中最能看出,几乎把唐朝素材,抹了重重百十遍粉。刚开始还有其人其事,再到有其人无其事,编到最后到无其人无其事,反正有听众,我就得演。什么结义、被围、破阵,模具都一个模具了。

而古时的百姓呢,知识面、文化力肯定窄,迷信思想亦有,往往于听的痴迷中,信为真史。毕竟古人评话有个正能点:从来扬善批恶,邪不胜正。

答题扯偏了。是想表达关羽、赵云这些人为什么盛传流广。是因为每个百姓都有一种对忠勇仁义的传奇英雄的崇敬心结。

明初罗贯中小说《三国通俗演义》,更是把这种现象,推向了高潮。小说人物,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直至今朝仍流诵不息,这或许他都没有想到。

美声唱法永远不及通俗歌曲流行,科普文永远不及诙谐段子受众。存在即有道理,这是世象,无以论对与不对。

百姓关心更多的是更好的生活,更易于聊侃的谈资。无可厚非。

现今,人们的思维不断置疑、脑洞不断多开,对于一些历史的社会的逻辑不逻辑现象展开议评,这,已经是社会在向高处不断飞跃发展了。当赞。

书不尽言,信手划拉来,妄言悖议处,阅者见谅。


这个多少能反映一点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对窝里横的人物有一些好感。早年间的混混崇拜就是这类情节的体现,吃霸王餐、睡漂亮妞让人眼热,很多人臆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首先因为中国足够大,人足够多,能维持稳定的农耕文化,我们缺乏对外扩张的积极性。也正是因为这样,威胁统治的隐患主要来自内部,也早就了中国精彩的内战史,歌颂改朝换代式的英雄成为常态,人们趁火打劫改善自己及族群命运的小农式理想特别有市场!

正因为基层有这样的心理需求,小说评书一类的艺术载体自然会有所选择,这与专制体制下意识形态的引导有莫大关系,民众的思想局限在是非模糊的状态,会极大降低统治难度。


在史学家眼里陈汤等人的名气不会小的,在寻常百姓眼里他们是不太出名。因为平时大家都会去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而不是《汉书》《后汉书》。


最好不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同胞称作外人,凡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少数民族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们和中原地区的人民一样,为维护中国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经济繁荣,为拓展中华民族的疆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就包括:匈奴、突厥、鲜卑等等,他们与契丹、党项、女真族人民一样,都是以孔孟之道为正统的思想行为准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时过境迁,他们已经淹没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他们也是民族融合得一员,谁知道那里曾经是不是我们的祖先!


赵云、关羽、林冲被小说评书说话了,传播面太广了。而苏定方、陈汤、毋丘俭基本上在小说评书中没有出现。苏定方好不容易出现了一次,还被《隋唐演义》说成一个奸臣。

这就是被历史上「文人」干的好事!


把苏定方换成苏烈知道的人或许会多一些。毕竟苏烈闪现接大招开团很好用。其他的人,感觉宣传的就是少。


因为赵云,关羽,林冲都被写入小说,而且有的还被神话,在民间流传,被人们所记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